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鎮長讀羅馬史 (16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迦太基做為地中海古老文明與重要城邦的一員,由於它後來的遭遇,過去向來是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至少在華文圈是如此。要找到其相關作品,幾乎可以說是鳳毛麟角。就我所知,遠流過去出過一本《黃金謎城迦太基》,絕版久矣,只能在圖書館看到,而且是本簡略通俗的讀物。幾年前,由社會科學甲骨文出版了理查德‧邁爾斯(Richard Miles)的《迦太基必須毀滅》,算是填補了一本專業性的作品。現在,在八旗的“興亡的世界史”系列中,也推出了本書《迦太基與海上商業帝國》,對喜歡這主題的讀者來說,無疑又是個新的選擇。

 

本書的兩位作者栗田伸子、佐藤育子都是專攻這個領域的佼佼者,內文中不時提到的研究成果,及作者自己提供的照片,讓人感覺她們在這塊領域的深耕與努力。由於這是“興亡的世界史”書系,比起邁爾斯在書中向神話學等方面開展,兩位作者則是專注在討論“成敗之間”的因果與檢討,篇幅也比較精簡。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文圈中難得的羅馬史原創。

 

以Ammianus Marcellinus的史料為中心做討論。作者分析了羅馬與波斯的戰爭可謂詳實且有見解。對前者來說,這只是場邊境的榮譽之戰,對後者來說,每次一打不論勝負都在自家經濟重心,損耗國力得不償失,高下立判。只是作者說尤利安的遠征是最後一次古典時代的浪漫主義之戰,這點我有所保留。

對匈人的研究很精彩,作者批判了華人學者的匈奴匈人同源說,然後推測曾參與沙普爾二世遠征的希奧尼泰人才可能是西遷的匈奴,頗有說服力,雖然仍待證實。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感謝汗青堂對我荷包的不殺之恩。XD

 

算是千呼萬喚始出來吧。這本在歐美暢銷已久的羅馬史大作,總算是有一本中文版面世了。雖然我早已讀過英文版,但重新用自己的母語閱讀感受是大不相同的。

http://0rz.tw/bbGHL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本書有三個譯本,最古老的李版有繁簡體,但不是全本;上海吳版是我第一次閱讀的版本,而現在這個重讀的華東譚版當時已經絕版,我是在偶然的機會於台灣的二手書店看到,如獲至寶般的立刻買下,不過也放到現在才有空再重讀。

 

放下本書之後,我又了問了自己一次,這本誕生百餘年前的“名著”,是否還有閱讀的價值?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乍看之下這個題目可能會有點納悶,元老院做為一個政治機構實際上許多權力已然被剝奪,那麼,它還有什麼可以討論的?其實,奧古斯都保留這個機構,與其說是為了維持羅馬人民的感情面,不如說是做為有效分配利益的給自己支持者的手段更為有說服力。從沒有一個獨裁者是真正的“個人統治”,即便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他也有自己的核心支持集團,而羅馬沒有華夏王朝那種科舉官僚體系來分配政治利益,所以過去的“官場階梯”就有存在的必要性。做為世界級水平的政治家,奧古斯都精明的把元老院的傳統職能做了有效的“刪減”,衡量了所有的利弊後,讓他們繼續運作,用意是建構出一個輔佐元首的體制跟機構。也因此,對羅馬的最高統治者來說,如果不能妥善的跟元老院“相處”的話,就算掌握了軍權,也難以順利的執政。至少,在三世紀的大混亂徹底把這個機構弄垮之前是如此。可以說元老院是隨著羅馬帝國轉型而逐漸被淘汰邊緣化的犧牲品。

 

本書作者理查德‧J.A. 塔爾伯特(Richard J.A.Talbert)運用文獻、碑銘等各種記載來探就羅馬元老院在帝國時期的方方面面,非常詳實。但是本書是寫給專業研究人員的,其可讀性並不高,一般人大概沒什麼耐心看作者在那邊從各種殘簡片段論證。要買之前要多考慮。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承認,在閱讀本書之前,我並不知道約翰‧威廉斯這位作家,他一生的作品不多,都是我不感興趣的。而這部《奧古斯都》,則是偶然看到簡體版的譯者鄭遠濤先生的介紹時,方才知道有此優秀的作品存在。

《奧古斯都》正如其名,是一部講述那位知名的羅馬“第一公民”屋大維一生的歷史小說,其特色在於,作者採用了書信體的方式來撰寫。我對於這種文學體裁倒也不是初次碰到,那本知名的《查令十字街84號》也是這種方式。不過我對約翰‧威廉斯採用這種手法來表述屋大維,想想倒是頗為激賞。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書是中國的中信翻譯的《歐洲中世紀三部曲》系列其中之一,作者 Lars Brownworth 是歐美頗有名的通俗歷史作家,他的其他兩本諾曼人、維京人都已經推出台版。仔細看完後,還是覺得這本是三部曲中翻的最糟的吧,難怪繁體跳過這本。

來,讓我們看看幾段錯誤:

Pag:4

這個舉措壓垮了幾乎全部他的繼任者。

語意怪怪的,查了一下原文: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E.N.Luttwak的這本《羅馬帝國的大戰略》發表也有近四十個年頭了吧,不管認不認同,它都引起了史學界極大的迴響,而且依然有許多讀者。一、兩年前再版時,作者特別撰寫新序言回應人們對它的支持與批評。雖然沒有指名道姓,不過也許這本《帝國的邊界》也許也是其中之一吧。

 

本杰明‧艾隡克(Benjamin H. Isaac)是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的古代史教授,曾發表過關於古代種族主義的著作,但他更為人所知的,是關於羅馬的帝國主義跟軍隊的研究。本書《帝國的邊界》,是他綜合這些年對近東地區的各種考古研究的成果,針對勒特維克的“大戰略”發表的異議之作。所以,要閱讀之前,恐怕得先做做功課。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系列是牛津大學推出的入門叢書之一,偶然在台南的二手書店看到就順便買下來了。

以希臘的巴塞神殿的發現為中心,講述古典學的目的、條件、困境及與現代的聯繫等。用平易近人的方式述說,還蠻符合作者的風格。我想過後我可能不太能記得書裡面講了什麼,也或許是因為他的觀念已經融入我的腦海中。

只是最後我還是沒弄懂她說的:ET IN ARCADIA AGO 是什麼意思....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乍看這個書名,可能會覺得有點詫異,翻著書,更會有點一頭霧水,所以,這到底是真的古代人寫的作品嗎?加上兩位大咖學者的導讀更會加深這個印象。其實這是作者傑利‧透納假托一位古羅馬人之名撰寫的,關於奴隸制度的管理手冊。這種手法相當的別出心裁。作者在本文以一位叫傅可斯的古羅馬貴族的口吻,道出怎麼樣有效管理奴隸的心得與經驗,然後他再以自己的語調寫出補注,把所有資料的來源都交代清楚。個人是還蠻喜歡這種方式的,雖然通俗,但作者都是言而有據,說的頭頭是道,某種程度上這也是一本古羅馬奴隸簡史。

 

今天,我們當然深信人人生而平等,都是自由的個體。但其實,在這個地球的一些角落,還是存在一些為經濟條件所困的人,他們的境遇可能比某些古代奴隸還不如。這是可能的,人生就是如此。即使是奴隸,遇上一個好主人,他還是有翻身的機會。在古羅馬社會,他們把釋放奴隸當作一種美德習慣,有時運氣好,轉個身就爬到主人上面大有這種機會在。俗語說:寧作太平犬,莫作亂世人,大概這樣的意思吧。有些人可能比起自由,更想要麵包。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羅馬君王傳》(Historia Augusta or Scriptores Historiae Augustae),是一部爭議性頗大的古代史料。其內容主要講述從Hadrian 開始到 Carinus 為止的歷代羅馬皇帝(包括僭主、企圖篡位者)的個人傳記,是一部模仿著名的《羅馬十二帝王傳》的作品。本書乍看之下,似乎是極為重要的史料,但事實上,對史學家來說,卻是相當棘手的。因為它從作者身分,到成書年代,及內容可信度,無一不存在爭議。

 

一般據信本書是由六位作者分別撰寫,成書於四世紀末左右。但這些年來,經過學者考證,逐漸認為《羅馬君王傳》實出自同一人之手。而且書中內容錯誤極多,甚至有些虛構的橋段,讓許多研究者對其內容都持保留態度。著名史家吉朋就曾表示對本書的嫌惡,但卻又不得不引用的無奈。畢竟現存關於三、四世紀的史料不多,且許多都有殘缺,史家要且看且珍惜。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要閱讀尤皇的文章還是有點困難。

不過譯者馬勇選的三篇論文很棒。第一篇講述尤利安對基督教的最大威脅是他企圖奪取其教育與布道的權力,幾乎是釜底抽薪。第二篇駁斥吉朋為了詆毀基督教而對尤利安的曲筆,很有意思。第三篇則是對尤利安一生與其背景的簡單評析,並檢討其成敗功過,有其獨特觀點。此外,他還提及了一個假設的命題:如果基督教是在帝國早期,體系更加健全的時代或得承認,是否還能取得史實般的勝利。很有意思。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這樣說有點對不起當初的死難者,不過我真的覺得像龐貝這樣被火山淹沒的古城,是上天賜給考古學家的禮物,如果不這樣,無法保留如此多時代的生活細節。之前去義大利旅行時,身在龐貝遺跡之中,觸摸著牆壁雖然感到冰涼,但閉上眼總似乎覺得古羅馬人就在自己身旁穿梭(大哥,你活見鬼了...)。這種“接地氣”,比起始終高高在上的政治、軍事史,似乎更受一般大眾歡迎。而《龐貝三日》的作者Alberto Angela,正是想要透過幾位倖存者的視角,去還原一段最真實的,直接的古羅馬時代庶民的生活。

我在義大利的書店,常看到本書作者的書被擺在顯眼位置,這也難怪,他確實是當地的暢銷排行榜常客,其作品也都很“親民”。在《龐貝三日》中,他用近似日記的手法,描繪了龐貝人民生活的圖景,中間運用了歷史學、人類學、考古學的各項成果,繪出了不同於好萊塢電影演出的那種誇張畫面。看完本書,我更深信自己當初看到的只是冰山的一角。

其中,作者提到的一點讓我一直很掛心,他說遺跡中有間屋子被稱之為“紙莎草別墅”,考古學家認為那是一間私人圖書館,裡面出土了許多早已佚失的作品。但,可惜的是目前義大利官方並沒有經費繼續挖掘,裡面可能還有很多等待發掘的圖書!!惜哉!

另外,有點傷感的是,作者提到,其實災難開始前,已有部分人離開了龐貝,現在看到的死難者,大多是因為經濟因素無法捨棄財產家園,加上認為低估了損害的可能所致,這是可以理解又讓人不勝唏噓的。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前想說來讀讀英文版,果然中譯出後就果斷放棄了....XD

推荐 趁著《羅馬第一人》順便看下去,中規中距的作品,凱撒太難寫出什麼新意了。不過戈沃茲西在戰爭的描述上比較出色,這是他的優點。華文圈中這本還是可以推薦的。譯者陸大鵬很出色的完成了他的工作。(官腔)

不過作者還有寫一本《奧古斯都》我就沒辦法買了。讀過塞姆的《羅馬革命》後,要超出他的討論太難了。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說到Colleen McCullough 大家會想起的應該是《刺鳥》(大陸譯《荊棘鳥》)這本小說,不過我對她的認識則是另外一部長篇《Masters of Rome》。這是作者以羅馬共和末為背景所撰寫的七部曲,從馬略、蘇拉的崛起到安東尼與克里奧佩脫拉的死為止,本書是其第一本,譯成《羅馬第一人》(The First Man in Rome)

我認為,如果選對劇本,要把一篇故事寫精彩好看不算難,但它頂多就是“有歷史背景”的小說。想讓作品變成人人稱道的經典歷史小說,就不容易了。蘊含哲理教益之類的未必,但充分掌握時代背景卻是絕對的,一部好的經典,是能夠透過文字讓讀者貼近過往的世界,比起冰冷的一般學術著作更親切的感受到已逝的人事物,才是它該扮演的橋梁。舉個例子,《哈德良回憶錄》就曾得到著名的英國羅馬史家 Ronald Syme用一言替她蓋棺定論:「這不是歷史小說(historical fiction)而是虛擬的歷史(fiction history),與《奧古斯都史》類似。」我認為Colleen的《羅馬第一人》至少是無不及之處了。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書自2015年發售以來,一直都在亞馬遜的暢銷榜上蟬聯,分數也都高居不下,令人想不注意也難。我是等到了價格比較親民的平裝版問世了,才捨得下手。Mary Beard這個名字其實在之前我就已經認識,我在Youtube上偶然看了她替BBC拍的紀錄片:“Meet the Romans”就印象深刻。之後我長期觀察本書,發現風評甚佳,於是就斗膽挑戰一次英文,幸好沒讓我失望!

 

其實,如果看過她的紀錄片,應該不難猜測出這本書的風格。而看完之後我明確的感受到《SPQR》能夠暢銷的原因,特別是在羅馬史的相關作品早就已經多如過江之鯽,能仍脫穎而出,必有其過人之處。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阿提卡之夜》,是一位生活在二世紀的羅馬語文法學家 Aulus Gellius 的讀書筆記,類似中國文人寫的如《容齋隨筆》之類的,而本書受西方古典學家重視,在於作者保留了大量的語法學的記載外,還有很多關於羅馬法,甚至是十二銅表法的敘述等,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軼聞史事,內容相當豐富,具研究價值。全書幾近完整的保存至今,共二十卷,這次先翻譯了五卷推出。不過我一不懂希臘、拉丁噢,二不通羅馬法,所以只能把這本書當雜記看了。

 

Aulus Gellius記載了一些有趣或頗有意義的事情,我挑幾個覺得不錯的跟大家分享: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可以跟《古代的民主與現代的民主》這本一起讀。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前陣子聽說宋立宏老師要修訂《君士坦丁大帝時代》這本書,覺得十分欣喜,舊版本身不差,但有些不通順之處感覺可以再好些,於是等新版一上市,就立刻再買一本來拜讀,說到底這跟我欣賞布克哈特的筆法也有關。可惜,還是讓我失望了。至少,前面一兩章明顯的缺失沒怎麼修正到,第84頁跟之後出現的“龐培大帝”更是令人噴飯的譯法。如果是外行人就算了,老師您還是本科系的,這很難讓人圓場啊。唉,就當作是支持吧。希望宋老師譯的劍橋古史系列不要再出這種包了....

關於本書的其他特色在舊版心得就提過,這次只是再整理布克哈特的論點跟發表點感想吧。

第一章跟讀者回顧了一下三世紀危機後,第二章開始討論戴克理先的政治得失。基本上布克哈特基本上還是對戴克理先給予正面評價,他認為帝國早已千瘡百孔,這位皇帝能做的最多是動點手術幫忙續命,要讓它重新恢復生機是不可能的事情。唯一比較難解釋的是關於戴克理先對於繼承制度的理念,我們都知道在這位老皇帝生前就已經看到他同僚的孩子怎麼樣親手破壞自己精心打造的遊戲規則。就後見之明來看,從人性角度分析之,這似乎是理所當然會發生的情況。那麼,問題就在於戴克理先的才具難道會輸給我們這般平庸之輩嗎?布克哈特嘗試用迷信來解釋,他認為或許戴克理先跟當時的環境都服從於一種“宿命論”,人們或許不敢違背這種意志去妄然篡奪地位,並願意在規定的期限內輪替。但今天的我們是很難相信這種迷信,任何的“預兆”,“宿命”都是一種自欺欺人的假象,在思考的時候還是會覺得不可思議,或許以戴克理先的詐術太過精明,連自己也給繞進去了吧?講明白點,除了民主選舉或家天下外,要正常的禪讓傳承,是違背人性與野心的神話。五賢帝那是羅馬人的氣運使然,碰巧遇上幾個都沒孩子又有能的,此只能歸於神祕的命數,非人力可求。

第三、四章簡介了帝國的各個行省情況後,布克哈特把話題轉到了宗教跟文化的轉變,在他的認知裡,必須先討論此事,才能理解接下來君士坦丁的作為。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6年,NETFLIX拍了這部六集的半紀錄半劇集的“羅馬帝國:血之王朝”(官方譯法),講述康茂德這位跟其父奧勒留意外“有名”的悲情皇帝。

這樣形容他,多少流露出同情的立場。事實上當他被那位知名的吉朋選為《羅馬帝國衰亡史》開始敘述那漫長末路的開端皇帝之後,康茂德似乎就很難翻身了。除此之外,過去曾拍過的電影中,最知名的“神鬼戰士”(Gladiator)中,那個注定當反派的年輕人,在Joaquin Phoenix這位我看來帶著一點邪氣的演員詮釋下,顯得又帶著一點悲劇性(他拿到砍了父親的半身像後哭著擁抱的橋段很經典啊)。無疑的,這部片的成功更加加深了人們對康茂德的負面觀感。不過,其實也沒想要替康茂德翻案之類的意思,畢竟他十三年的統治最終結果確實是失敗的。至少我們在一千多年之後回顧這段歷史,或許可以用更多的角度去評論,而NETFLIX在這部劇中就是如此嘗試。

在歷任羅馬皇帝中,康茂德事實上並不孤單,尼祿、卡拉卡拉的境遇跟下場都與他相似。

這是這頂金色桂冠帶來的悲劇。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