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台灣關於史達林的專書,真的不多,尤其是相較簡體書市而言。以前聯經出過Alan Bullock的《希特勒與史大林》,絕版久矣。我對於這方面的認知,更多是從左岸那本薄薄的Richard Pipes著《共產主義簡史》而來。於是,當得知左岸要推出奧列格‧賀列夫紐克(Oleg V. Khlevniuk)的這本《史達林》傳記時,立刻就吸引了我的目光。

 

賀列夫紐克在緒論稱自己研究了史達林二十年了,其立論基礎都在於這些年陸續開放的前蘇聯檔案,這相對於許多同行前輩是非常大的優勢。畢竟那曾經是個封閉的國度,許多研究者都只能旁敲側擊,沒辦法像他那樣直接的碰觸核心。不過,作者在緒論也提到了一件令他無法忍受的事情。史達林無疑的是個多少帶有爭議性的人物,但這些年隨著資料的呈現,或許是非功過應該更加鮮明了。但史學界往往沒有如此簡單,還是有些“修正學派”,基於某些立場或用心,企圖重建,或打造新的“史達林神話”,他們同樣也是基於那些檔案、回憶錄,只是手法粗糙,選擇有利於自己的論點,無視於反對的資料,不加鑑別,不去思考的選用的來撰史。雖然確實是該尊重多元的意見,但如果放任扭曲的胡作非為,做為一個認真的史家,又拿什麼臉面對那些冤死的亡魂?賀列夫紐克這本篇幅跟Stephen Kotkin那同傳主的未完成三卷本比起來是“短小精幹”了些,但作者的目標是想寫給大眾看的作品,是想要更多的分析討論而非純事實的轉述,所以,某些取捨的情況下就是這樣的篇幅了。

 

另外,作者的寫作方式也算別出心裁,他在每個章節分成兩個文本,一邊先從史達林之死為開頭來分析其私生活、統治手段等,另外一邊則是敘述其人生經歷跟執政過程。兩者並行的方式,按作者自己說法“希望能產生俄羅斯套娃的效果”,在讀者觀看傳主事蹟的過程同時了解對他的分析,這也是一種不錯的嘗試。賀列夫紐克的文筆極佳,敘事簡潔,不會因為引用一堆檔案資料而拖泥帶水。而且,他常常都在一些事實陳述之後,給讀者一點提醒,例如在233~234頁,他描述完史達林的鬥爭過程後,說了一段:

 

...許多當初選擇支持史達林的人將不只一次表示後悔,因為他們發現,自己不過是下一個受害者,差別只在於時間早晚而已。這就是史達林高明之處:讓人只能在後悔莫及時後悔。

 

類似這樣的警句,還有各種對“史達林神話”的推翻比比皆是,就不一一引用。總之,作者的論證都是建立於對檔案跟回憶錄等資料的分析之上,其評價都是言而有據,非無的放矢,如果不能肯定的,也決不隨意定案。

 

那麼,賀列夫紐克在他的作品中,有幾個主要的評析我想提出來討論。

 

‧史達林的成長經歷對其人格的影響

現在流行用心理學的角度去分析特定人物,尤其是從其成長過程來論證是否對其人格產生重大影響,特別是那種,找尋其“從小就是個壞蛋”之類的見解,頗受部分有心人的歡迎。但這種討論常常都是經不起驗證,賀列夫紐克認為,雖然史達林失去了父愛,但他從沒有少從母親那邊得到補償;儘管他的面容跟身體有些缺陷,可他的天賦跟自身的奮鬥一樣讓自己贏得了人們的友情跟幫助。綜觀其青少年時代,除了求學因為叛逆而略顯不順外,他早早的就投入就業,甚至革命,也不缺伴侶,從很多標準來說,就算不是勝利組,至少也不該成為偏激的社會邊緣人。我們可以拿那位對手希特勒來做對比:唯一疼愛他的母親早死,想讀的學校拒收,沒有穩定工作幾成流浪漢,從軍之後變成憤青,也沒戀愛經驗,按照現在的標準也是不折不扣的“魯蛇”啊。如此一看,史達林有啥資格被說是社會對他不好才變成性格扭曲?

 

‧列寧的影響

這位革命導師不僅左右了俄國革命,他也影響了史達林,雖然我不清楚列寧心中到底想要打造出怎樣的俄羅斯,但是史達林至少在權術鬥爭上做為他的繼承人也確實當之無愧。賀列夫紐克多次指出,史達林並沒有對列寧亦步亦趨,還常常惹怒,跟他唱反調。不過,最終史達林還是了解其不可動搖的地位,而乖乖服從,並從他身上學習了鬥爭跟權術。是的,列寧無疑的是個政治天才,他在激烈的對立中脫穎而出,且地位穩固,並多次給了史達林“教訓”,讓他乖乖的俯首稱臣,這些肯定都被吸收學習了過去。細心的讀者只要仔細觀察,就會發現日後史達林在後列寧時代擊敗群雄,並在漫長的執政時間始終不曾面臨過挑戰,其基本原則全都不脫這位導師的手腕,甚至青出於藍。某種程度上來說,沒有列寧,也沒有史達林。

 

‧偉大的成就?

從史實上來看,二戰之後的蘇聯成為世界兩極,領導著“第二世界”,而僅僅在半個世紀前,俄國還只是個半工業化的落後帝國,這份“成就”看起來確實不簡單。但其實,在當時就已經有些實際走訪過的人看出,這背後隱藏著怎樣的“內幕”,更別提現在,還被這種“成就”蒙蔽,就更不應該。事實上,史達林只是進行一種殘酷的資源分配,以犧牲特定的人為代價,強行讓國家“看起來強大”而已。這種手段在其死後,立刻就被放棄,或者說逐步放鬆,正好論證其不可長久。這群犧牲者*1也是俄國一千多年來最悲情的農民,在逃脫了沙皇的奴役後,換個更殘酷的新主剝削,賀列夫紐克在238頁指出:

 

在集體化農業的改革路上引來了大規模的暴動,特別委員會不得不重新思考:

 

....建議讓農民回到帝俄的農奴制:農民必須對國家這名大地主扶繇役、納貢賦,但有權自主使用部分土地。如此一來,縱使集體農場普遍產能低落,農民至少可養活自己和家人,甚至同胞。

但史達林不想要這樣的國家--農民關係模式,它的理想是讓農民完全受制於國家,成為國家的奴隸。他支持將農民財產全部充公,將農村併入反市場的國家經濟體系。

農民是整個社會階級中最龐大又最無力的一群,史達林將從他們身上掠奪過來的資源,妥善的分配給其核心支持者共產黨,然後再拉攏城市工人,握緊紅軍,即可穩定統治,他這種手法也充分的驗證了《獨裁者手冊》*2這本書的所有論點,成為標準的範本。那些歌頌著史達林偉大成就的人,想必都是有自信不會成為被犧牲的一群吧?不過話又說回來,其實就算是蘇共權貴,以史達林這種動輒猜疑,時不時大清洗,要能夠善終恐怕也是得上帝保佑,有點理智的人應該都不會被蒙蔽。

至於霍布斯邦在他的《極端的年代》稱,資本主義諷刺的被其敵人社會主義所救,這點雖然是實情,紅軍在打敗納粹中居功厥偉,不過明眼人心裡都清楚,這狗咬狗一嘴毛,事實上脫離了阿道夫,但約瑟夫沒有比較好。如果納粹黨聰明點,先打出解放者的姿態,事後再來翻臉,史達林這仗能不能打下去還真難說。不過,霍老有其立場,我們就不去深究了。

而“史達林模式”最終被其他兄弟國學去禍害子民,則又是另外一筆難計算的帳了。

 

本書譯者在俄國攻讀歷史系碩士,筆耕多年,這次貢獻給讀者的成果值得稱道。她小心的斟酌原著中作者的意思,並參考了其他譯本小心避免失真,職業精神令人佩服,我們在譯者的注釋中可以體會到其用心。

 

最後,賀列夫紐克用一種帶著略微苦澀的筆調告訴讀者,自己的同胞對政治神化非常沒有抵抗力,並對二十一世紀的俄羅斯是否會重蹈覆轍感到憂心不已。觀乎現實,我們知道這並非杞人憂天。

 

 

 

 

PS1:不過,賀列夫紐克並不認為那些農民有多無辜,他認為,當布爾什維克人準備在十月革命中竄權時,廣大民眾都被其不負責任的空泛口號所蠱惑,多少要為此負責。

PS2:《The Dictator's Handbook》,江蘇文藝出版社有推出簡體中文版,有興趣者務必一讀。

PS3:附帶一提,電影“The Death of Stalin”可搭配本書觀賞,俄國禁播的官方認證,經典之作。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俄國史 蘇聯 獨裁者
    全站熱搜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