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6344137  

 

這本最近應該賣的不錯。
張戎經典的那本《鴻》我沒看過,她寫毛的傳記倒成為我奠定對於此翁的基本觀的基礎,當然,可想而知我是怎麼看紅朝太祖,雖然本來就對他沒什麼好感。不過這不是本次要討論的點,只是以此為印象,可以想像張戎的《慈禧》應該是很難講求“客觀中立”。

坦白說,歷史本身就是研究者的解釋跟對話,史學觀小弟就不賣弄獻醜,總之大家都清楚。只是說,傳記要寫的好看,太過講就“客觀”就很難了,舉個例子來說嘛,傅高義的鄧小平傳是中規中矩,可讀性高,但沒什麼特別的“爆點”。

張戎想寫的東西都在封面上定調了,只是小弟還是覺得她“漂白水加太多”,雖然整本書其實會讓人唸起來津津有味,難以釋卷。

筆者本身對於慈禧的了解也說不上深入,大致上都是在研究近代史不可忽略的理解,甚至蠻多來自於高陽的著作,或者是唐德剛的《晚清七十年》等。嚴肅的史學著作不多,跟後面作者引用的那堆書比起來跟是不足掛齒,但有些異議觀點還是想提出來討論。

前面說張戎的“漂白水加太多”,基本上從開卷就出現了,她說慈禧透過替父親張羅處理家務展現出精強能幹這些都還好,進了宮沒多久就“想替丈夫分憂”,未免有點太過。雖說是官宦出身,但以那個時代的女性來說,是能有多少見識,要說她是耳濡目染,比別的女人“多一點興趣”倒還比較合情理。張戎的做法倒讓我想起了看傳統二十四史的后妃傳那些鯉魚力爭上游的小故事來。

對安德海跟慈安等後宮八卦就不提了。

對於慈禧初次垂簾的同光中興基本上定調為掌舵人,到泡泡被日本人戳破,寫成因為交給年輕皇帝親政,“被翁同龢等傳統派所誤”、“放慢了改革以至於被日本追上”、“帝后黨爭掣肘李鴻章打甲午”,一付打輸了都是“They”的錯,要是老娘在結果就不同了,實在有點接受不了這種解釋。今年是甲午年,對岸出了一堆書我一本都還沒翻,不過我對於當年那部〈走向共和〉呈現的方式是比較欣賞的。

基於這個思路下來就是戊戌政變,張戎把他定調為康有為這個空想家的殺人奪權計劃,甚至說他有“稱帝之志”並不惜聯合日本,把江山拱手讓人的誤國大計,而慈禧則是出於“正當防衛”,盡量“低調”處理。筆者看作者書單中有茅海建教授的著作,雖然我只有略略翻過,不過她怎麼得出這結論實在有點好奇。

好吧,深宮內的政爭外人是難以理解,就像是我們今天看中共高層清算都是一樣霧裡看花,大概都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吧。反正,至少我們知道,康聖人是救不了國的。

義和團這件事,唐老形容的好“此時的太后只是個女人,不是政治家了”,張戎的論調沒離這太遠。回京後的改革就是老太后的痛定思痛,雖然照慣例又是一切的功勞放大看,都歸在一個人的領導下。

忘了在哪聽來,說晚清中國大概就是被揍一拳醒來,振作一下後又繼續睡,然後再被電的輪迴,按照這邏輯,辛亥年後的改革也只是剛好。基本上,筆者認同自慈禧以後的歷代中國領導人都是等而下之(好像是唐老評的吧),但是她老人家臨終前的這場改革能夠走多遠,雖然只是臆測,但光是問一句要“要保中國還是保大清”,恐怕就洩了底。社會跟經濟的變革必然帶來政治上的衝擊,國族主義的挑戰是傳統清皇室需要非常強而有力的人才有辦法完成轉型去應付,當時的時空背景看起來都不允許。更不要提泛民主化,雖然表面上都是在時程內,但鄧小平做不到的事情,慈禧能做到?不管是英雄或者是凡人,都還是跳脫不了自己的“本質”,就是俗話說的“屁股決定腦袋想什麼”。張戎樂觀的認為老太后活到1916年,君主立憲或許就能夠成真,或許這對一個八十幾歲的慈禧來說,要求會不會太高?一百年了,現在的華人還在爭的東西,人家還不肯給。這樣的期望可能對一生都在獨裁的老太太來說未免太沉重了。

 

總的來說,張戎這本著作是個不錯的歷史讀物,但談論到學術性跟嚴謹度未免有些欠缺跟大膽,當然,做為一個觀點去重思慈禧這個人物也未嘗不可,筆者還是會想推薦大家看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