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q-oJCgDYL.jpg

顯然,研究羅馬史的人,似乎是不能忽略蒙森的這部經典。不過,在華語界,要找到翻譯本似乎是不容易的事情。除了北京商務出的三冊本外,筆者偶然在露天拍賣發現了差不多跟自己同年紀的,遠景出版的諾貝爾獎文學集中有收錄到蒙森的《羅馬史》節譯本。

這本節譯本主要是依照英譯本的諾貝爾文學獎文集所翻,依照譯者孟祥森所言,又增加了除原本有的凱撒時代外,還有羅馬建城跟前兩次布匿克戰爭的部分。

北京商務的三冊本,筆者曾經約略翻閱過後兩集,也上豆瓣查過資料,內容翻譯僅止於第二次布匿克戰爭,且讀者評論翻譯也不甚流暢云云,似乎不是什麼佳評。

其實筆者在二手書商那邊取得本書時,也不知道它是節譯本,只是查了商務版的資料後,倒是斷了想要再買的念頭。

這其實是蠻無奈的決定。畢竟,當筆者讀完這本節譯本後,更加感受到蒙森的這部作品,能以一史學之作,而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讚譽之原因。而這樣的作品,在華語界卻沒有好的翻譯與介紹,實在令人惋惜不已。

當然,蒙森先生已經十九世紀末的大家,其作品列入經典行列,很多資料或許也都已被晚輩所超越。但名作之所以為是,就在於其不朽之處是令人念念不忘。或許在節譯本中,光是閱讀前兩冊時還不太能感受到蒙森的筆鋒但到了他討論凱撒的治世時,那帶著“濃厚的感情”所寫出的字字,彷如重新刻畫了一幅千百年前的景象在讀者眼前,而作者深刻的繪出了凱撒的身影,又讓讀者恨不得這位上古偉大的政治家能夠重現人間。當筆者讀到蒙森描述共和末期的羅馬時那段「如果要對彼時的羅馬有點概念,我們可以這樣設想:倫敦,卻有紐奧連的大批奴隸人口,加上君士坦丁堡的警察,加上近代羅馬人閒散的性格,加上一八四八年巴黎的政治騷亂:這便是西塞羅與他那派人所哀嘆的共和國的榮光。」不由得感嘆,這是需要多麼大的才思才能想出的字句,引領讀者發揮出想像的空間去重建過去的時光。前提是,如果讀者真正懂作者所形容的那些事情。

正如本書最後附錄的一篇,由頒獎給蒙森的卡科賓諾先生所寫的介紹所言,《羅馬史》自然也是有缺點的。作者對於許多人物的評價如今看來,顯然是頗具爭議性,尤其是他那幾乎是把凱撒歌頌成完人般的寫法,似乎是被認為具有充分的“政治目的”。但這並不傷害到本書的價值,因為蒙森的筆鋒實在讓人無可挑剔,而且他的文詞並非令人反感的阿諛奉承,而是帶有深刻的隱喻跟暗示,似乎在強調著一種對於政治人物的評價跟定位。他在最後的一段評價也讓筆者深思:「我們已來到羅馬共和末期。....那是一個陳舊的世界了,即使凱撒那般得天獨厚的愛國心都無法使它回春。黎明必待黑暗過去始得回返。但凱撒至少在酷熱的正午後,帶給疲困的地中海人一個尚可忍受的黃昏。而當最後新的黎明終於到來,新的、自由的國家與民族開始向較新的、較高的目標競驅時,其中有不少是由凱撒所播的種子萌芽而出的,其民族的特性與獨立性當歸功於凱撒。」

最後來討論一下本書的翻譯。坦白說,做為一部史書的話,它是非常不及格的。姑且不論譯名,光是那一堆地名就夠讓讀者頭大,似乎是假定在每位都需要有專業的羅馬史知識,否則恐怕光是前半段就足夠讓很多人放棄掩卷而去了。整本書一幅地圖都沒有,再加上許多專業名詞的翻譯,真的很難讓人恭維。不過,譯者孟祥森大膽的把約定俗成的Imperator翻譯成“統領”(取自韓國大統領),倒是別出心裁,或許比“皇帝”來的貼切,但總是在氣勢上弱了一截。(笑)



蒙森的這部經典,原本預定推出五冊,但作者只寫了前三冊與最後一冊就已然過世,雖然本書有許多的缺陷,但筆者仍希望它能有機會再重新由專業的人士加以翻譯,隆重的介紹給華語讀者。畢竟本書不單只是羅馬史上的不朽之作,同時也是一部史學上的最好範例,告訴無數的後輩子弟歷史是可以怎麼樣撰寫成為偉大的文學。


共勉之。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羅馬
    全站熱搜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