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colosseo  

 

好吧,我先承認我的確也不知道Rome這個詞有乳房的意思,
不過我也不認為這已經到常識的地步,說到底還是自己讀書不夠。
這也不是本文的主旨....


發這篇文只是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讀書心得,也算拋磚引玉,有待方家指正。


「羅馬」這個詞在後來的政治思想中,已經跳脫了實存的城市跟消逝的國家,而變成一種“世界帝國”的概念。會發展成這樣也不該意外,就我們自己的文化圈中的所謂“中原華夏”大概都是同一種想法。說來,上古的高水平文明,哪個不是自視為“世界中心”?從希臘人把周圍的異民族都稱之為Barbarian就可見一端。更何況羅馬根本就把當時已知的地中海世界都納入了版圖,這樣想也不算過分。

這就是「羅馬世界」概念。

基督教的誕生,添入了變數。尤西比烏斯一脈的教士基本上主張羅馬帝國是上帝構成人間和平的工具,符合意旨的產物。但自從五世紀以後的衰弱,甚至羅馬淪陷,奧古斯丁寫了一本《上帝之城》把這兩者之間拆開,並攻擊羅馬人的腐化墮落來辯解異教徒主張基督教使帝國衰弱的主張後,又塑造出另外一個見解。基本上中世紀大概就是圍繞在這些圈圈中,配合著皇帝跟教皇的政爭轉著。

查里曼的加冕是現實與政治上的考量,雖然君士坦丁堡依然屹立不搖,但隨著帝國越來越衰弱,兩邊在神學見解上的分歧逐漸加大,貌合神離已經不意外;與此同時,新的權力中心也在此時浮上檯面,力足以抗衡之。兩邊一湊合,聖誕節的那場喜劇也就隆重登場了。考慮到東西部帝國在後期的局勢,這也是歷史必然趨勢。

有喜就有憂,到底是「上帝將權柄交給教皇,再授與皇帝代行俗事雜務」,還是「皇帝的榮耀來自於上帝,教皇不過是代轉冠冕」,這是法理上的爭執,也是政治上的鬥爭。但不論結果是哪個,總之,沒有教皇的參與,就沒有皇帝銜的榮耀,這也就是為什麼西歐從不曾發生過有國王隨意稱帝的原因。即便是後來變的強大的法蘭西人,也要爭取選帝候的支持才能覬覦。不過,更主要的原因是,皇帝頭銜的“世界帝國”意義逐漸淡化,而且實際上也不過是空名,掛上去了全世界領土宣告,沒幾分底子大概會被圍毆到死吧。君不見十五世紀以後都只自稱是“日耳曼的神聖羅馬帝國”了。

接下來想要挑戰恢復西帝國光榮的人是查理五世,可惜,當年巴巴羅沙跟菲特烈二世都做不到的,他也功敗垂成。路易十四或許想主宰歐陸,但最直接參加這個夢想的是他的晚輩拿破崙,仿羅馬人的加冕,還千里迢迢的請來教皇(不過他很聰明,只接過皇冠),基本上就是要讓查理曼的陰魂在大地上復活。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

基本上筆者認為波拿巴是最後做這個夢的人,也是徹底摧毀掉這個餘燼的人。一來,他把真正的遺跡神羅給拔掉了,二來,一個“科西嘉的律師兒子”也配稱帝,算是把這個頭銜賤踏光了。做了一千年的夢也算醒了。


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基本上算是在大分裂後就被西歐徹底忽略了,除了偶爾被異教徒打的唉唉叫時會引發一點注意外,似乎大家忘了他們才是真正最直系繼承這個遠古帝國的一脈。至於俄羅斯人,長期受到東正教影響,其實自稱是“第三羅馬”並不算過分,只是對於西歐人來說,拜占庭都沒在鳥了,你這個半開化的傢伙沐猴而冠,我們也懶的理你,大概就像春秋時代的楚國吧。至於土耳其人更別提了,到現在連歐盟都進不了,學人家自稱羅馬人加奧古斯都銜是摻和什麼!?當然,如果1683打贏了又另當別論.....

至於普魯士人跟神羅扯不上邊,俾斯麥關心的恐怕更多是權力平衡的問題。或許威廉二世會感興趣,但那不重要。至於奧地利的下士的政治理想,就《我的奮鬥》中指出的,應該也是八竿子打不著吧。哈布斯堡王朝被拔掉這個頭銜其實也不痛不癢,想辦法保住底下的多民族造反比較實在。

要說大不列顛人對這個夢想沒興趣是騙人的,只是他們並不像其他人那樣赤裸裸,方式也不同。大概也不會有人不同意十九世紀的日不落帝國堪稱是“羅馬帝國的再現”。英國學者斯托巴特寫了一本《偉大屬於羅馬》,裡面不時的拿兩者來相提並論,當真是項莊舞劍了,而且該書引起熱烈討論,再版多次,可見一般。


到了這個時代,指稱美利堅合眾國是新羅馬帝國或許是貶意,但當事人耳中聽來反而可能覺得這是誇讚而洋洋得意吧。再也沒有任何國家更加明目張膽的學習這個古代帝國了,仔細看看他們行政機關的建築風格,再看看建國諸公如華盛頓等人,是不是張口西塞羅,閉口加圖,打獨立戰爭時討論的是費邊怎麼拖垮漢尼拔....

反正再怎麼比較沒什麼意義,從羅馬帝國的衰落中是找不到任何可以給美國的教訓,更何況他們也不是想要參與那個“世界帝國”的夢想。對於這片新大陸的人來說,想學的是“羅馬精神”,如此而已。


至於何謂“羅馬精神”,就不在本文討論範圍內了......:P
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