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現代土耳其的國父阿塔圖克‧凱末爾的最初印象,是來自於一本在台灣已經收刊的戰史雜誌關於他的介紹。那篇文章將他的一生做了個精彩的陳述,包括加里波底的抗戰、建國戰爭等,讀完之後,肯定是會覺得此公“真乃神人也!”不過,歷史讀多了的人也自然也懂,這之中有多少神話。於是,我想找些有關的書來進一步閱讀,但無奈此人在華文圈實在太冷門,雖說這些年陸續出了一些土耳其的著作,但凱末爾本人的傳記,卻仍無下文。後來,偶然在一本期刊中看到關於本書的英文版介紹,忍不住去訂了一本,卻也礙於語言能力遲遲沒有閱讀,直到中文版問世….

 

本書作者M.許克呂‧哈尼奧盧(M. Şükrü Hanioğlu)是土耳其學者,專研晚期鄂圖曼帝國,《凱末爾傳》是他頗受好評的一本著作。哈尼奧盧開宗明義即表示,在這篇幅不長的著作中,並不打算全面的介紹凱末爾的一生,而是關注其政治事業上的討論,即,重視公領域遠勝於私領域。恰好,這也正是我更想了解的部分。

 

其實,我們對於凱末爾本不該陌生,他跟大家所熟悉的袁世凱、蔣介石、毛澤東等都是一路人,是時代的產物。凱末爾生於鄂圖曼帝國晚期的那個風雲際會的年代,那時,列強對於這個“歐洲病夫”的瓜分之心人盡皆知,有志之士早就常思改革振作之計,他也是其中之一。過去土耳其史家總不免將凱末爾刻劃成“孤高的天才”,“遠見的領航者”,殊不知,其實他也只是把這一兩百年來,鄂圖曼土耳其的那些知識份子從歐洲吸收,或從伊斯蘭教義中找出的各種救國策略,從中取其所需的為己用而已。更有甚者,凱末爾是個不折不扣的馬基維利式實用主義者,觀乎其行動,常見“髮夾彎”。例如,當他在打建國戰爭時,為了爭取蘇聯布爾什維克黨人的支持,不惜把自己包裝成左派共產份子,甚至吸收了其某些精神;做為一個無信仰者,凱末爾也可以跟穆斯林暫時妥協,等待時機再出手,其“能屈能伸”的柔軟身段,令人敬佩。

 

這一切說穿了都是為了他的最高目標:打造一個現代化(脫亞入歐)的富強土耳其民族國家。確實,從歷史結果看來,凱末爾真的做到了。若非有他,列強早就讓土耳其變成一個不起眼的亞洲小國,而希臘人說不定還真能復興古老的拜占庭帝國(這可是很熱門的 if 主題)。凱末爾雖然並非如傳統政治宣傳那樣憑一己之力扭轉乾坤,但卻實是領導了土耳其建立民族國家,並在其之後執政數年間踏上了過去始終做不到的西化之路。但吾人莫忘,這種被稱之為“凱末爾主義”的救國方略,本質上是依賴強人的鋼鐵意志及手腕去推行的政策,是獨裁,壓制異議的反民主統治。執政者本人則是信仰精英主義,而且其精英是指軍人。我們在現代土耳其政治史中,無法忽略,時常出現的武裝政變,其根源即來自於這位國父的主張:精英的軍人有權力問政,不能使其偏離其畫出的航線,也就是凱末爾主義。這是一種包裝在共和制度下的強人獨裁加上軍國主義基調的政治體制,也是這位偉大國父留給土耳其的遺產。他一生致力於歐化,但看來他本身對於西方人的政治制度還是有疑慮,而這恰好或許也是歐洲人同時對於土耳其人加入他們的反對理由吧。

 

今天的土耳其總統艾爾多安看來是拋棄了“凱末爾主義”的那種世俗化、歐化的路線,但我們不難看出,他仍然有意效法其前輩,打造出屬於他的“艾爾多安主義”(強權加上神權?)來“救國”。而從這段經驗上看來,可以得到一個簡單的結論。依賴強人統治固然是一帖特效藥,但它絕非根治痼疾的良方。或許我們寄期望於有能力人的領導,但更務必讓他在制度的監督之下。今天要討論凱末爾事業的成敗並不容易,就連本書作者也只能中立的說:他確實改變了土耳其國家與社會的面貌,並影響了其他穆斯林國家,給予了他們其它的可能性。但也正如另外一本《顎圖曼帝國三部曲》的作者Caroline Finkel 在其著作中最後下的註腳:不管是奧斯曼之夢,還是凱末爾主義,土耳其人都該考慮將之拋棄,丟入歷史的長河之中隨之而去了。

 

本書的譯者是外語學院出身,有邀請相關學者協助審訂,整體來說,才疏學淺的我是沒抓到什麼錯誤,文句上雖然說不上流暢優美,除了少數句子很是彆扭外,至少還是可以閱讀。對於一個想了解土耳其這個國家的人,凱末爾是無法忽略的人物,而本書是目前的唯一選擇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