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CA3P9GS0.jpg 

最近左岸出版社重新推出了《第三帝國興亡史》,我也趁機重新再讀一遍。(雖然新的封面我很喜歡,但把原本三冊拆成四冊也太賊了吧:P)初次看本書的時候我才剛踏入納粹德國的研究領域,那時,對於這段歷史的基本架構都還沒建立,如今已經略有小成,再重新看一遍,感受格外不同。
                                                                               
                                                                               
誠如本書作者威廉‧夏伊勒所言,其個人本身的經歷跟戰後德國的與眾不同處境,才讓他有機會寫下本書。基本上,像這樣一個國家的機密資料任人取用,在西方史上是很少見的(中國史倒是常常看到新王朝拿著前朝檔案修史),即便是一個國家更替了政府,也不見得會發生這類事情。也因此,本著這些資料撰寫出來的《第三帝國興亡史》,有著格外的重要性。
                                                                               
不過,我認為本書的價值並不僅只於此。
                                                                               
在左岸新版中,邀請了林博文--這位也是跟新聞界有相當大關係的文史工作者--為之撰寫前言,著實詳細介紹了本書作者的經歷。誠然,夏伊勒在納粹德國的這段經歷顯然對他而言不是什麼愉快的回憶(我想正常人都不太可能會有啥好感吧?),但這對於他在本書中的一些立場,嚴格來說不能算偏頗。儘管作者在後記說西德對於其著作的反應相當的負面,而他本人也認為德國人根本沒有在反省過錯,這段公案就暫且讓我們擱下吧。就筆者本身的觀察跟與同樣類似背景且是“日耳曼人”哈夫納所撰寫的有關著作來講,其實夏伊勒儘管措辭難免主觀性過強,但這也是無可厚非。且我認為本書坦白來說,亦非一本“傳統的”的史學著作,感覺更像一部“報導型”的記錄。當然這是絲毫無損《第三帝國興亡史》的信史價值,而更增加可讀性。一本太過客觀的書,本來就是比較無趣的。
                                                                               
整體而論,夏伊勒的這本大作,在研究納粹德國領域(特別是華文世界)中,地位是無可動搖的,我認為就整體歷史層面(非戰史),如果沒有讀過他跟哈夫納的書,那就像基督徒沒有讀過聖經一樣誇張。
                                                                               
                                                                               
回頭來說,這次重新看本書,我也才認真的發現麥田版真的有很多瑕疵,從簡體版轉過來的時候一些錯別字沒挑乾淨,排版字距寬窄不齊等,數量讓人有點難以忽略,真的挺可惜的。因此,對於還沒收藏的人來說,左岸版應該是更好的選擇。(我想以左岸的水準應該是會修正吧)
                                                                               
                                                                               
                                                                               
                                                                               
最後,關於威廉‧夏伊勒,還有一些其他歷史著作,比如他的《柏林日記》跟最近出現在台灣市場《第三共和興亡史》(法國),這兩本我都有收藏,
不過都沒仔細看就是了。



這篇只是針對書本身的感想,之後我還會寫其他關於歷史內容部分的感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