E.N.Luttwak的這本《羅馬帝國的大戰略》(The Grand Strategy of the Roman Empire)也是一部經典作品,知名的《羅馬人的故事》中,鹽野阿姨就引用了不少他的觀點跟圖片。
個人相當喜歡這樣的戰略分析,特別是以真實的國家為例子來述說,雖然不免會有一些過於主觀的危險,但在思辨上也比較有真實感不至於太過空談。Luttwak也的確是嘗試盡可能在羅馬帝國對於邊防的策略中抽絲剝繭出一個“戰略”,並從中分析出教益來,儘管現在時事變遷,未必管用,但大方向依然是能給人一點思考的空間。
作者第一個提出來的概念是“霸權帝國”跟“領土帝國”,前者是一種對鄰近國家以外交的威勢搭配武力的鎮攝,建構出一系列附庸國環繞來達成“安全”的體系;後者則是直接訴諸征服並畫出穩定的邊境防禦。筆者第一個念頭是思考,那麼中國諸王朝在傳統上算是上述兩者的哪一種,不過仔細想想,其實這兩個概念也不是那樣的絕對的固守跟清楚劃分。也就是說,某些帝國也可能是兩者混用,或者是在某個階段後轉變。羅馬帝國即是如此。
Luttwak在書中畫分了三個階段,以奧古斯都-尼祿、維斯帕先-安東尼王朝跟塞維魯-君士坦丁來做區分。第一個階段的羅馬帝國,採行的正是前面所述的霸權式體系。共和時代留下的眾附庸國獲得了加強控制,它們雖然有些實力中上,但帝國的武力足以威嚇之,並不需要擔心會尾大不掉。此外,以步兵為主的羅馬軍團在機動性上不足,且針對於低烈度的小衝突發揮不出優勢,所以把漫長的邊境交給附庸軍去防禦便已足夠。且由於它們的實力,即便面臨大規模襲擊也足以抵抗到援軍抵達,這讓羅馬在分配有限的戰力時,可以有充分的靈活性,即便是大規模集結在某個區域,也不用擔心引發其他地方的不安。只是說這種附庸國策略在東方對於那些已經存在已久的專制小國比較成功,在西歐面對政治結構還很鬆散的部落民族則還是需要充分的展示武力才能達到效果,這是兩者之間的差異。在這個體系中,帝國雖然不能直接併吞附庸國的土地跟稅收,但也因為他們的存在可以節省掉很高程度的防禦成本,整體來說還是利大於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