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28057288  

 

這本書的最早翻譯是簡體版,不過看風評不佳就沒有下手,這次八旗有自己的譯版,就仔細的再次考慮。John Toland很多產,他的不少作品都有簡中版,而且頗容易讓人想到威廉‧夏伊勒。不過他這本《帝國落日》風格跟《第三帝國興亡史》略略不同,雖然同樣都有紀實文學的味道,可能是取材或者是關心的方向所致吧。

這本書的內容很多並不陌生,但Toland還是給了幾個不錯的點讓我覺得不枉一讀。

首先,他在著墨開戰前關於二二六事件等花了不少功夫,但更多的是日美談判上的進程。最強烈的感受是,有別於以往對日本政府高層“普遍好戰”的態度這種刻板印象,Toland筆下的東條英機,從軍人轉成首相時,因為“屁股決定腦袋所想”,也對開戰一事持慎重態度,更別提其他鴿派的活動。甚至,還有一段文字是說,東條在戰後承認:“如果當時知道美國要求他們退出「中國」並不包括滿州、台灣的話,那他肯定會接受協議。”,這個頗有爆點的不是嗎?

但不管怎樣,人們總還是會思考,日美走向開戰真的是宿命嗎?關於這樣的書跟提出此論的絕對不會少。前陣子讀過《夢遊者》跟《伯羅奔尼撒戰爭的爆發》這樣的著作後,就常思考那些開啟戰端的主事者,是否常常犯下“把自己綁上由自身發動的失控戰車之上”的錯誤?確實,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接二連三的擊敗比自己強大的清朝(這個多少會有人存疑)跟帝俄,就像是一個運氣極佳的睹徒收不了手;那麼,日本帝國是否真的無法在和平之中找到存在的空間?仰或是“帝國主義終究是不免一戰?”這是個可以另開主題討論的。雖然就結果論來說,現在的日本可能更接近明治維新的那些志士想要的面貌?

Toland引用了很多參與戰爭的軍官士兵回憶錄,因此本書有不少敘述細節的篇章。但他的目的是想要表達對於這種殺戮之殘忍的關懷,不論是戰俘,還是對於日本士兵內心的糾結與轉折。我想Toland寫這本書的那個時空中,很多美國人可能還是不太理解日本兵那種自殺式的風格,所以他才會特別花筆墨在這上面。如今的當下,關於這個主題就算不看文字,也有很多更容易讓人印象深刻的影音問世。幾年前拍的電影“硫磺島兩部曲”,HBO的影集“太平洋戰爭”,日本拍的“永恆的零”,都是很值得推薦在看完這部分還意猶未盡的讀者。

關於日本投降前的那些部份特別令人火大,尤其是那些死硬派的軍人,動輒什麼“本土決戰”,“戰到最後一兵一卒”之類,甚至不惜政變。剛好想到,拿破崙戰爭時也有一部分普魯士軍官違背了國王的意思自作主張,卻說這才是“真正的忠誠”,看來日本陸軍也真的是把他們老師的精神學的有夠徹底。筆者又想到田中芳樹在他的銀英傳中那種對於軍方的厭惡跟帶一點無政府主義的味道,或許跟本國曾發生的歷史不無關係吧。總之,“那種自己想死還要拖著別人下水”的“自我陶醉的病態”真的是讓人退避三舍,不敢領教。


總之,這本《帝國落日》在各方面上的確都不比《第三帝國興亡史》遜色,兩本看完讀者就差不多弄懂軸心國的二戰軍政始末(啥?義大利...那重要嗎?XD)。不過,有些話不得不說的是,雖然我知道本書厚厚兩大冊字數驚人,但編輯品質還是超過了我的容忍極限,從頭到尾“判軍”不知道出現幾回,中間還有排版出錯的狀況,實在可惜了這樣精心設計的質感。

雖如此,但譯文流暢的優點,還是值得有興趣的朋友收藏。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