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getImage  

最近的國際新聞都在法國,記得一兩週前還在討論俄羅斯的崩壞可能,讓我想起了買了很久的這本《蘇聯的最後一天》,當初光是主題跟譯者就非敗不可了。周全先生就不用多介紹了,比較特別的是事件發生時前後他似乎本人也在莫斯科,無怪會選這本。

作者O`Clery是愛爾蘭人,妻子是俄國人,自己也在那片國土居住很久,在事件發生幾年都有第一手的親眼觀察,這本書是他蒐集各方資料跟自己的記憶結合而成的作品。主線是1991年12月25日戈巴契夫辭去蘇聯總統,輔以他在最後幾年跟葉爾欽的政爭來拼成這個紅色帝國瓦解的全貌。


乍看這本書的第一感想是,蘇聯根本就是毀在戈巴契夫跟葉爾欽這兩個人幼稚的惡鬥中嘛。(笑)

筆者是沒看過戈巴契夫的回憶錄,不過就本書作者給的印象,這個人雖然有改革的思想,卻沒有那種鐵腕,或許他的對手葉爾欽跟普廷都比他更適合扮演這個角色。雖然就結果論來說,後兩人也未必成功,但更深的一層來說,歷史是不能反悔的,放手讓蘇聯瓦解的是非只有後人才能討論。當年有人問周恩來怎麼評價法國大革命,他說“為時尚早”,那麼現在也是如此嗎?但至少俄國人目前的處境只有他們自己能體會其中甘苦跟承受。只是說,書中提到了烏克蘭當初包括當地的俄裔都義無反顧的獨立出去,如今又“自願回歸”,真是世事無常啊。

或許,麵包才是決定政權存續的真正關鍵吧。當初沙皇政權就是鞏固不了才丟了位子,今天紅色帝國亦然。對人民來說,意識形態在空著肚子的時候還是得靠邊站,所以看在眼中的中共才會戒慎恐懼。雖然吃飽後某些階級的人會跳出來要更多,但事實上是普羅大眾有過的去的日子時都還挺安分的。


“二十世紀最偉大的實驗”結束了,但大家都看到歷史遠沒有終結,去年超夯的是哪本書也不用特別提醒相信大家都該知道。蘇聯的故事只是殘忍的告訴我們列寧主義不是唯一解,但現在的學者還是會說馬克思的話有道理而只是某些人走了歪路。不管怎樣都只能繼續“摸著石頭過河”。不過,書中描述蘇聯結束的那瞬間的悄然無聲,或許也讓人有許多感慨吧。


歷史沒有如果,但我常在想,如果戈巴契夫跟葉爾欽的關係不是那麼糟,到底兩人能不能讓蘇聯也轉型成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