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0012b.120208143503  

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20404/KFJOOJQ3T7IC2.shtml?c=deep

1820 年代,英國高舉「光榮孤立」的旗幟,表明不願再涉入與干預歐洲大陸事務,並專注於海權擴張與工業發展,讓英國國力繼續稱強。


自英國在外交政策採取光榮孤立百多年後,是哪一場戰爭從此改變了英國領導人的態度,讓英國變得如此好戰,讓戰爭成為其近幾十年來外交政策的一環?

Max Hastings 過去曾是英國戰地記者、現在是《金融時報》與《Daily Mail》的專欄作家,Hastings 從他在福克蘭群島(Falklands)戰爭最前線的採訪經驗與回憶當中,為英國外交與軍事政策的轉變,給了一個答案。

光榮不再經濟破敗 民族自尊心低落

福克蘭群島戰爭發生 10 年後,Hastings 與戰時協助他報導採訪的年輕海軍士兵 Royal Marine 碰面。

Hastings 與 Marine 在 1982 年 5 月 21 日一同自英國的軍艦下船,踏上那片距離阿根廷僅 480 公里的島嶼上,準備給遠在 1 萬多公里之外的英國家鄉第一手國軍英勇捍衛國家尊嚴的全記錄與報導。Hastings 回憶,這場戰爭是他人生最重要的冒險,而在戰爭結束前的最後一天,夥伴 Marine 因誤踩地雷而失去了一條腿。

10 年後會回想起這段經驗,Hastings 發現過去身處在南大西洋的隨行採訪當中炮火隆隆、驚心動魄的景像,10 年後卻宛如電影情節般的影像掠過,沒有帶著太多的情緒,只有靜靜沈入腦海中成為人生記憶的一部份。

20 年後過去,30 年後再過去,戰時採訪夥伴 Marine 已 50 多歲,福克蘭群島戰爭對他而言不是圓滿結局收場的光榮戰蹟,而是一場帶著傷疤的悲劇。

Hastings 很好奇其它英國人對這場戰爭的評價。

阿根廷投降後一個月,英國時任首相的柴契爾夫人(Margaret Thatcher)向同黨的保守黨員發表了一場勝利演說,當中她表示,那場南大西洋戰爭證明了「英國再也不是一個畏畏縮縮的國家」。

對此 Hastings 質疑,這場戰爭並非象徵英國南征北討帝國偉業的復興。這一刻舉國歡騰的勝利與榮耀感,僅暫時讓國人忘卻國家正不斷在走下坡的衰頹窘境。

當時的阿根廷軍事獨裁政權認為英國不再有能力或有意願主張在福克蘭群島上的主權,便入侵距英國數萬里之遙的這個海外屬地福克蘭群島,英內閣隨後決定予以還擊。當時幾乎沒有任何一位知識權威人士或歷史學家曾質疑柴契爾夫人對阿根廷發動戰爭的正當性。

Hastings 認為柴契爾夫人此舉充滿政治動機。柴契爾夫人很明白福克蘭群島對英國而言價值不大,搶回福克蘭群島對當時國內嚴重經濟和社會問題亳無助益。失去這些島嶼根本不足以影響到國內的民生經濟,唯一會影響到的是民族自尊心。

當時英國的民族自尊心低落,1970 年代的英國經濟破敗,國勢衰頹,英國人不再感到光榮,然而在有著「鐵娘子」之稱的柴契爾上台後 3 年,情況似乎有些改變,民族自信心略微上升。

在阿根廷入侵英國海外屬地福克蘭群島後,首相柴契爾夫人很明白若她不能扭轉劣勢,把威脅日漸低落民族自信心的障礙移除,則下一步就會威脅到英國的國際政治地位,與她的政治前途。這也就是為何柴契爾夫人會下這步險棋,堅持開戰,派遣英國海軍火速前往福克蘭群島,對阿根廷軍隊還以顏色。

前往南大西洋作戰的英國海軍士兵大多數都平安歸來,在他們準備下船的那一刻,Hastings 與其他同艦官兵感覺恍如來到不同的國家,大批在港口等候歡迎國軍的民眾臉上堆滿笑容、驕傲、和自信,迥異於他們前往異地作戰前國內民眾表現的沈悶氣氛。

整個國家變的很不一樣,國內到處都有慶祝活動、周遭的民眾難掩興奮喜悅之情。資深老兵說,這樣的景像自 1945 年二次大戰結束後就再也沒見過。同一時間,柴契爾夫人也獲得她個人的勝利與民眾支持,繼續坐上她的首相寶座。

Hastings 當時也相信,若沒有這場福克蘭群島戰爭的勝利,接下來柴契爾的經濟改革便不會發生,她也無法在 1983 年取得連任。在柴契爾宣戰前,她在國內的民意支持度極低,而這場戰爭的勝利又迅速幫她累積人氣。

有一個例子可以證明這場戰爭的勝利帶給柴契爾與她的政黨多大的幫助。

英國保守黨原本相當懼怕開戰,但在福克蘭一役取得勝利後不久,該黨於一場倫敦近郊的地方補選中取得壓倒性勝利。

當時與保守黨競爭這個補選席次的工黨候選人敗陣下來,這位工黨候選人原先持著反戰的立場,但在敗選後他向一位工黨政治人物抱怨:「看來英國人喜歡一位好戰的首相。」這位補選失利的工黨候選人,名字叫做 Tony Blair!

Hastings 認為 Tony Blair 對此回敗選原因的認知大錯特錯。英國人並不喜歡戰爭,英國人接受戰爭的前提是戰爭目的明確且必須快速取得勝利。倘若當時福克蘭群島戰爭延續好幾個月未結束,國內必定是罵聲連連。

戰勝的英國海軍還因此取得豐厚的軍事預算,新增幾艘軍艦和設備,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的航空母艦計劃經費也免於腰斬的命運。自此之後,柴契爾與後來的英國首相,年年都要撥出龐大軍事預算以「保家衛國」,不管是否出於自願。

1990 年第一次波灣戰爭在醞釀之時,也是柴契爾夫人在首相居所唐寧街 10 號的最後幾週。當時她強烈支持派遣軍隊至中東協助科威特免於伊拉克的侵略。然而就在同年,柴契爾的經濟財政政策因不受支持而被迫下台,由同黨 John Major 接手,並支持在波灣的軍事行動。

在 20 世紀的最後幾年,英國與美國皆相信戰爭是達到外交政策目標最快速有效的手段,前提是它沒有造成太多人員的傷亡。

首先是在科威特進行的波灣戰爭,接下來是南歐科索沃戰爭與非洲獅子山戰爭,英美兩國皆派遣戰機與軍隊支援戰事,然而國內民眾卻反應冷淡,更遑論列隊歡迎勝利與慶祝遊行。

911 後的阿富汗與伊拉克戰爭,英美聯軍同樣取得勝利,阿富汗與伊拉克原政權垮台。然而,2003 年後英首相 Tony Blair 與美國總統小布希所推動的戰事愈來愈不順利,兩國付出的代價甚鉅。英國海軍的高階將領似乎擁有過度的自信,高估英國海軍可以打贏的能力。

過去 10 年來,英國民眾耐心盡失,對於國家在偏遠地區大大小小且陷入膠著的戰事感到厭煩。民間輿論當中有人提出這樣一個好問題:「在伊拉克或阿富汗征戰對我們國家到底有什麼好處?」

1982 年的福克蘭群島戰爭給了英國一個教訓,也就是英國人對英美間所謂的特殊政治夥伴關係過於一廂情願。先撇開時任英國首相的柴契爾夫人與美國總統雷根的私交如何不談,當時英美關係並不是非常良好,有時候甚至會出現嚴重的意見衝突。

美國雷根政府多數官員站在阿根廷法西斯軍政府這一邊,挺阿根廷的美國官員認為,在南美洲維持一個有效的阿根廷法西斯軍政府,有助美國對抗該地區左派政府的工作。

Hastings 指出,若是雷根當初全力支持英國的征戰行動,要求阿根廷放棄福克蘭群島,則英國也許就可免掉這場戰爭。一份記錄英美兩國元首電話熱線內容的機密檔案顯示,雷根曾懇求柴契爾夫人接受外交斡旋,不要對阿根廷採取軍事行動。

柴契爾當時嚴厲拒絕雷根的這項提議,指英國因阿根廷而失去許多優秀的士兵與軍艦,她無法接受妥協的提議,她必須讓這些士兵的犠牲有價值。後來多虧親英派的美國國防部長 Caspar Weinberger 相助,為英國提供一些重要的情報設備及人才,最後助英國贏得這場戰爭。

據今日流出的機密資料還顯示,1982 年這場戰爭中,美國白宮在得知英國的福克蘭戰爭會危及到其自身國家利益時,兩者間的特殊情誼嚘然而止。

回到今日,美國國務卿希拉蕊直言,針對英國與阿根廷在福克蘭群島一事上的爭議,美國並未站在英國這一邊,她還呼籲兩國針對係爭島嶼進行談判以解決此一歷史爭議。令人玩味的是,希拉蕊在聲明中提及該群島時是以拉丁美洲國家對該島的命名「islas Malvinas」稱之,而非英國人稱呼的「福克蘭(Falklands)」。

英國政府很清楚,在這件事上,美國並非和英國站在同一陣線,英國也不期望美國白宮能夠提供任何有力支持。

今日的阿根廷已不再是那個軍事獨裁政權,它早已垮台,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民主政府,現在的政府領導人,是一位曾任律師的美女總統 Cristina Kirchner。Kirchner 曾譴責英國政府是海盜,搶奪南大西洋上與阿根廷有著地理連繫的島嶼。

另外,Kirchner 還取得幾乎所有南美洲國家在此議題上的支持。舉例來說,秘魯以行動表達對阿根廷的支持,上週秘魯政府取消英國皇家海軍驅逐艦來訪行程,證明秘阿兩國在此議題上是站在同一陣線。

現代的阿根廷人對 Malvinas 群島(英國人稱福克蘭群島)的情感在一首由 Jose Pedroni 所寫的詩當中表露無遺:「islas Malvinas 是我們這片海洋的美麗女神,祖國站在曾與她相依的海岸上與她遙遙相望,眼神中盡顯悲傷,然而這份傷痛卻一直沒有消失。」

若阿根廷人對國際政治與國際法知之甚詳,則他們應該想盡辦法拉攏島民,說服他們與這位鄰居交好,而非採取威脅恫嚇的手段讓島民感到排斥,所以不令人意外地,這個島上的 3000 多餘位居民根本無意與阿根廷政府往來。

同時,英國人對於這個在 1982 年透過戰役與 200 多條海軍士兵的生命搶回的土地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必定不允許英政府在談判桌上出讓這座島嶼給阿根廷。

Hastings 指出,阿根廷與英國兩國都成為這座島嶼的俘虜,他們為了取得這座島的主權而做了許多匪夷所思的事情。

在 1982 年戰爭發生前,沒有任何一屆英國政府曾表述這個遠在南大西洋上的小島與英國會有著什麼樣重要的戰略利益關係。然而自福克蘭群島戰爭發生以來的 30 年,英國政府額外花費 50 億英鎊來守衛這個地方,以維護在這個島上的主權,這些沈重的國防支出在財政吃緊的年代更顯困難。

1982 年後,一些福克蘭島上的家庭因英國政府每年送來的大筆現金與投資而致富。現在,福克蘭島上的地方政府表示若近海油田恢復營運並賺錢,則他們以後就會自行負擔島上的國防支出。

Hastings 認為倘若島上的石油收入全數進入 3000 多名島上居民的口袋,這樣英國政府對國內的納稅人實在無法交代,這筆石油收入應該是用在救濟貧窮老弱的英國納稅人身上。英國納稅人繳了錢給政府買武器保衛福克蘭群島上的居民、幫助島民改善生活、幫助他們恢復石油開採,然而將來的石油收入卻是島上居民獨享?這是哪門子的邏輯?

Hastings 同意英國海軍在 1982 年這場福克蘭群島戰爭中表現可圈可點,但是之後的政府陸續地且大幅地削減軍事預算,故以目前的資源與軍力來看,英國無法再搞一個如 1982 年的那場福克蘭群島戰爭,也無法派出 3 萬大軍壓境,僅能派出 7000-8000 人維持海外任務。

此外,現在的英國沒有航母,英國皇家海軍的兩艘新航母還在建造中,然而國家卻無力採購適合在這些新型艦上起降的軍機。

近年歐洲的經濟問題讓英國政府已是焦頭爛額,國內經濟持續衰退,政府已無力也無心透過軍事展現國力。1982 年的福克蘭群島戰爭,對 Hastings 來說應該會是英國的最後一場閃耀著昔日帝國光輝的光榮戰役。(文:楊琇羽)

 

================

說來諷刺的是,人們口中總愛說自己多和平之類的,但是血腥戰爭的勝利所帶來的榮耀往往還是能沖淡一切,自古皆然。

誰說人是理性的呢?對吧。

這就像是一堆女性看到特價品就會失去理智一樣啊.....

 

阿根廷自己也不爭氣,要是它能像隔壁的巴西被列入“高成長八國”名單,英國這個黃蓮恐怕不想吞也得吞了。

倫敦奧運究竟能帶給這個曾經的日不落帝國多少緬懷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