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0006651.jpg  

 

台灣似乎是找不到幾部像樣的羅馬帝王的傳記,不過這也不意外,畢竟在簡體市場也好不到哪去。想要更深入學習羅馬史,恐怕還是要練好英文比較實在。不過話說回來,現階段在中文書區還是能挑到幾本不錯的譯作,王以鑄先生的這本《凱撒評傳》就是值得推薦的作品。

 

這本翻譯自前蘇聯學者(!)烏特琴柯的作品,小弟買之前,是基於王以鑄這位大老的信心才出手,畢竟他老人家是頗負盛名的專業翻譯家,雖非本科系出身,但翻譯過的史料集著作之多,是很多後輩難以企及的。當然,這本書也沒讓筆者失望。作品一開始,王以鑄先生就用了數頁篇幅介紹了自已對於這本《凱撒評傳》的觀點跟原作的論點一些補充說明。試想,有幾個譯者能夠做到呢?(不過筆者對於周全先生是十分推崇的,他譯的德國史相關著作也都很有高水平的表現)更別提本文內滿滿的註解與補充評論了。其次,王先生在一些論述性的語句的翻譯固然還是有點小瑕疵,但基本上認真的思索一下還是能懂原意,算是可以接受的。像這種譯作,如果翻譯的不好,一切就都免談,在這點來說是上等之作的。

至於原作者烏特琴柯,筆者不才,找不到更清楚的資訊,就書中所言,原作大約是在上個世紀七零年代左右發表。不過出人意外的是,在這部《凱撒評傳》中,吾人是找不到那種馬克思主義史學的氣息的。相反的,就“評傳”這點上來說,作者討論到凱撒一生功業事跡時,是把論述建立在原始史料跟許多歐美重要學者的研究成果之上,當然,作者也自陳:“與其說是拼湊各家說法,毋寧是希望找出自己的見解”。讀者可以從中讀到過去的一些羅馬史大家的觀點外,也能看到作者深刻的見地,光這點就讓筆者為之激賞。

凱撒本身就是一個相當具有爭議性色彩的人物,了解他越深,筆者腦海中不斷浮現曹操跟袁世凱的形象。在同樣的時空或略晚的那些人們,從紀錄上流傳下來的評價,有很多都肯定其在軍事上的功業,卻認為凱撒做為“國務活動家”(治國者?)是不及格的。擁有後見之明優勢的近現代史學家的立場又不盡相同,德國最著名的羅馬史家蒙森的筆下,凱撒就是個不出世的完美天才。當然,這是有其本身的目的使然,但其文筆出色生動跟論述有據,以至於其他史家在討論凱撒時,仍不得不就蒙森所建立起的形象做基準。主要的錯誤追根究柢還是目的論這種充滿著後見之明的說法,也就是,或許有些人會看到凱撒成就的功業,就反過來推論“自幼有遠大抱負”云云的觀點。就像《羅馬人的故事》作者鹽野小姐,就認為羅馬帝國的成形是自凱撒始,而成於奧古斯都,就於提比略。

事實上,軍事獨裁的惡例遠在馬略、蘇拉的惡鬥即已開始,龐培繼之,凱撒也只是眾多參與者之一。就後見之明來看,毋寧說奧古斯都建立的帝制是從其養父的精神而來,不如說更類似於龐培的“元首制”,那種堅持披著共和外衣的獨裁。事實上,凱撒在晚期的作為更類於“希臘式君主”制,所以才在最後被反撲。也正由於他的失敗,才造就了奧古斯都的路線選擇。或許這只是歷史的偶然,所以如果說“凱撒的許多作為都在為帝制”鋪路,就犯了上述的錯誤了。當然,更別提說什麼“自幼立志奪權云云”的論點。正如當曹操在許都迎立獻帝,如果有史家說他當時就有篡漢之心,也是笑掉人大牙的推論。

可就以上觀點來看,又有一個有趣的命題就是,假設凱撒幸運的躲過了三‧十五又如何?當代的許多人都評論他在國政上的建樹表現並不如奧古斯都(跟鹽野的觀點徹底相反),但凱撒實際上的治世很短,即便在他死前也還在規劃對帕提亞的遠征,或許這是相當不公平的比較。可誠如烏特琴柯自書中所論,凱撒堅持的“仁慈”政策,企圖包容各階級各派系的作風,注定是個失敗。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在民主體制下至少還可以透過政權輪替來消除歧見,但獨裁之下,反對派唯有透過直接對抗當權者,方能找到宣洩口了。換言之,即便凱撒躲過了一次,也閃不了跟著會陸續而來的陰謀吧。


最後要說的是,王以鑄先生除了這本《凱撒評傳》外,還有翻譯一本《奧古斯都》,另外一部大部頭的《古代羅馬史》也重新出版,相信都是出色的中文羅馬史作品。
共勉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