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81QW5FUkpTL  

 

 

最早對腓特烈二世有印象是在光榮的遊戲“成吉思汗IV”,那裡面翻譯成了弗雷德里希,不過這沒關係,玩過的都知道當時的第三波翻譯之爛,這個都算正確了。雖然不是主角,但這位德國皇帝卻很搶戲,他擁有連最強主角成吉思汗都讓三分的滿格智力,加上帥氣的頭像,真叫人直問:此乃何許人也,如此強悍!後來看了一部德國拍的紀錄片“Die Deutschen”,雖然對他的一生有了個清晰的了解,但仍嫌不足,見到本書問世,當即買下。

 

成吉思汗IV01  

成吉思汗IV02  

本書作者是新興的女性歷史作家,曾在《戰爭事典》發表專文,翻譯過大史家蘭克的《德國史稿》,校對《拉丁與日耳曼民族史》,編寫過十字軍史,頗有成績。本書是她多方研究,累積十年的成果。

 

讀完此書,從那詳細的敘述跟滿滿的考據中,確實可以感受到作者下足了功夫,雖然並非盡是一級史料,但從參考文獻中還是可以看出她收集了多方材料,方才呈現出這本作品。不論是各個事件的細節,爭議史實的推敲,旁支資料的補充,更加要稱道的是充滿誠意的配圖,確實有助於讓讀者加深印象。我在想,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受蘭克的影響,作者的編寫方式顯然有這位史家的風格啊。

 

當然啦,本書還是有些缺失的地方,不得不提提。

 

首先,雖然不論是編輯還是作者下足了功夫找了許多精美的配圖,可是,卻沒有幾張像樣的地圖,我個人是還好,但這在一些讀者眼中無疑是重大缺失。另外,細讀之下,還是可以感覺到作者的文筆雖然流暢,但還是有些生澀,在贅詞或文法上都有修飾的空間。而最讓我覺得可惜的,是因為篇幅的問題,不得不把一部分刪減濃縮到附錄的,而那正是我認為最吸引讀者的部分啊。

 

一本傳記要成功,當然是以讓讀者充分了解傳主,有深刻印象並能在想起他時迅速對其人生有個回顧,說出其特色跟事業。而在這方面,我認為“私”的部分更勝於“公”。跟教廷的對決固然是占了腓特烈二世生命許多篇幅,但他真正吸引後人的卻是他的特異獨行跟兵不血刃的取回耶路撒冷。先前紀錄片在不到一個小時的內容中,集著重於此正是為此。那位撰寫《八月砲火》的作者塔奇曼即擅長此道,她是個有文學家氣息的歷史作家,總能三言兩語內讓讀者對人物有深刻印象。在這方面,本書顯然可惜了。

 

另外一個美中不足之處,大概就是本書因為力求詳實客觀而缺少了點“個性”吧。我個人比較喜歡看到作者也能對於傳主有些評論,這種“對話”其實也是閱讀的一種樂趣,這方面,我就比較欣賞布克哈特了,當然,他跟蘭克是天南地北。

 

本書如果再版,能夠改善這些部分就好了。

 

最後想談點自己對於腓特烈二世的感想。

前面提到了布克哈特,他在其經典大作《義大利文藝復興時代的文化》中,開場花了一小節討論這位皇帝,其評論腓特烈二世是“王座上第一位現代人”相當有名,光榮在遊戲中給他的不到五十字列傳就引用了此句。其實這句話的意思,如果繼續讀下去就會發現,布克哈特是在評論腓特烈二世的那種帶有科學精神的處事態度,而這又是如本書作者前面所提及的,他那特別的童年經歷有關。一度孤苦無依的皇帝,小時候也因此,有了許多其他君王不曾有的接觸平民階級的機會,而在西西里這個文化大熔爐也擴展了其見識跟包容力。這都是腓特烈二世與眾不同之處跟魅力所在,也是布克哈特真正盛讚他的地方。另外,腓特烈二世更加值得銘記的是他的外交手腕,那是主張“上兵伐謀”的孫子跟天才外交家俾斯麥都得盛讚的成就。

不過也因為種特異獨行,讓他顯得有點超時代。那是中世紀,是教權跟皇權對抗的年代。也正如作者說的,這兩個其實屬於同根生的權力巨獸,彼此互相惡鬥的結果只是共同毀滅。這是從古羅馬時代遺留下來的殘餘,它的侷限性在歷史的偶然中已經注定。君士坦丁想打造的政教合一,因為皇權的淪喪而分裂,從此再也無法融合。或許腓特烈二世的運氣好些遇到一個比較弱勢的教皇,也許有機會成就他的夢想。不過若是這樣,北意跟漢薩同盟或許就無法成就文藝復興跟資本主義,歷史也將走向不同的道路,是好是壞我們也只能想像了。

腓特烈二世死後,一統帝國夢想也終結了,教廷也式微了,中世紀開始走向“衰弱”,時代向前邁進跟轉變。或許誇張點說,腓特烈二世才是西帝國真正的最後一位皇帝吧。

 

Friedrich.ii   

不管怎樣,還是向對中世紀、德國史或喜歡讀一些有趣人物傳記的朋友推薦本書。看完之後去開一局CK2風味更加喔。(不要忘了順便找“Die Deutschen”這部紀錄片,非常經典的德國人物列傳)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