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27685036  

茅海建先生的這本《天朝的崩潰》是久聞了,不過一直到最近再版才有機會購入拜讀。

 

其實本書給我的最強烈感受不全在於對“鴉片戰爭”的一些考證翻案,更多的是茅先生展現了一個歷史學家怎樣中立客觀的呈現一段“富有感情”的史實。民族主義這種病毒是很容易讓人文筆失真,但在這本書裡我看到的是一段段帶著感情卻仍能客觀反省跟陳述史實的字裡行間。

 

英國當然是一個侵略者,但在那個強權殖民時代,空泛的指責只是讓人呵欠連連的陳腔濫調,更何況直到今日國際間還是拳頭大的在說話,當年的受害者現在不也正積極的想要崛起?扯遠了,總之,面對這場戰爭,只會扯什麼正義與否根本浪費時間,深刻的反省背後的問題才是重點。中華文化圈在東亞幾千年有自己的玩法,這套規矩在十九世紀被挑戰後,為什麼日本可以快速覺醒,而大清卻依然要繼續渾噩十餘年?茅先生指出,那些參與戰爭的高官大臣們,最被神話的林則徐,實際上對於“夷情”了解也沒多少,他只是僥倖沒有遭到重大失敗,以至於被冠上一個“若不是沒有林,戰事也不至於此”這樣的高帽子。實際上如果徹底分析道光時代的大清,那是個即便單純放在中國史上來看也是個衰退之始的時代,一個還停留在“中世紀”的時代,要跟已經進行工業化的新一代霸權大英帝國抗衡,林則徐恐怕得是“超人”或者是“美國隊長”才能做到。至於琦善、伊布里等大小臣工更別提了,一個一個都還在天朝迷夢中,只覺得好像是被臭蟲咬了一口很衰,想趕快甩掉不要影響我仕途就好,又有誰擔心過大清江山?

 

當然,指責那時的人也是一種欠缺歷史感的做法,任何人要跳脫屬於自己的背景跟環境的制約都是需要契機或者是天才。就像是之前筆者剛讀過的寓言小說《平面國》所呈現的那句Caesar名言:「人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今天我們反思自己所處的當下,是否也是陷入了某種窠臼而不自知?

 

或許這才是閱讀本書,重新回顧鴉片戰爭最大的意義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