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28521073  

 

巴巴菈‧W‧塔奇曼,應該不用太過介紹,幾年前,她的名著《八月砲火》譯成中文後,應該讓許多軍迷趨之若鶩,筆者也是其中一位。不過說來慚愧,筆者就只愛她對於戰前各國的描述,整本書反覆讀了兩三回,都在開戰後的篇章就停下來了。可能是前面的篇章真的寫的太棒了吧。

塔奇曼最讓人驚艷的是她那種把歷史文學化的功力,雖說這兩者也許本來就不該分家,但是要找到像她這樣敏銳史識跟轉化為文字的才氣,筆者孤陋寡聞,還真沒見過幾個堪與比擬的。作者令人佩服的地方是,她可以把每個出現的歷史人物刻畫的栩栩如生,在短短幾行句中就讓讀者對他印象深刻,然後再來帶入其人生就會容易進入狀況。這些都是建立在對於史料蒐集的用心跟掌握之中要點的能力之上,這不是件簡單的活。


這本《驕傲之塔》的主題同樣放在一戰前的歐洲,但跟《八月砲火》不同的是,它的重心放在那個世紀之交的社會,比起純粹描述軍政人物,更多是在關心普羅大眾。筆者在看到塔奇曼的自敘說:「戰後許多人都回憶起之前那段黃金歲月有多麼美好,可是我卻疑惑於,這麼好的年代為何人們卻可以毫不遲疑的選擇用戰爭加以摧毀?」看到這段話,我就決定買了,作者問了筆者沒想過但同樣好奇的問題。

書中分成了八個章節,各有其主題,互相有關連,也可以分開觀看,但重要的是作者的整體背後透露出的一種“走向戰爭”的大脈絡。第一章描述大英帝國的傳統貴族及其政治從舞台上謝幕的經過,塔奇曼筆下刻劃的那些老牌貴族讓人活靈活現。第二章講述無政府主義,這是筆者初次接觸這群人的主張,配合作者筆下描述的十九世紀末工人慘況,在對照時事,不禁心中感觸萬千,這種貧富鬥爭是人類社會永遠的主旋律。第三章說明了美國人逐漸倒向於自己的“昭昭天命”--一種擴張主義--的崇拜,把建國元勳的告誡拋諸腦後。第四章是眾所熟知的德雷福斯事件,在無止盡的鬥爭中我們看到法國社會地下蘊藏的暴力、撕裂。第五章中是一場白費功夫的裁軍會議。第六章的標題是“尼祿主義在蔓延”,一開始不太懂作者用這個詞的意思,看完之後猜想,大概是指當時德國的那種富強背後隱藏的驕傲、自大、奢華跟充滿帝國主義的社會情緒吧。帝七章又回到了英國,把政權從代表貴族的保守黨轉移到了中下階級自由黨手上,也象徵著以後的政策將充滿著浮躁跟輕率的走向。最後一章是塔奇曼的一點隱喻,當時還能夠阻止大戰的或許只剩下社會主義黨人,但他們卻各執己見而分裂,而更讓馬克思死不瞑目的是,原本應該“無祖國”的工人還是各自回到自己所屬的軍隊中效力;當最後還有一絲機會團結各大社會主義政黨的饒勒斯遇刺死後,希望之火也就滅絕了。

在每一章中,塔奇曼用一種近似報導文學的手法描述整個事件來龍去脈,但她本身並不做直接的分析與討論,而是讓讀者自行去感受其背後的深刻意涵,筆者相信每個能夠讀完如此厚重書本的,應該都能體會其用心。至於這種手法的好壞,筆者只能說,個人是頗喜歡的。但是還是要承認,有時候塔奇曼的鉅細靡遺又顯得的確又太過繁瑣,並不是很建議一口氣讀完,當然你能做到我會很佩服。

回到開始提到的問題本身,塔奇曼基本上已經默默的給出了答案。十九世紀末的歐洲,經歷了一小段“大致上和平”的時代,熟讀歷史的人都知道,盛極必衰,社會背後隱藏著一股躁動不安的能量,如同即將爆發的火山樣蠢動。而軍事史家基根在他的名著《戰爭史》中指出,當時的人對於克勞塞維茲的“總體戰”學說的崇信,但卻沒有真正明白會造成的可怕後果,還誤以為戰爭一旦爆發,會像普法、美西甚至日俄戰爭那樣很快就收場。殊不知當戰爭變成了一國一族的生死存亡而不再是“國王的遊戲”時,就不是那麼容易止歇,特別是各大列強都攪和成一塊以後。而《夢遊者》一書的作者指責當時的政客碌碌無為,未能阻止大戰的爆發,雖非全公平,但也不是無的放矢。


本書是由中國的中信出版集團加以引進的塔奇曼作品集中的第二部,目前已出的有《史迪威與美國在中國的經驗》及《歷史的技藝》,即將要出的有《第一聲禮炮》、《遠方之鏡》跟《愚政進行曲》,分別是講美國獨立、14世紀歐洲跟戰爭政策分析,從Goodreads那驚人的本本近乎滿分的評價,看來都是值得期待的作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