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讀書心得分享區 (64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getImage  

最早見到這本書是對岸中信出的版本,當時書名就叫做《債》,還蠻引人好奇的,但先不論譯筆,光是看到後面的注釋全部都用英文原版影印的偷懶步驟,就瞬間滅火了。商周這次推出,本以為是買版權,不過看了譯者後才發現猜錯了。翻了幾頁覺得不錯就帶回家了。


作者大衛‧格雷伯是“佔領華爾街”活動的發起人之一,也是著名的人類學家,他用相當有趣的角度去觀察經濟史(該這麼說嗎?),裡面的許多論述無疑的,顛覆了傳統的一些說法,讓人耳目一新。

格雷伯最大的挑戰,就是對於貨幣的起源。他指出,經濟學家的傳統說法,人類最早存在的“市場”是以物易物的環境,直到察覺出不便性後,才逐漸演化出媒介。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getImage  

這本應該也不用太介紹了,光從它背後的版次跟再刷數就看得出來其暢銷程度,筆者也是慕名已久,這次趁著休假看完,一邊看一邊笑,旁邊的家人還納悶這種書怎麼會那麼有趣?

其實這多少也要歸功於作者的文筆,還有翻譯的水平,兩者缺一不可。


雖說這本書是描述動物的,但我卻不自覺得聯想到之前很有名的《罪行》、《罪咎》等席拉赫的作品,應該是把裡面對於動物的行為,跟人性的許多舉止作連結了吧。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26654008  

田中寫這本也有兩三年以上了吧。
尖端已經死心了,對岸可能趁著電視劇終於翻譯了。
筆者對於蘭陵王的認識也是從光榮的三國志來的,好像是從某代開始他就會以隱藏武將登場。短短的列傳讓人印象深刻,等到筆者開始研究所謂的“後三國”,讀《北齊書》後,才知道有這號人物。

坦白說,田中的歷史小說水平普普,不過,筆者對於本書期待很深,除了題材外,主要是大學快畢業時曾厚顏寫了一篇同主題小說,所以想看看別人怎麼詮釋他。其實也沒有太意外,看完之後,心裡想:「果然是田中會寫的方法啊!」這樣。畢竟之前尖端有出的歷史小說我都買了,而且蘭陵王也不是第一次登場了,在作者寫蕭摩訶時,就讓他出來串場過一次,這次寫高長恭,更直接讓兩個人PK了。不意外,其實也挺熱血的。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21089523-1_w  

本書是法國教授內莫的西方上古政治思想史三部曲中的羅馬篇。


如果說,政治理論的構思是希臘人的成果,那麼將之付諸實踐的就是羅馬人,特別是從城邦到大帝國,以及運用法律的統治。

最早,羅馬跟希臘諸城邦並無二致,但它卻能發展成一個統治地中海兩岸的大帝國,波里比烏斯雖然歸功於其政體,但相信原因必然不是如此單純,這也不是本文討論範圍。重點在於羅馬以一個城邦體制統治這樣的疆域,很快就產生了病變。古代民主建立在一種輿論共識跟同質性上,但受制於當時的科技限制,前者必然是難以達成,而後者既是羅馬成功的原因之一,也是必須克服的難題。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當初會買這本,一來是主題蠻特別的,二來它勾起了筆者高中讀商業學校學過一點會計的回憶來,那時候為了搞懂複式簿記可真的是差點暴走.....

誠如書中所說,人類開始記帳確實是一大進步的動力,為了這件事情必須要有很多的配套,諸如文字、數學等等。尤其是當商業活動開始興盛時,算不清楚自己忙了一整年到底是虧是賺,那可真是所為何來?複式簿記的重要性,雖然本書作者引用了大量的篇幅來述說,不過對於會計沒啥概念的朋友可能還是不甚了然吧,只是這也不是作者想說的重點,倒也還好。

書的後半篇章放在進入現代的金融體系中,會計變的更加複雜難懂,外行人根本不可能看的明白那些詭異無比的帳本,更別提抓出從中搞鬼的把戲。(誠如一開始所說,甚至許多開始學會計的學生都會為了弄懂複式簿記的許多規則抓狂)結果,原本是為了“算清自己的資產,在上帝面前展現自己是賺乾淨錢的會計”,反而變成了“愚弄大眾”的手段。雖然出現對應的審計學,但也無濟於事。

另外一個重點是,作者對於以會計學為基礎所發展出的GDP等衡量現代經濟發展的指標之批判。這些數值根本無法衡量許多諸如幸福、快樂、汙染、暴力等等對於生活更重要的事情,而政府卻把這當做唯一的施政目標,豈不可笑?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6937448  

本書作者是法國當代知名的學者菲利浦‧內莫,把上課的講義修訂成專書,共有三部曲:《民主與城邦的衰弱》、《羅馬法與帝國的遺產》及《教會法與神聖帝國的興衰》,分別敘述希臘、羅馬及中世紀的政治思想發展。

由於本書是講義,對象是新生,所以內容以入門為主。不過作者的寫法蠻特別的,除了他自己上課的論述外,還加上引用的原典,最後又出現修訂補充的部分,整本書就以字體大小各異的方式呈現,老實說,當初看到還真的超不習慣。

基本上這本書也算符合它的主旨:入門,雖然有些翻譯不是很通順,但大致上還是可以接受的。

西方人總認為自己的文明淵源於希臘羅馬,這當然是事實。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image  

當初看到這本書的時候是被標題吸引,不過有點擔心會不會想太多神學之類的讓人看不下去,現在看來倒是多慮了。

按照作者自己的講法,就是「唯物主義觀點」來看待人類如何從最原初的宗教,隨著環境的需求“演化”到現在的三大一神教的故事。整本書談論的主要是“亞伯拉罕系的三大宗教”,幾乎沒有碰觸到如佛教之類的,其實不難理解,因為作者本身的目的就是想討論猶太教、基督教跟伊斯蘭教這“根本信仰同一個上帝”的宗教能不能統合,進而把“整個人類的信仰化為一”。

雖然有些人會懷疑作者羅勃‧賴特本身的信仰,不過從其目標看來,雖然他很聰明的,就算討論也不做結論的去處理“上帝的存在”這個問題,但讀者不難發現貫穿文字背後其實他相信著一種觀念,即:一個道德的規律,逐漸把人類引導向那個方向。至於那是否就是神,並沒有解答也不可能。

賴特的目標是挺偉大,但要實現基本上很難。他需要說服的人可能連其理論都聽不完就會惱怒了。至於能夠聽的津津有味的人又是沒影響的(例如筆者)。繞了一大圈其實只是白費力氣,除非真如他所推論的那種法則真的存在。倘若如此,那他也不用太擔心了,“因為事情自然而然的就會發生了”。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image  

 

說到尼爾‧佛格森,應該是最近最常出現在大家眼簾中的“暢銷”歷史“作家”吧!對岸的中信把它的著作湊成一個全集總共十三本即將出版,台灣的版權分散,但前前後後也直追這個數字,相當驚人。

筆者從《貨幣崛起》開始接觸此公,由於他的書太多了,也就挑了幾本來看看,其中一本就是這部《第一次世界大戰》;跟另外一本《世界大戰》比,本書把範圍限縮到一戰來,是單一事件專著而非時代通論。不過討論這個事件的書太多了,佛格森之所以還選擇這個題目,他自己倒是在序言就解釋“希望能夠從社會跟經濟的層面,做出一個整合來回答幾個問題。”作者想回答的論點書介有說了,這邊就不贅述。

簡單來說,本書不是大戰的事實敘述與回顧,而是“問題與答案”。其實還蠻像論文的,只是沒那麼嚴肅(笑)。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會開始對這類主題有興趣,應該是《達文西密碼》的緣故吧。不過這本書已經絕版了,是一位好心的基督教朋友贈送給我的,只是筆者有點納悶的是,這本書不會對他的信仰產生什麼衝突嗎?當然,這是建立在筆者認為本書是不利於基督教信仰之上才會有的認知。

事實上並不是如此。

確實,本書的某些內容對於基督/天主/東正教的朋友們會很難接受,但就我這個“第三者”冷眼旁觀的角度看來,本書作者的目的對於這個宗教應該是正面的才是。

以“發現耶穌家墓”為契機,作者從考古跟聖經中抽絲剝繭,企圖還原“最原始”的基督信仰,也就是耶穌在世時真正的主張:追求彌賽亞的救贖,尊重與奉行亞伯拉罕的律法,接受異邦人加入共同建立上帝之國。耶穌本人沒有另創宗教的意思,他不是神,只是一位先知,來散布彌賽亞的訊息,而不是保羅所建立的那種神學顯現出來的形象。而論證這一切的目標,則是為了希望能夠調和“系出同門”三大宗教:猶太、基督跟伊斯蘭,使之能夠和平共處。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image  


這是一位已經過世的大陸學者顧准的遺作,廣大的寫作計畫中未完成的篇章。一開始是被內容中可能拿來與中國古代作比較的部分吸引,後來倒是筆者常省思同為城邦的羅馬為何能走上不同的道路。

作者本身是學經濟的,但他在追尋救國的道路上發現要了解西方,必須要從源頭著手,也就是希臘羅馬,所以才開始撰寫。可惜顧准在政治動盪期間屢遭迫害,雖然鍥而不捨的的持續研究,但身體已經不堪負荷,只留下這本殘缺的遺作就過世了。筆者在偶然間發現這本著作,且台灣有引進繁體,就趁絕版前購入,這幾天休假時讀完了。

人類政治秩序的起源,在上古時代都是大同小異的,只是為何希臘卻走出了與“東方專制”這個普遍現象不同的“城邦民主”的道路,是個很有趣的命題。顧准的主張是文化形態的差異。由於希臘是個圍繞著愛琴海的文明,儘管在邁錫尼時代看起來跟其他“神授王權”並無二致,當它進入了黑暗期時候再度復甦時,各城邦大量的移民削弱了這樣的政治型態。新移民出去的群體中,沒有過去那種由氏族凝聚起來而形成的傳統王權,頂多就是比較有錢有力的人掌握較多的政治資源。但他們的數量是很多,只能成為寡頭,很難獨裁。而且破碎的地理環境使母國要對殖民地的控制變得困難,反抗的過程中更加養成了那種獨立性。這種“民主”體系隨著新城邦的增加而蔚為風潮,反過來影響了舊城邦母體的制度,於是整個希臘文明就全都轉向了大同小異的“寡頭民主”,即便有如斯巴達那樣還殘存的王權,也不能跟中國那些“神授王權”相提並論了。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在逛書店的時候偶然看到,覺得很有趣,就借來看了。


基本上,這是一由作者選出的五十種對“萬物史”有重大影響的動物的人文科普書。會用“萬物史”是因為他把人類也列進去了。
或許人類才是這之中影響最大的吧。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自從讀完杉山正明先生的《大漠》後,對於他在遊牧民族方面的研究跟見解就甚為佩服。這個《忽必烈的挑戰》也是出了之後就收藏至今,趁著放假讀完了。書的內容不算艱澀難讀,很多觀念其實超好吸收的,所以很快就看完了。


蒙古人的征服世界之舉在史學界一向是個頗多爭議的話題,但至少可以確認的是,風向轉向於建設多於破壞。杉山氏在本書指出更多的是,忽必烈出於爭奪汗位的原因,必須要運用更多蒙古帝國內的資源來擴充自己的實力跟堅定其正當性,於是乎他提出了“蒙古的武力+伊斯蘭的商業力+中華的經濟力”來建構新的世界體系,帶給人類一種前所未有的新的架構。而這正是西歐在十五世紀以後逐漸打造出來,現代人汲汲於重新建構的,與“全球化”同等的概念。蒙古人在十三、十四世紀即已提出的。

杉山氏的這種論述無疑是創新且大膽的,基本上確實是令人震撼。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24576444  

這本書是陝西人民的“可以觸摸的民國”系列的其中一本,關於袁世凱的書,說真的,除了另外一本《袁世凱家族》外,我只重複讀了好幾次唐德剛先生的《袁氏當國》,只是我覺得以我想研究的層級,已經差不多了。不過,這本會吸引筆者的原因在於作者石之軒只單純的以老袁稱帝為題來分析。

基本上這個命題算是老袁一生事業最大的關鍵,成王敗寇,讓他從英雄瞬間變狗雄,本身就是很值得玩味的。到底這位精明一世的袁世凱,為何會下這一著棋,改變了自己命運,也左右了中國之後半個世紀的走向,是很有趣的。

當然,這是個沒有答案的命題,也是毋庸置疑的。只怕起老袁於黃泉之下,他自己也解釋不清。但後人在百年之後回顧這段歷史,多少還是可以看出點脈絡來。

稱帝這個念頭到底是怎麼起來的,這是誰也說不上來,但要是指稱老袁自年輕就野心勃勃,想“當曹操”,自然是個笑話。或許他是不介意被人家拿來這樣比,不過這應該出自於才能上而不是野心,更何況曹操一生也沒戴上冠冕。或許在慈禧死後,載灃的所做所為方是讓老袁跟清室恩斷義絕的主因。不過,即便如此,在辛亥年間,老袁應該也還只是想要趁亂取利,更上層樓,稱帝這念頭或許一閃而過,但不論是時機還是環境都不允許。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25573353  

本書作者羅素(Bertrand A.W. Russell),英國哲學家,因為曾在中國講學過,其著作在華人圈頗有影響力的樣子。前陣子對岸剛出了他的文集,不過我是注意到商務替他出的那套《西方哲學史》,評價很有趣。(左岸有出繁中,已絕版)

這本《權力論》,顧名思義,就是羅素對於權力的討論。他的定義倒讓我想起了以前大學時,聽某堂政治學概論課,那位教授總是說“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就是力的結合”。權力,上至國家,下到對所有物的支配,無處不在。羅素從多種角度分析,探討,當然,最重要的是,他想表達的是對人們的警告:權力的濫用。在最後一章討論對權力的節制裡,充分的可以感受出這位自由主義思想家的信念。或許你不認同其看法,但可以聽聽他思辨的邏輯。

這本的翻譯算流暢,以這類的書來說,有表達出作者的思想就算成功。比較可惜的是,以前這系列的書都會附有作者的介紹,這本卻沒有收錄,大概是覺得大家都很認識吧!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王伯達也算是小有名氣的作者了,尤其是在時事經濟這一塊。筆者是在看了他寫的《美元圈套》上留下不錯的印象,跳過《預見未來》,直接買了這本。簡單來說,如果有長期研究經濟或者是關心這塊議題的人,這本小書可能給你的收穫有限。坦白說王伯達倒是沒有給出什麼創見,只是他把一些癥結點整理的有條有理,並用自己的觀點去分析可解決之道而已。但,本書倒還是可以推薦給一些時間相對不充裕,但又想了解這方面的人來閱讀,至少可以省去蒐集資訊的功夫。而且作者文筆不錯,敘事不廢話,說明清晰,一般大眾都能夠懂。只是王伯達說的東西要相信多少,就見仁見智,有待讀者諸君自己去明辨了。


「今天的成功,也可能是明天的失敗之因。」

台灣經濟走到眼前這個地步,過去成功的方法,顯然也埋下了如今困境的源頭。王伯達主張經濟學上的自由競爭理論,認為政府過去運用過多的補貼,造就了榮景,導致國家資源過度投入,內部競爭消耗,相對削弱了對外的抗衡力道,這在大環境需求被人為抬高時還看不出其缺點,一旦蕭條出現,立刻就會暴露無遺;因此,需要放任讓一些無法增加產值的企業淘汰,讓適者生存,才是國家真正發展跟“產業轉型”的正道。讓筆者比較感慨的是,王伯達所指出的台灣困境,跟先前所讀的《戰後歐洲六十年》裡面,有一章針對戰後西德與英國的經濟發展優劣分析中,後者的弱點,顯然非常類似。比起大戰勝利者,日耳曼人在重振企業上,顯然走上不同的方案。雖然戰後歐洲一遍走向“大政府“的浪潮,但他們並不是一昧的讓國家包山包海,尤其是市場這一個區塊。西德政府對於有利的產業固然會給予支持,但對於競爭力下滑的公司也不會手軟的放之被淘汰。好比芬蘭對待Nokia一樣,過度的保護適足以害之。當然,波昂當局也是有配套措施來因應,在此就不多說。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第一次看諜報小說。不知道為什麼,另外一個很有名的勒卡雷作品就是有點讀不下去,可能不夠有愛吧。下次再試試看。

這本《急電:北方四島的呼叫》是以著名的珍珠港事變當背景,屬於佐佐木讓的太平洋戰爭三部曲的其中一本。(其他兩本分別為《起飛:來自柏林的指令》跟《密使:斯德哥爾摩》)

關於這個揭開日美戰爭序曲的經典“奇襲”,許多陰謀論早就不是什麼令人驚訝的論調,事實上以米帝後來在情報戰上佔滿優勢的情況看來,如果對於風聲鶴唳的情況完全無感當然是騙人的,至於為何事情還是發生了,恐怕只有上帝跟小羅斯福知道了。

這部小說的目的當然也不是什麼“揭發”這麼無聊,否則也不至於得獎。除了對於登場角色的鋪陳成功之外,標準的對於“戰爭”這件事情上的討論與反省當然更是重點,從交戰國中多方的討論,算是持平的見解,以一部小說來講,沒什麼好挑剔的。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最近要是有什麼歷史書是非推不可的話,當屬這四大冊的《戰後歐洲六十年》了。

去年看到第一冊上市時,本來是沒很注意,想說這類書也不少了。不過後來看到譯者,就稍微去查了一下資料,然後就收了,等到全出完才在最近閱讀完畢,果然,沒讓筆者失望。

看東尼‧賈德的這套《戰後歐洲六十年》(之後簡稱《戰後》)不由得想起了霍布斯邦的大作《極端的年代》,兩本書的主題近似,寫作方法也相像,同樣都是以主題取向,偏“歷史解釋”的方法,想不做如此聯想都難。不過,筆者無意在此做任何評論性的比較,純就一些角度來談,霍老的書引經據典的文風,對於讀者本身的程度要求,筆者認為還是不像他稱的“一般大學生閱讀”的著作;相反,賈德的敘述簡潔有力,對於任何觀點跟事情都切入的很直接,只要對於1945年以後的歐洲史有相當概念的人,都可以輕鬆閱讀。(個人認為,至少要看完一本大專以上的戰後歐洲教科書)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image  

這是一本由詩人朱自清寫的國學小常識的書吧。
裡面內容共有十三篇,從說文解字開始,周易、四書五經等等開始介紹到文體為止。朱自清的文筆不錯,寫的還蠻有感情跟韻味的,雖然有的地方寫的感覺像是在說故事(也許本來他就在說故事),但至少很有可讀性。

正如作者自己說的,寫這樣的書是想“引人入門”,但如果以為看完之後“就此滿足”,倒是失去了其本意了。

春節期間讀完了,一本小書花不了多少時間(以個人的速度啦),拿來充個電是不錯的小閱讀,要是能引起什麼興趣就更好了。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大過年看這個有點讓人喪氣。:P
但書中所說的,卻全都是我們這代人不能忽略的事實。

其實,史迪格里茲所指出的,大多是平常有在注意財經新聞的人,都已經知道,或者是有所感覺的。只是這位大師用條理分明的方式跟詳細的理論數據陳述出來。

孔夫子說:「不患寡而患不均耳。」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0010571014_b_01  

電影要上映了,最近全譯本也出了,就趁機收一收。
說到《悲慘世界》,有幾點題外話先講一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經驗,以前小時候看過一部漫畫叫做《孤星淚》,記得很感人。大學時遇見一位同學,一直說雨果的這部作品多好多好,後來比對劇情才發現講的根本是同書不同譯名。(笑)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