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jpg 

就筆者所認知裡,從政經方面影響中國近代史發展進程的人物,共有四大巨頭,分別為:袁世凱、孫文、蔣介石跟毛澤東。這四人不論是生前死後,其影響力仍持續的左右著他們國家的前程。當然這多少帶著主觀的評價,而本文主要要談的是孫文此人。
                                                                               
孫文,在華人圈慣稱孫中山,而在西方人眼中,又以孫逸仙(Sun Yat-sen)之名聞於世。本書即是法國學者白吉爾(Marie-Claire Bergere)的著作之中譯本。先前即已談過,由一個非本國學者對於自家的人物所寫出的傳記,是否能寫好的疑慮,其實這倒也未必跟國籍有關,也許更多是出自於作者本身的學術素養的問題。但不論如何,白吉爾本身在台灣讀者的心中當是陌生,而筆者在買下此書的時候,也多少是猶豫再三。
                                                                               
不過,出自於前言的試閱跟對於孫文了解的期望,筆者還是將之購入並拜讀完畢,將在下文與諸位分享心得。
                                                                               
                                                                               
                                                                               
本書作者白吉爾曾在中文版的序言中提過,這本《孫逸仙》主要的讀者群是鎖定給不熟悉此公的法國人,書中更多的是簡單的事實陳述,而非有什麼驚人的內幕或者是新史料的揭曉。而作者自身撰寫的方式,也以探討傳主在融入時代的過程,研究其留下的影響及民眾的回響,還有死後的種種遺產為主要方式。這也許跟華人或者是英美的方式不同,是法國這一個世紀以來的年鑑學派編撰傳記的方式。這種方式多少是比較新穎的-對台灣讀者而言-,就筆者閱讀的經歷而言,這也是相當愉快的一次。
雖然坦白而言,筆者在看完本書之前對於孫文的印象,扣掉過去國民黨神話出來的形象外,其實是非常拼湊跟不完整的概念。但透過本書重新架構出來,也許對於未來我再看其他相關的介紹,可以有更清晰的觀點去審視。



在白吉爾筆下的孫文,是一個出身農家,主要受到基督文化教育,混合著東西方色彩的機會主義者、冒險家。它在海外的華人社群優游自在,並栽培出了開明的思想,曾經企圖進入公領域改造這個陳舊的國家。然而,在當時,這些對於傳統文化陌生,深受西方影響的階級,是很難被主要的知識份子所接受。也因此,孫文在不得其門而入後,只好轉向革命一途。
同時,孫文的活動方式也是相當的侷限。除了訴諸海外的華人,他也只能利用中國本土上一些地方秘密團體、幫會等,發動幾乎跟傳統的地方叛亂沒什麼兩樣的“革命”,根本對於清王朝沒有造成什麼像樣的影響與威脅。辛亥革命與其說是其“成果”,不如說是剛好接收的產物罷了。

                                                                               
在倫敦的事件讓孫文學會了宣傳戰的奧妙,同時也開起他在國際間的知名度,於是他開始學習利用外援。在周旋於這些列強之間,帝國主義者、浪漫冒險主義者,只要能夠有幫助的孫文一概接受,並隨時能夠見風轉舵,套用不同的說辭去爭取其想要的。
這種充滿馬基維利式的手腕或者是政治上權變的策略,往往讓研究孫文的西方學者滿頭霧水,反之,華人或東方學者都能以一種“處大事者不拘小節”來視之。但這也多少讓當代人跟後代人有些許的疑慮,更讓其身後評價蒙上不同的色彩。尤其是孫文曾經跟日本人非常的親近,在袁世凱面對二十一條壓迫,全國出於民族主義的情緒將內鬥放在一邊通力對抗時,此公卻主動跑去提出比東京更“優渥”的條件,或許可以解釋這只是出於權宜之策或是一種樂觀態度,但多少還是會落人口實。

〈三民主義〉是孫文畢生政治思想的精華,但這些理論在西方學者的眼中,不過是一個大雜燴,美其名截長補短,卻沒有什麼秩序可言的折衷主義。或許他們並不明白,這部著作是時代與特殊環境下的產物,一個試圖融合東西方文化的嘗試。
                                                                               
但不論如何,孫文死後,延續著革命潮流的兩個主要黨派國民黨與共產黨都宣稱分別繼承了其遺產。前者在二、三零年代的中國,由蔣介石領導下建立了國民政府,更是將孫文神話,以做為政權正當性的來源。隨著1949年的敗退,在台灣的中華民國,仍然奉著這塊神主牌持續進行著改革與現代化,也許是出自於孫文的理論,或者是來自於美國及西化官僚的影響,總之今日的這塊小島有著現代化的憲政民主與資本主義經濟的風貌,表面與內裡都跟其理想中的烏托邦中國似是而非吧。
                                                                               
反過來回頭看1979年毛死後的中國,在鄧小平主持下的改革開放政策,似乎重新打出了孫文這招牌做為其行動的掩護,給予“革命的先行者”的評價,端著他的〈民生主義〉、《實業計畫》來當擋箭牌,以抵抗那些反對者的叫囂。然而,這只是一種移花接木的手法,仰或者是真的有些概念是出自於其中?觀看現在的中國,是否有幾分近似孫文的理想?
                                                                               
明年就是所謂的辛亥革命百年慶,也是中華民國(只不知這個1911誕生的那個,還是1927年的國民政府,還是1949之後的在台灣的?)的“建國百年”設想,孫文如果重臨人世,不知會會做何感想,究竟他所要的烏托邦,是否就是現今這個面貌?


回到著作本身,白吉爾的撰寫手法真如其所述,內容中涉及價值判斷之處,她都用一種留給讀者自己去思考的方式來帶過居多,並於著作最後,與其說是為了傳主的一生做定調,不如說是提出新的思考方向做為了結。
                                                                               
這是令人激賞的地方。
                                                                               
整本書分成三部十一章,作者選擇在第十章介紹與探討三民主義跟最後一章討論孫身後的影響,並於最後附上主要人物的小傳,基本上是相當的完整且有系統的一本傳記書。
書的翻譯也相當的流暢,閱讀起來沒有什麼問題,時報的印刷跟排版品質也令人信賴。
                                                                               
                                                                               
這本《孫逸仙》加上之前陶涵的《蔣介石與現代中國的奮鬥》、李志綏的《毛澤東私人醫生回憶錄》正好構成了近代中國巨頭們的三重奏,筆者以為對於這領域有興趣的讀者,都應該要擁有才是。
                                                                               
茲推薦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