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1116141758b3.jpg 

圖:三國志VIII代的諸葛亮頭像,大概是歷代中最年輕化的孔明吧!

這是我在PTT上面回文的,收錄在此。
原標題為:[假設] 如果孫權沒殺關羽

後來討論的焦點變成了荊州與隆中對了。

其實這倒是涉及了幾個國家的國策問題。
魏國就不說了,這件事情上它是屬於那個壁上觀等著漁翁得利的一方。
狀況在吳國跟蜀國上。
                                                                               
先說蜀國吧。
自劉備跟諸葛亮相遇後,基本上,情勢劉備未必完全就真的照隆中對走,
畢竟那時候他還只是曹操口中「無枝可依」的流浪軍團。
赤壁戰後的局勢比較曖昧,基本上荊州是已經三分了,
要發展也只能往益州去。
不過關於這點,著名學者田余慶在他的《秦漢魏晉探微》中,倒是有不同的看法。
我們先舉一段史料吧。
                                                                               
                                                                               
                                                                               
魏書列傳四十三,毛修之傳。
                                                                               
浩以其中國舊門,雖學不博洽,而猶涉獵書傳,每推重之,與共論說.言次,遂及陳壽
三國志有古良史之風,其所著述,文義典正,皆揚于王廷之言,微而顯,婉而成章,班
史以來無及壽者.脩之曰:「昔在蜀中,聞長老言,壽曾為諸葛亮門下書佐,被撻百下
,故其論武侯云『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浩乃與論曰:「承祚之評亮,乃有故義過
美之譽,案其纹也,不為負之,非挾恨之矣.何以云然?夫亮之相劉備,當九州鼎沸之
會,英雄奮發之時,君臣相得,魚水為喻,而不能與曹氏爭天下,委棄荊州,退入巴蜀
,誘奪劉璋,偽連孫氏,守窮踦肠之地,僭號邊夷之間.此策之下者.可與趙他為偶,
而以為管蕭之亞匹,不亦過乎?
謂壽貶亮非為失實.且亮既據蜀,恃山嶮之固,不達時
宜,弗量勢力.嚴威切法,控勒蜀人;矜才負能,高自矯舉.欲以邊夷之红抗衡上國.
出兵隴右,再攻祁山,一攻陳倉,疏遲失會,摧衄而反;後入秦川,不復攻城,更求野
戰.魏人知其意,閉壘堅守,以不戰屈之.知窮勢盡,憤結攻中,發病而死.由是言之
,豈合古之善將,見可而進,知難而退者乎?」脩之謂浩言為然.
                                                                               
                                                                               
毛修之跟當時的大史家崔浩論及諸葛亮的一段談話。
這段話很長,我希望大家注意的是我標出來的那部份,崔浩顯然認為,赤壁戰後劉備入
蜀乃是一失策,注定了無所為。
至於田余慶先生注出這段話,他自己則補充:入益州乃不得不為之,然以益州之格局,
注定了只能自保,難再有所擴張,又難兼顧荊州,注定了無法與曹氏爭中原。
清人王夫之在《讀通鑑論》也說:蜀漢保數十年宗社在此,而卒不能跟與曹氏爭天下者
在此。
顯然都是對於隆中對的戰略有所質疑。
先取荊州,再奪益州,然後以主力出隴右,一支奇兵出宛洛,兩路夾攻,是大家所認知
的。
不過,如上面所引的人之論述,除了取益州之得失外,另外就在於荊州。
                                                                               
荊州四戰之地也,敵人除了吳國外,還有一個曹氏在虎視眈眈。不過主要敵人還是孫權,
我們從傅樂成的《漢唐史論集》中的“荊州與六朝政局”中就可以知道,處於上游的這塊
土地對於立足揚州的政權有多重要,孫權夜夜難以安枕的原因為何。
當然,呂蒙的政策之錯誤有多大,版友也已經說得夠清楚了,這也是為何接手的陸遜戰後
馬上協助跟蜀國恢復邦交的原因。但是在那個時間點上,荊州成為劉孫之間的衝突點,卻
是無可置疑的,也就成為隆中對中戰略的一個盲點。既要兩路北伐,又要跟孫權同盟,可
是吳國的基本國策就是畫揚州荊州以長江自保,這之間該怎麼去調解,就成為隆中對的一
個成敗關鍵了。
                                                                               
其中,也有人論及,當以棄守荊州為主,將主力放在雍、涼,當時魏國對於那邊的經營
尚未穩定,而三國時代的雍、涼也不似今日般荒涼,而是擁有一定人口跟生產力的地方,
更重要的是那裏的人都是長年跟羌為伍,可以提供優秀的兵員跟中原騎兵戰需要的馬,
戰略意義遠比荊州大得多了。
按照劉邦奪霸業的故事來講,此策不失為一良策,雖然當時項羽把重心放在齊地,守雍
涼的又是失盡人心的章邯等三王,不能同日而語。但魏國初期在該地的經營還沒有穩固
也是事實,劉備挾馬超之餘威,未必沒有可趁之機也。
                                                                               
                                                                               
                                                                               
就事後諸葛亮來說,我們當然知道隆中對失敗了,但是如果以此而論劉備、諸葛亮君臣
,便失之於苛責了。實際上當時已經殘餘的戰略選擇並不多,更何況還有許多人為的變
因。《隆中對》戰略固然有其獨到之處,但也有其盲點,這點也是無庸置疑的。
                                                                               
                                                                               
                                                                               
                                                                               
                                                                               
                                                                               
回到討論串的主題,其實關羽死不死都不重要了。只要荊州在劉備手上,這兩家人就很
難有真正和睦相處的一天。就算今天呂蒙早點往生不大嘴巴亂建議,早晚也會有另外一
個子明出來勸孫權。劉備北伐成功了,下一個該死的不就是吳國了,不是嗎?沒荊州的
吳國,要怎麼劃長江自保?就之後的歷史來看,南朝要穩穩當當的國防,還最好連益州
都在手上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