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讀書心得分享區 (634)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台灣商務從簡體版引進這本,改名《查理曼大帝傳》,這是有問題的,基本上“曼”就是“大帝”這個字的音譯了,所以原本北京商務的譯法《查理大帝傳》才是正確的。除此,就是這本書其實收錄了兩部同名不同著者的作品,一個是頗有名氣的Einhard,另外則是僅知為一修道院學者但不知其名的作者,兩篇風格差距甚多。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明衰亡的討論本身就是個值得注意跟有趣的題材,關於羅馬的滅亡就不知道花去了多少筆墨跟口水,畢竟任何理性的人都應該會意識到,“沒有不亡之國”,今天我們的社會無疑是存在著潛在的危機,試圖從歷史中找尋經驗以迴避災難是個合理的做法。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先說一下,筆者向來是對於“世界帝國”有一種迷戀,不論是羅馬人的城邦聯盟帝國,還是中國的“天下一家”;所以,看到這本《世界帝國兩千年》是有很深的期許的,我想看到的是一種有創見的論述,而乍看前言後語,似乎是這麼一回事,可惜最終還是失望了。

這篇並不是滿滿的負評,其實本書還是本不錯的帝國史入門。首先它不可免俗的,開宗明義的表示想要從帝國史中找到一種未來人類還可以有怎樣的新的統治模式,或者是說,在這種“應該被淘汰”的體制中,是否仍有可借鏡之處。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鐵血文庫》的主編宋毅是從《戰爭事典》這部特刊中脫出自立門戶的,這兩部算是目前簡中出版品中相當優秀的戰史著作。

《鐵血文庫》的第五期中有四個主題,分別講很冷門的保加利亞第一帝國的西美昂大帝、軍神上杉謙信的戰績考據、吳入郢都之戰跟玫瑰戰爭,剛好都有敲中我的點,就買了。目前看完前面三篇,簡單的說一下。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世紀的城市》,同樣是Henri Pirenne的作品,先前介紹過的《穆罕默德與查理曼》有不少概念在本書也有提及。當初有些網友熱心的回應,雖然《皮朗命題》已經被推翻,但個人讀完這篇小著作時,還是有不少的啟發,想來跟大家分享。

Pirenne在本書中試圖陳述“城市”在羅馬衰亡後到文藝復興前的那段時間發展的歷程,以及對歐洲文明的影響,這邊簡單的介紹跟分享一下心得。首先,作者指出,地中海的貿易直到八世紀時,依然保持原來的面貌,導致其中斷的是九世紀以後伊斯蘭的興起(《穆罕默德與查理曼》的觀點),此時,西歐的經濟衰退回原始的農業經濟,城堡跟城鎮僅存防禦跟簡單的市集交換的作用。一直到十世紀後人口增加,開始有多餘的勞力參與貿易,並形成新的商人階級,他們聚集在要道節點,構成了一個商業城市。這樣的一個存在開始對中世紀的封建產生影響,但他們並非要革命,只是希望產生新的法律跟制度以配合其商業活動,而對於“大封建主”來說,這些新階級可以給予的稅收益甚至軍事支持都比自己的封臣大的多,所以都樂觀其成。就這樣,商人城市階級成為貴族、教士之外的“第三階級”,並帶給廣大的農民緩慢的影響,這將在之後的幾個世紀發酵。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本書是之前介紹過,Roger Crowley所著的“地中海三部曲”的最後一部《財富之城》。這三本書彼此有關聯,但不需按順序看,剛好之前去威尼斯旅遊,手上就帶上這本應景。水都威尼斯現在是知名的觀光勝地,不過蠻多人對於它過去輝煌的歷史感到陌生,廣場之前出過一本全史,而《財富之城》則是純敘述他稱霸海上的始末。

“威尼斯不是一天造成的”,借用一下這樣的語句,利用地中海的貿易體系跟十一世紀後歐洲經濟的復甦,這座水上都市趁機崛起,成為當時的海上霸主。說什麼威尼斯人唯利是圖之類的批評,其實並沒有什麼意義,商人哪個不是如此,他們更值得後世人們注意的,是Finer在《統治史》所指出的:「這是個重視秩序與和諧的城市,法律為上下統治階級嚴格的遵守,利益跟權力有效的分配,團結成為他們成功的不二法門。」當然,有些事情是不能複製的,不過威尼斯人建構海上帝國的方式,卻是後輩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格蘭等國創業的效法對象。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28119539  

 

John Keegan應該是戰史迷必須知道的學者吧。趁著二戰結束的紀念,他的作品《一戰史》、《二戰史》先後被引進,然後這本《戰爭史》也被重新翻譯,再包裝推出,真是外語不好的人的一大福音。

有別於傳統的戰爭史,Keegan這本堪稱經典的著作,圍繞著他的中心思想。文章開宗明義就針對Clausewitz的那本《戰爭論》及其名言「戰爭僅是政治伴以另一個手段的延伸」進行駁斥。作者指出,正是因為這種“決戰”思想,動輒非要到你死我活不可的態度,才是破壞了“政治行為”的最大原兇,也是導致兩次大戰悲劇的濫觴。接下來,Keegan運用了考古、歷史跟人類學等各方面角度論證人類的戰爭,起源、目的、方式等等,從最早的“有限模式”僅只於某些範圍跟階級之間發生、到“騎士風度”中各種規則的打法,還有“東方”的“迂迴戰術”等,雖然都不免波及平民,但比起法國大革命後的全民皆兵,到工業時代的總體戰,似乎都比較“克制”。作者認為人類戰爭的暴力程度正是在Clausewitz的精神被貫徹極致後達到高點,幸好隨著原子彈的出現跟有智之士的反省,現在又再次開始限縮。本書雖然已經推出二十年(英文版),不過他論述的思想跟最近名心理學學者平克的那本《人性中的善良天使》倒是有志一同。

Keegan依照人類武器的使用編排敘述方式,條理分明,文筆簡潔有力,可讀性高;而新版本翻譯水平佳,閱讀起來沒有什麼問題,整體來說非常值得推薦給大家。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28057288  

 

這本書的最早翻譯是簡體版,不過看風評不佳就沒有下手,這次八旗有自己的譯版,就仔細的再次考慮。John Toland很多產,他的不少作品都有簡中版,而且頗容易讓人想到威廉‧夏伊勒。不過他這本《帝國落日》風格跟《第三帝國興亡史》略略不同,雖然同樣都有紀實文學的味道,可能是取材或者是關心的方向所致吧。

這本書的內容很多並不陌生,但Toland還是給了幾個不錯的點讓我覺得不枉一讀。

首先,他在著墨開戰前關於二二六事件等花了不少功夫,但更多的是日美談判上的進程。最強烈的感受是,有別於以往對日本政府高層“普遍好戰”的態度這種刻板印象,Toland筆下的東條英機,從軍人轉成首相時,因為“屁股決定腦袋所想”,也對開戰一事持慎重態度,更別提其他鴿派的活動。甚至,還有一段文字是說,東條在戰後承認:“如果當時知道美國要求他們退出「中國」並不包括滿州、台灣的話,那他肯定會接受協議。”,這個頗有爆點的不是嗎?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28269434  

 

最早對金雀花王朝有印象,是透過光榮的成吉思汗系列(這間公司荼毒太深),特別是四代,那個戰鬥力冠絕一時獅心王理查一世,後期劇本的黑太子父子,最近幾年還在家機上也出了款百年戰爭的SLG;其實跟Tudor王朝比,這段歷史也是很有趣的故事,本書作者(Dan Jones)也指出了,歐美現在也開始把目光放回來。而華文界關於金雀花王朝的資料真的不多,筆者對於英國史整體是興趣缺缺的,所以當有這本專書問世時,就立刻買一本回家啃完了。

不過這本《金雀花王朝》是一本標準的“王朝傳記”,它純粹的就講述皇室的興亡盛衰,對於英國甚至歐洲跟整個時代,就只是略略帶過,這要讀者自己具備常識。當然,其實當你讀到著名的“失地王”約翰跟大憲章時,還是有些感觸。其實不只他,愛德華二世、理查二世跟諸侯的鬥爭,都是值得關注的,眾所周知,英國憲政的形成,基本上這些都是經驗的累積。內廷跟外廷的對抗古今皆然,在中國跟英國的走向跟結果不同,仔細思考可得到不少的心得。

Dan Jones的文筆流暢,他把這段歷史梳理的很清楚,而譯者陸大鵬水平出色,之前《地中海三部曲》就已經累積了信心,這次也沒讓人失望。只是他的用詞比較口語化,可能有些人會不太接受吧。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27260477  

 

前陣子,習大大在某外交場合提到了“修昔底德陷阱”這個詞,有一段時間還以為也即將《舊制度與大革命》那樣掀起一陣浪潮,可惜雷聲大雨點小。不過,除了徐松岩先生新注解了《伯羅奔尼撒戰爭史》外,華東師範也推出了Donald Kagan的名作《伯羅奔尼撒戰爭的爆發》。

這本書想討論的正是那句詞:“修昔底德陷阱”,簡單來說,指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的霸權,而霸權也將不得不回應這個威脅,最終引發戰爭。Kagan認為,修昔底德在他的著作中,對於戰爭爆發的原因之解釋,就套用了前述的說法,主張雅典跟斯巴達必將一戰,而這也是他想挑戰的論點。

Kagan仔細的分析了兩個陣營的內外局勢,戰爭爆發前的各個互動及衝突,他認為,雖然雅典跟斯巴達都存在著“鷹派、鴿派”的對立,但在事實上,雙方都沒發生過同時存在鷹派主政的時候,而且兩邊的人民也都有認知到戰爭爆發的嚴重性。特別是在伯里克利的時代,雅典其實是相當克制跟收斂,只想跟斯巴達各自守著自己的帝國。諷刺的地方在於,引發戰爭的反而是科林斯及雙方陣營的小國衝突,再加上伯里克利對於斯巴達政局的誤判,還有他太過“深謀遠慮”,判定終究難免一戰,於是把立場僵化,徹底放棄了任何和平的可能,最終將希臘推向深淵。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1Y-nSCRkFL._SL1024_

 

 

去年一戰百年,中信就出了這本《夢遊者》,查了一下,原文版出了一段時間而且頗受好評,而且內容是筆者更感興趣的戰前外交關係跟各國政局的介紹,所以就買了下來,拖到最近繁體版出了才閱讀。

就歷史題材來說,一戰應該算是數一數二殺死最多紙張油墨的,中文也出了不少,各式各樣的切入點都有,而本書作者把他的心力著重在參戰主要各國的內政局勢,到外交目標上面,好解釋他的書名《夢遊者》的意思。像這樣一場大戰爆發的原因不可能如表向那樣的單一,早已經是學界共識,實際上多重的要件同時湊齊之後,最後再點燃那個導火線才是有說服力的見解。對於Christopher Clark來說,他的主張是,不管參戰各國內政怎樣惡鬥動盪,外交怎樣機關算盡,變化多端,導致大戰爆發的最終原因,還是各個執政者“明知後果很嚴重,但卻依然如同夢遊者般,糊塗的把大眾向一場災難推過去”。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28076240  

 

 

這本書是最近再版後,發現一片好評才注意到並買下來閱讀,幸好沒錯過。
仇鹿鳴先生算是展現了一部論文也可以寫的精彩好讀的範例吧,他解開了筆者過去讀魏晉史的某些迷惑,也示範了怎麼研究歷史。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5813907  

 

 

之前想重溫中國史就買了這本,雖然說是舊書,但我個人覺得還是很有其意義在。雖然翻譯不無問題,還有一些錯別字跟簡陋的地圖,不過再刷這麼多次都沒有想改版的念頭也挺特別的。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28111779  

 

這本書之前有人推薦過,北京商務一出,馬上就訂了本回家讀完。

相信應該很多人,就算沒讀過也該知道華勒斯坦及其《現代世界體系》,而這本《歐洲霸權之前》,則是知名的社會學家Janet L. Abu-Lughod基於這個理論之上,提出的一個見解:世界體系在16世紀之前便已經存在,歐洲人只是“重組”,然後改寫其中的規則。

在她的理論中,世界幾個文明本身就存在著“子系統”,比如說中國海-印度洋,而在科技允許的情況下,貿易是必然的事情。當然,在十二~十四世紀自然不是像現在的全球化,而是個彼此有“聯結”的子系統,就像玩具九連環那樣,一個扣著一個。此外,在這個體系裡面是不存在“霸權”,就算是蒙古帝國,也不能像日後的歐美那樣頤指氣使。裡面的文化彼此協調,配合,共存。這樣的體系在12世紀成型,十三世紀達到巔峰,十四世紀衰退。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tImage  

 

幾年後重看這本書的感受嘛,除了細細咀嚼賈德‧戴蒙的某些理論外,也更加感受出《槍砲、病菌與鋼鐵》本身的經典。

他的理論在某種程度上算是環境決定論,但筆者認為這用來解釋“新大陸”跟“舊大陸”之間的差距是很有說服力,但如果討論到歐、亞幾個文明之間差距時,就顯得不夠細膩。雖然賈德‧戴蒙認為基本上這跟“競爭”性有關-這是個很有說服力的話題,有頗多學者都認為,中國欠缺相對的壓力才不能像歐洲各國那樣持續“競逐富強”(W.H.McNeill的書名)--不過不管怎樣,這都是一個可以吵很久的話題。(目前在看的《歐洲霸權之前》http://0rz.tw/0uC8u 就是這類的,頗有新意的作品)

筆者個人認為是,至少在歐亞的歷史中,存在太多偶然性的變項。我們都在“已經發生的事實中”去討論,弱點在於解釋出來的論點很難去驗證,畢竟我們不是在玩“文明帝國”,但或許大家都能認同的是,同樣的歷史跑兩輪三輪,不能一定就真的會是相同結果吧。要是哥倫布不幸在大西洋遇見暴風死了的話,雖然不能改變印加等文明弱於歐洲各國的事實,但之後的發展肯定會大不相同。雖然討論這些感覺會有點口水,但就賈德‧戴蒙所說的,這之中或許可以得到什麼關於未來該如何走的啟示(正如他的新書)。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27247516  

 

這本書的原文名是“拿破崙時代”,或許這樣不好賣就被改了,不過作者本身開宗明義就說他想寫的不單只是拿皇本人而已。簡單來說,如果是想看個人分析的,或者是戰記,就可以把這本書放下了。

華文圈關於拿皇的書還是不算多,早年有麥田的四大名將系列,最近左岸出了一本,簡體的社科文獻也有《拿破崙與俄國的決戰》,還有被出濫的路德維希版傳記,加上這本就算是把他的一切都包山包海了吧。(去年經濟學人也推薦了一本新出的傳記,最近Amazon也有一本滑鐵盧主題的正夯,不知道會不會被引進)

有時候我在想,不知道是英國人寫的拿皇比較客觀,還是法國人自己寫的比較坦率。不過這位作者是想要寫給一般大眾看的,就少了些專業的氣氛,多了點自己的評語,倒讓我想起了已故的唐德剛跟它的《晚清七十年》。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tImage

 

先說一下,這本書與其說是講述尼安德塔人的點滴,不如說是一份研究報告或者作者帕波自己的工作回憶錄吧。他把自己學術生涯中對於怎麼取得尼安德塔人的基因的經過說了個明白,而讀者則能從中了解一些關於這項研究的意義。

對於非理科出身的,有時候還真的覺得基因的取得跟電影中演的那樣簡單,看了本書才知道,先不說DNA本身會衰退,還會被汙染,要取得尼安德塔人都那麼難,恐龍真是需要莫大奇蹟吧。至於取得基因序列之後要來幹嘛,我個人是覺得千萬不要拿來“復活”那個上古人種,這真的不是好提議。不過,至少我們知道,現代人身上是存在一些尼安德塔人的基因,這個發現就涉及目前學界對於人類起源的兩大爭論:走出非洲跟多元發展。事實上帕波等人的發現指出,目前世界各地的現代人,就只有非洲黑人沒有尼安德塔人的基因,而這代表了什麼呢?根據他們的說法是,正是一批現代人的祖先遠離了非洲,抵達了歐洲跟尼安德塔人“混血”或“取代”(先不管這詞的意思),然後再帶去亞洲等地。當然,這樣的說法並非完美及廣被接受,但可以成為一個值得考慮的假設。

書中對於尼安德塔人的另外一個有趣的討論是,帕波指出,現代人之所以跟猿類最大的差異在於“學習力”跟“組織社會文化”更為強大。人在幼兒時代就開始發展吸引別人注意、模仿的特性,同時父母也會積極的糾正跟指導,此外,還有協調跟控制週遭其他人來構成強大社會組織。這些都是文明發展出來的原因。在這方面尼安德塔人被推論似乎還是不足,這就是他們之所以最終“消失”的原因。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tImage  

 

Cristian Jacq 這個作者基本上大家也不陌生吧,他的小說台灣翻譯不少,最有名的當然是拉美西斯五部曲,前陣子聯經也剛出了《蠍子王朝》。不過我對埃及沒有特別的愛,所以只買了這本《埃及豔后》來瞻仰一下大作家的風采。

故事的背景主要還是放在克麗奧佩卓跟凱撒之間,這段上古的大八卦裡面。畢竟,再怎麼對凱撒有愛的學者,都很難對他在內戰尚未了結,卻在埃及遲滯不歸,甚至差點玩掉一條小命的行為,做出不是因為美人之外的合理解釋。當然,這也沒什麼好評頭論足的,反正凱撒的貢獻當然就是留給後人一堆茶餘飯後閒聊跟作家的好題材。

關於埃及豔后的小說我看有一本麥田出的,沒翻過,時報出的那本傳記我也快忘光了。至於Jacq想詮釋的克麗奧佩卓我倒是有點喜歡:一個想要擺脫征服者立場致力於“本土化”,成為埃及真正的法老並恢復古文明榮光的傳奇女子”,這樣的色彩固然有點浪漫,卻也是一種頗有說服力的解釋。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s4526610  

之前看到北京商務出的斯坦因《西域考古記》,對於敦煌石窟的故事感到興趣,想起以前看漢聲小百科有介紹到這段,就去圖書館找書來重溫,最近有點時間也把井上靖這本經典的《敦煌》看完了。關於井上靖這位知名作家,幾年前大河劇才剛拍了〈風林火山〉,才讓台灣讀者又稍微想起了此人,雖然他的作品很早前就被翻譯的差不多了。

井上靖的寫法跟山崗莊八、陳舜臣等人又不太相同,我個人是比較喜歡這樣的筆調,簡潔有力,劇情推動不拖泥帶水也沒有多餘的辭藻,一個下午就能看完。整本小說都帶著一種跟敦煌一樣的神秘感,那位回紇女子,交代的不清不楚就沒了,讓讀者充滿懸念。但妙的是,你並不會因此反感,事實上就是這樣的感覺推動著人停不下來的閱讀下去。

《敦煌》有拍成電影,網路上找了一下,Youtube上就有了,不過那時候的畫質現在看需要點勇氣的。剛剛稍微喵了幾眼,似乎真的不差呢。

201504091004088859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986572366  

 

這本書前些時候跟著作者約翰‧達爾文的新書再版了,我這才想到當年有跟著熱潮買回家,卻怎麼也回憶不起它的內容任何一絲印象。於是拿來重新看了看,翻了前面幾章之後就直接跳結論了。

簡單來說,就是廣而不精。時代拉的很長,似乎是想面面俱到,不過仔細看了一下嘛,作者就是把史料整理堆砌起來,其論點也不算太有新意,大概就延續彭慕蘭等加州學派的說法,對於不小心多看了點書的筆者來說,就顯得比較無趣了。

當然,《帖木兒之後》做為一個近代以後的全球帝國史,給入門讀者來看還是可以推薦,至少它文筆流暢,可讀性不錯。但如果是想找尋為什麼歐洲會稱霸近現代之類議題,看這本就算是搞錯方向了。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