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27427132  

 

讀魏晉南北朝史,大家都知道陳寅恪、唐長孺、周一良等前輩,儘管他們的觀點已經不再“新穎”,但我們都是站在他們的肩膀上才能看得如此之遠。他們的著作雖然經典,但並不算好讀。大家想想,如果把它翻譯成英文後,讓一位只讀過通史程度的外國人看的話,會發生什麼事情?

我讀這本《歐洲文明的經濟與社會基礎》,大概就這種感受吧。

本書作者Alfons Dopsch是二十世紀初的奧地利中世紀研究學者,本書是其成名之作。其主要觀點在今日看來早已經被學界認同並吸收,似乎不再“新穎”,但這足以證明其地位。


在過去,從古典時代到中世紀之間,人們認為存在著一種“文明斷層”,亦即,當日耳曼人大舉遷移進入羅馬帝國境內時,他們是將這個舊文明摧殘破壞後,重新建立起自己的新時代。這樣的學說,在今日看來當然早已過時,特別是在“古典晚期”學派出現後所主張的“文明轉型、融合”獲得認同與討論後。Dopsch的著作,正是在當時負責起推翻舊學說開路先鋒的經典之筆,運用舊文獻跟考古的成果,論證了日耳曼人對希臘、羅馬古典文明是一種吸收、融合而非破壞。

Dopsch把時間點最早從Caesar、Tacitus兩位的著作中開展,他認為日耳曼人在當時是游牧跟定居並存,畢竟當時的戰爭頻仍,各部族在爭奪,生存空間”時,你也很難真正的常居。但更重要的是,從當時起,日耳曼跟羅馬文明之間的交流就已經透過貿易展開,特別是那些在邊境的部族,Dopsch甚至認為,這種融合是互相而非單向的。他舉出了相當多的例子說明,在之後兩三百年的帝國時期,出於軍事(缺兵)跟經濟(缺工)上的問題,大量的日耳曼人早已經“合法”遷入境內來填補這些空隙,甚至成為“羅馬人”。我們在帝國晚期看到大量高級軍官、甚至管理階層出現日耳曼人,並不是憑空冒出的。這種人口的流動引起的變動是緩慢的,突然趨於劇變尖銳是因為氣候的改變導致的民族遷移,加上羅馬帝國晚期的官僚腐敗,已經無力處理這樣的狀況,才引爆史實上我們所見到的眾多衝突。
但是,吾人不要忘記的是,儘管是存在戰爭,但當時進入帝國的諸如哥特、汪達爾,甚至是法蘭克、倫巴底人,早就對於這個古典文明已經不陌生,甚至相當的羅馬化。從常理來推斷,除了現代因為民族主義所造成扭曲情況不提,征服者對於新領土直接接收遠比破壞來得省力多了。即便是成吉思汗,也接受了耶律楚材的提議。而且,在Dopsch看來,日耳曼人就像是一股活水,注入了死氣沉沉的羅馬帝國中,重新賦予了歐洲文明新的生命。如,大莊園是帝國晚期財富集中化就已經出現的產物,日耳曼征服者只是沒有重新的分配,僅僅做一些試圖減緩封建化的舉動;商業貿易在戰亂時代當然會衰退,但過去的城鎮只是被剝奪了獨立性,並且軍事要塞化,但仍存在少量手工業者,跟莊園互相交換商品,而且日耳曼人一開始不鑄幣是因為他們慣用羅馬的通貨,所以沒必要自己做。
當然,最重要的莫過於教會跟征服者的聯合。基督教真的是個非常具有生命力的宗教,他們撐到了君士坦丁的降臨,又利用自己在社會具有扶弱濟貧,承擔起安定責任的作用,吸引了新征服者對他們的接納,甚至發展成一股足夠跟王權、貴族抗衡的階級,在接下來數個世紀書寫歷史。
總而言之,Dopsch花了數章的篇幅論證的,是這種長達數個世紀的轉變,是“羅馬的日耳曼化”,從羅馬人開始越過來茵河開始到加洛琳王朝為止。


讀完本書,我產生了一些跟當下發生的事情的聯想。事實上,羅馬帝國晚期發生的許多社會經濟問題在今日我們依然可以見到,而在美國,我們也可以看到拉丁美洲裔不斷的湧入已經引起軒然大波,甚至誕生了川普這樣的人物(或許我們也可以找到羅馬版的此公)。幾年前我讀過著名政治學家杭廷頓寫的《誰是美國人》,就在討論這個議題,他在書中也斷言,長期來看,不斷進入的新人口必然對美國文明帶來質變,甚至可能動搖其建國精神並使國家認同感下降,造成族群撕裂,不再團結。杭廷頓先生已經過世,他沒看到歐巴馬上台,也沒見到今日跟伊斯蘭的種種衝突,不過他的文明衝突論也許還是極具參考性。文明在歷史長流中產生變遷並不少見,,但人們是否做好心理準備接受,還是想要抗拒到底。同樣的情況也在歐洲可見,梅克爾不知道對於當年羅馬人跟她的祖先之兼的故事熟不熟。

另外一個我在思考的是,差不多在同樣的時期,東西方的兩大帝國不約而同的崩潰,方式也都差不多。在注入了新民族所帶來的活力後,中國誕生了隋唐帝國,歐洲卻永遠分裂。這是個吸引人但恐怕無解的題目,但思考的過程總是有趣,Dopsch或許能給我什麼提示。

 

最後,本書的翻譯基本上除了少數語句有些難解外,基本上算流暢。但是它本身就是個大部頭論文,中文是基於英文版翻過來的,而後者已經有精簡過了,可對於一般讀者者來說,還是太硬。但反過來說,研究者應該都有讀原文的能力,中譯似乎又有些多餘,不太懂它的市場取向。不管怎樣,還是應該嘉獎。


以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