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鎮長讀羅馬史 (16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s3636009  

 

基本上,這是一本短篇小文集,裡面的主題當然都是討論不完的凱撒,就像許多爭議的歷史人物:秦始皇、曹操、拿破崙、希特勒等。不過,本書是屬於評論性質,針對傳主本身的文治武功來討論,算是“粉絲向”。筆者也只挑了幾篇感興趣的來看而已。

馬基維利對於凱撒雖然基於共和沒給啥好評,不過就算針對他的政治手腕來說,應該也會給“太過婦人之仁”的評價吧。雖然在當時,一場大和解也許是必要的,但是凱撒想進行的改革,他給自己留下太多未爆彈了。已經成為世界帝國的羅馬,政體卻還留在城邦體制,凱撒放寬元老院資格,企圖建立官僚組織,真正的“統治”。但他這樣做卻是嚴重損害了舊羅馬貴族的利益,對他們來說,共和就是屬於這個階級的寡頭統治,任何企圖剝奪的舉止,都是不可容忍的罪過。凱撒跟他們的利益從根本上就不能調和,這跟馬略、龐培都不同。所以,315的事件就不當意外。凱撒走的太遠了,以至於奧古斯都必須退回來去重整,但他學乖了,對於無法接受的人就直接清洗,或許這才是政治真正該有的手腕吧。

裡面個人最喜歡的一篇,是《凱撒的指揮藝術》,雖然簡短,但分析的很透徹,有興趣的人應該要看看。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27596326  

 

先說一下,本書是北京商務推出的書系“古典文明譯叢”的首發,但它的亮點或說重磅是M.I.Finley的《古代經濟》跟R.Syme的《羅馬革命》。譯者雖然都是請知名教授,但品質就不能掛保證了。本書《羅馬共和國政制》就是一例。

晏紹祥是位著作頗多,學問有成的老師,但他的譯筆就差強人意了。最棒的翻譯當然是讓讀者一眼就看懂的流暢感,次之就是看了一兩回還能通,似懂非懂或完全不知所云的就不及格了。很遺憾,這本書頗多地方就都是如此,跟他之前參與翻譯的Finley的《古代世界的政治》一樣毛病,實在可惜.....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27192996  

 

羅斯托夫采夫,這位美籍俄裔學者,研究西方古典經濟史的人應該都熟悉的名字,他的經典大作《希臘化世界的社會經濟史》及《羅馬帝國社會經濟史》仍然值得一讀,尤其是後者,中文譯本水平不差,值得一推。

雖說羅氏的“古史現代”化理論,也就是把希臘羅馬時代的經濟用帶著資本主義眼光去觀察的這種說法已經遭到質疑,不論是傳統的老對手,強調古代還是難脫農業經濟的“原始主義派”,還是自成一家之言的M‧芬利,都找到其弱點。尤其是芬利,在韋伯跟波蘭尼的理論基礎上,延伸出“古代經濟實質上是附屬在政治活動之下,跟現代資本主義能夠反過來將之左右的立場不同”,這個論點實質上說服了不少人,“芬利模式”成為了古代經濟史討論的核心,不論是贊同還是反對。

當然,本文意不在探討,筆者不敢獻醜,感興趣的網友可以去Google中國學者黃洋的一篇〈摩西‧芬利與古代經濟史研究〉,有充分的說明。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8965987  

 

過去對於哥特等日耳曼民族的印象是西羅馬帝國滅亡的主要元兇這個印象,近年來似乎漸漸的修正。事實上,四、五世紀的大變遷中,民族遷移固然是這一波浪潮的焦點,但正如若非八王之亂,西晉自己內鬨,五胡焉能輕易入主一樣,古典文明自己的衰頹,才是一切的根本原因,其他只是併發症而已。

而且事實上,這些年來的修正派指出,吸收羅馬文明最深的哥特人,實際上反而是最有能力跟意願保存帝國的民族,他們在很早之前就參加入這個體系裡,雖然一系列的悲劇導致最後爆發衝突,但過去總把他們當作是“文明的破壞者”,這並不是正確的印象。戰爭當然會有損失,可是如果仔細考察哥特人的行為,他們更像是為了避難而選擇加入羅馬文化圈,只要看看Theodoric(The Great)治下的東哥特王國就知道了,根本就像是當年鮮卑拓拔氏在中原漢化那樣的行為嘛。之前筆者讀過的那本《新羅馬帝國衰亡史》更是直接指出,要不是查士丁尼不自量力想要收復舊土,併吞東哥特,結果讓羅馬化不深的倫巴底人趁虛而入,也許西帝國不用等到查里曼就能以另外一個形式存在。當然,這也是一個論點啦。

本書《哥特史》是一位拜占庭神職人員,在當時的政治環境需要下,特別撰寫的一部著作。嚴格來說,這不是一部經典,實際上,德譯者就嚴厲的批判:「本書的價值僅在於作者抄錄了一些其他已經佚失的哥特史書,至於約達尼斯自己的文筆則是經不起考驗的。」但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古代並不如現在那樣容易的保存資訊,能夠有多少史籍保留下來,對於史學家來說都是珍寶。但坦白說,除非要做研究,否則,要了解民族大遷移時代的一些故事,還是直接去看現代人的成果就好。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56008  

一本好書算是毀在翻譯上了,單就我勉強讀完一兩章後的感想,其實這本雖然是舊書(原文),但內容對於漢尼拔的生平等應該是很出色的討論作品,不單只是一部傳記,可惜!

我自認為對於一些低級翻譯的忍受度跟自我腦補度也算高了,但這本真的讓我受不了。
許綬南也翻譯過《凱撒大帝》,那本的水平也有問題,《戰略家漢尼拔》更是等而下之.....唉!
難怪麥田不想再版。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27296417  s27288005  

 

最近華文圈推出了兩本以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為主題的著作,加上以前南開大學教授陳志強跟鹽野七生寫的,總共就有四本可供選擇了。陳氏的那本我沒機會拜讀,而鹽野的已經寫過一篇書評,這次先介紹比較一下新的兩本好了。

社會科學文獻在去年就有放出風聲,要推出Roger Crowley的《地中海三部曲》,這是以伊斯蘭土耳其跟基督歐洲在十五、十六世紀爭奪霸權的對決為背景所撰寫的專書,分別有《1453:君士坦丁堡之戰》、《海洋帝國:地中海大決戰》跟《財富之城:威尼斯海洋霸權》。到目前為止,已經出了前兩本。然後差不多同時間,北京時代華文也推出了Steven Runciman的《1453:君士坦丁堡的陷落》。(由於書名都差不多,接下來都以作者指代書)

克勞利跟朗西曼都是拜占庭學的知名學者,但在撰寫這個主題上的方向顯然不同,前者把重心放在了戰爭的細膩片段,在攻堅、海戰中都花了不少筆墨去描述,很有畫面;反之,後者就放大的視角,對於交戰雙方的歷史淵源都拉的很遠,天主東正教會的交惡,穆罕默德二世父祖三代的與拜占庭的恩怨等都交代的很清楚,而戰後的影響,相關人物的下落也都有充分的介紹。就我看來,這兩本書比較接近是互相補強,取向不一,各有各的特色與優點。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getImage  

第三集等很久終於出了...日版都已經打坎尼了...(畫圈圈)
好啦我知道這本不好翻,太專業了(茶)。


歷史沒什麼雷不雷,不過這本漫畫的作者有自己的故事鋪陳,不想被我雷的不要繼續看。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27251887  

這本同樣是對岸後浪出的,是《希臘人》的姊妹作。

http://fatisuya.pixnet.net/blog/post/40478515

 

作者同一位,風格基本不變,走介紹“Roman People”為主的路線,翻譯是同組人,流暢,無瑕疵,然後,圖文並茂。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27301958  

 

北大這些年來出了蠻多歷史學各主題的“研究入門”手冊,這些都是聘請該領域的華人學界的優秀學者編寫的,一直很有水平。

這本《羅馬史研究入門》剛公佈時,是引頸以待,不過看完後,說不上失望,只能講,相見恨晚。對於剛踏入這個領域的朋友,本書在結構上從基本概念,簡史、史料介紹到學界問題研究方向及不可或缺的書目等等都十分充實,是很好的領路人,只是筆者之前看了同出版社推出,晏紹祥的《古典歷史研究史》後,基本上本書反而顯的淺略些,或者說,能夠再補充的不多。但我必須強調的是,它還是筆者認為首推的華文入門研究工具書。

在這邊獻醜,就筆者這一兩點東摸摸西摸摸的經驗下來,對羅馬史有興趣的朋友,當然還是首推鹽野七生的《羅馬人的故事》,撇開內容是否具學術性不談,至少用來引發更深興趣是很足夠的。如果真的對大部頭有點害怕,廣場之前出的《羅馬的興起》也是好書,學術跟可讀性兼具,只不過它是早期史,不如前者全面。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6278707  

 

古羅馬史家塔西陀留下來的作品,除了一本論演說的之外,其他《編年史》、《歷史》跟《阿古利可拉傳、日耳曼尼亞志》都有被翻譯成中文出版。而前兩本台灣商務有引進,現在要介紹的這本則沒有。


《阿古利可拉傳、日耳曼尼亞志》是兩個作品合在一起成一書,那是塔西陀的短篇,前者講述他的岳父一生,後者是記錄羅馬當時最大的敵人之一日耳曼諸民族的風俗習慣。如果有閱讀過塔西陀其他作品或了解過這位史家的特色,就會知道他的字裡行間向來帶著一種批判的色彩,姑且不去評論這點,且說在這兩篇裡面,自然也不可免的有著塔西陀對於他所處的當時羅馬社會跟政治的諷刺跟檢討。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1663204  

提到雅各‧布克哈特(Jacob Christoph Burckhardt),大多數人想起的應該都是他那本經典《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那確實是研究該時代不可或缺的作品。不過個人感興趣的是他的這本《君士坦丁大帝時代》。

本書是布克哈特為數不多的作品中的第一部。跟《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相比,這部作品篇幅相對少,但從中已經可以感受出其大師的水平。雖然書名是《君士坦丁大帝時代》,但請把重點放在“時代”這兩個字上。布克哈特的特色不論是在他的時代還是如今都是與眾不同的-雖然坦白說在當時是“比較新穎跟具有爭議”,現在倒是還好-,他擅長從一個高度上去綜觀某個時代的全局:政治、社會、文化,而不拘泥於非要按部就班的陳述事實,此外,他把自己所吸收的知識信手拈來,不太引用當代人作品也不做太多腳註等等,這些都形成鮮明色彩。簡單來說,本書是一本“論述性”作品,要求讀者本身要自己具備深刻的認知,才能跟上布克哈特的步伐去感受他想呈現的。

這樣的做法讓我想起了前些年剛過世的大師霍布斯邦,他的十九、二十世紀系列也是這樣的寫法,都是對讀者的一大考驗啊(笑)。

我佩服布克哈特的觀察力,他在每個主題中的撰寫總是那樣的敏銳,只陳述“重點跟特徵”,沒必要的話題也毫不猶豫的割捨,不浪費篇幅。而其文筆更是絕妙,當他在說到君士坦丁用人喜怒無常時,寫著:「他的宮廷是非常滑的地板,任何人站在上面,必須謹防跌跤。」這樣的暗喻讓人讀來不免發出會心的一笑。不過,同時也有點不得不提,布克哈特也擅長找尋問題,他總是指出一些應該深思的點出來自問自答,讀者當能從中受益,但也必須謹慎思考作者的思路。因為布克哈特最被同行詬病的,大概就是其論述總是太過主觀;不過我得幫他說說話,歷史解釋有誰能客觀呢?總之,不論是去思考作者的答案或者嘗試自己回答,對讀者來說都是最大的收穫。這就是本書值得鼓掌的地方。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24414085  

之前看書介紹古羅馬文化時提到Edith Hamilton,剛好對岸也有翻譯她的古典世界,翻翻覺得不錯就買了。這系列都是偏向散文形態,從文化方面切入去談希臘、羅馬跟宗教。

其實“羅馬精神”(或XX精神)之類的,某種程度上來說,都是創造出來的產物,你可以找出一堆理由證明它存在,也有人可以找出千百種反正駁斥你。對Hamilton來說,她也沒有低俗到想去爭論這些事情,倒不如說,她想透過文學或認為只有從這個角度方能深入觀察羅馬人的世界中生活百態,不論是戲劇也好,文學也罷,從蛛絲馬跡中,還是能找出個梗概。羅馬人嗜好血腥屠殺,現代人往往看到那些角鬥士競技往往會大皺眉頭(或許有些人真的例外...不扯遠了),但相對來說,尚武的成份讓他們能夠征服廣大的世界;服從,凡事講求法律,是他們留給後人最大的遺產;這是一體的兩面。

或許,這個世界本來就處處存在矛盾。西塞羅是一流的律師、演說家,有出色的文筆跟思想,但做為“國務行動家”卻是難及凱撒半分。不過他跟此人之間的互動卻是有趣的。凱撒一生都非常敬重西塞羅,但卻難得他的真誠,堪稱是神女有心,襄王無夢(喂!)。但我們在西塞羅的筆下,還是能夠觀察到凱撒的某些真實的面貌,也許這就是種收穫吧。而此二人的分歧,或許也正好代表了當時羅馬對於自己“無意”間建立的帝國該如何走下去的茫然跟爭執的一種反應。

Hamilton在書的最後評論,她認為古典世界的衰亡,正是因為羅馬人跟不上時勢的變化,他們盲目的堅持對於傳統的眷戀,未能提升精神層次來適應新的環境;同時,各個階級分化,不再同心協力面對困境,也是一大原因。就唯心論來說,這是個有趣的觀點,但也只是一部分而已。羅馬與古典世界的衰亡是學術界很大的命題,光是經濟面就分成了三大派吵翻了天了,作者的論點也只是視角中的一種。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tImage  

這部漫畫完結了。
我一開始有點嚇到,想說是腰斬了嗎?看一看是第一部結束...只是不知道有沒有第二部...(菸)

雖然說歷史雷讓我們都知道結局,不過作者內水融劇情安排的還是挺熱血的,四個重要角色都威過一次,讓讀者都印象深刻,這是很不錯的安排。就算最後第二部難產了,我覺得這套也算是個小品可以看看。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342081015346  

關於「羅馬」在歷史的洪流中,最後變成怎樣的意義,小弟在7308篇曾發表拙見,最近閱讀了一些書之後,又有點感想補充。

首先,我們必須談談“正統”這個定義是什麼,還有是“繼承自何處”。
其實關於“東西羅馬”的分裂,這些年來史家們是很有異議的。雖說提奧多西確實在死後任命了兩個兒子為帝,但我們切勿忘記一件事情,那就是: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10173732  

「千年帝國」這個詞彙,或許用在拜占庭身上是再適合不過了,如果把它從“古典晚期”開始當做一個連續體直到1453年的話。在中世紀基督的時代裡,它跟隔壁的西歐鄰居總是稍微不同。做為上帝在塵世的代表,帝權跟教權為了這個事業和平共處,輝煌的君士坦丁堡是當時歐洲最令人目眩神迷的繁華之都,每個人都是打從心裡敬畏。當然,有潮起也有潮落的一天,儘管落幕了,拜占庭留下的遺產始終在東南歐影響著。巴爾幹的許多歷史淵源都要從此追溯,希臘人對於伊斯坦堡的緬懷,俄羅斯人的第三羅馬之夢....

 

這本《拜占庭:東羅馬文明概論》雖然也是稍早之前的作品,但做為一部集合了許多大家學者小品專論而成的文集,內容深入淺出,扼要易懂,頗適合當做入門。譯者由中國拜占庭學大家陳志強領軍,表現不俗,推薦有興趣的朋友看看。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tImage  

 

「背教者」尤利安(Flavius Claudius Julianus),第一次見到這個名字,是在《羅馬人的故事》裡面,他那短暫的人生,相當的曲折離奇,雖然在絕大多數的著作中,這位皇帝的筆墨往往不會耗費的比其他人多多少,但,我還是對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後,偶然間發現有這本以他為主角的小說《諸神之死》,就衝去商務把它敗回家了。這是一位俄國作者Dmitry S. Merezhkovsky的創作,我想大概沒什麼人認識他.....

先簡單介紹一下主角尤利安吧。

做為君士坦丁王朝的一員,尤利安在位僅僅短短的兩年(361~363),他是那位偉大的首位基督教皇帝兄弟的兒子,理論上來說,應該是沒有繼承權的。然而,命運卻是微妙的,將帝國重新統一起來的君士坦丁,卻在死後又將之分割給三個兒子跟兄弟。結果,在他屍骨未寒之際,立刻就爆發了一場血腥的骨肉相殘。姪兒聯手把叔叔們給殺了,然後再自己鬥個你死我活。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27177274  

筆者自從一兩年前閱讀了鹽野七生的《羅馬人的故事》後,就一頭栽進這個古典世界裡,之中不斷的尋訪有關的中文著作,但總有一種盲人摸象之感。即便是西洋史學史,也只是其中的一個部分,像現在要介紹的這本《古典歷史研究史》的專著,就如同久旱甘霖,一解心頭之惑。

中國這些年來,在西方古典學的研究上,確實是下了很多的功夫,同時也在開花結果。最明顯的莫過於古典學系如雨後春筍的成立,最高學府北大成立了古典學中心,本書就是配合相關政策出版的研究叢書之一。作者晏紹祥先生是這個領域的知名學者,不少譯作都是出自其手筆,本身也有相當多的成果問世。《古典歷史研究史》就是他將過去的作品再次編寫,更新了最近幾年動態跟資料後再次出版的。

這本書介紹了從文藝復興開始,西方世界對於希臘、羅馬這個古典時代的研究發展的歷程,依照時代劃分,先說明該時期氛圍,關注焦點,再一一羅列著名學者及其重要作品的簡介,並點出發展趨勢,直到現代的走向。晏老師的文筆不差,內容簡明扼要,讀者是可以輕鬆明白,但如果不是為了研究或有高度興趣,其實它談不上什麼可讀性。不過筆者並非有什麼貶意,畢竟有點不得不說的就是,其實,就拿之前介紹過的羅斯托夫采夫跟芬利,雖說是譯作本身就會提及此二翁,但若非本書的一個整體性討論,筆者是不清楚他們分別在古典經濟研究上分別佔有的地位之重要(一個古史現代派跟一個原始派)。而且,有些作品雖然現在固然已經過時,但要是放回它“原本的時代”,至少可以看出這也是一段研究脈絡的歷程。所以說,像本書這樣的著作,個人覺得是非常有一讀的必要(外語能力好的就不用管了)。

順便發表一點感慨。古典學研究從文藝復興起,為之投入心血的學者多如過江之鯽,但他們在撰寫的同時,能夠為自己在青史上留下痕跡者幾稀。十九世紀前的撰史者如今大家能夠叫出名字者有幾位?即便如此,能夠讓後進之輩必須牢記的,恐怕也不外乎Grote、Niebuhr、蒙森、Gelzer、Syme、Finley等,要像吉朋那樣以一部書流傳千古,當真何其不易啊。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8935361  

看完電影後來看小說,雖然其實完全不相干。

小說版是由英國暢銷小說家Robert Harris撰寫,他的作品有譯介成中文的還有以納粹為主題的《祖國》,同樣是羅馬時代的西塞羅三部曲《最高權力》,至於第二部因為如果出版社銷聲匿跡,只有陸版翻譯成《權謀之業》。

《龐貝》是當初如果第一部引進的作品,至於筆者買的則是對岸人民文學的版本,譯者不同,何者較佳,不得而知。

和電影的標準災難片劇情比,Harris擅長的是帶懸疑式的寫法,《龐貝》也不例外,雖然在歷史之壁前我們都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情。其實這跟《祖國》有點像,當初這本小說揭開的“真相”其實也“不讓人意外”,因為那是我們現今早已知曉的史實,但在小說的故事中卻是個“秘密”。比起這種“驚喜”,Harris更想帶給讀者的是對於背景的塑造,仔細的閱讀就可以發現其用心及魅力,但前提是肯不肯好好品味。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3446224  

 

在看《羅馬的崛起》時,我就一直在思考,這個民族是真的“天生麗質難自棄”,內在的願望跟強大的實力使之非要統治地中海不可,還是只是恰好一連串的偶然機遇促使這個結果的誕生。《羅馬帝國主義》,就是嘗試回答本問題。

本書作者Tenney Frank是美國古典學者,這本是他在1914(!)發表的,頗具有影響力的著作(現在就不知道了)。他試圖從外交的角度,去回答羅馬人發展成龐大帝國,究竟是怎麼樣的環境與原因去促成。而他的答案也饒有趣味的:大部分時間,羅馬人是希望維持地中海的和平勝於征服。

相信很多人聽完後應該會皺皺眉。Tenney首先主張,羅馬一直依循“外事祭司法則”在行事,簡單來說,就是由宗教方面的信仰來控制外交事務,不得主動侵略,在“羅馬及其盟友”遭到不正義時,也必須在警告之後,由神明見證下,發動反擊。這種方式在今人眼中當然顯得不可思議,可在過去那種迷信的年代,又是一種合乎常理的舉止(其實台灣人也不要太大驚小怪,看看我們的民間信仰吧)。基本上,羅馬人都是在這條法則內行事,至少,表面上也要努力做做樣子。與迦太基人的爭戰之前,羅馬就是在義大利半島中爭取一個生存空間裡壯大,然後在第二次布匿克戰爭裡改變了內在本質,成為西地中海的霸主地位,也變成了一支強大的戰爭機器。這時候,羅馬人開始試圖加入東方希臘化世界的“大遊戲”中,由於其實力,自然而然的成為了勝利者。又由於,這座城邦自己本身日漸軍閥化,國家與軍隊變成野心家角逐私人名利的工具,擴張與征服就是他們最好戰果,終於促使帝國的最後成型。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tImage  

 

今天有空在書展順便買下來了。
結局果然很歡樂....溫馨路線。
算了,該結束時結束,至少它還是部不錯的作品,作者自己在後記也坦承原本設定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