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管你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這段時間以來,只要對財經政治有關心的人,一定沒有辦法忽略這兩個國家。如果說十九世紀是歐洲人的,二十世紀是美國人的(也許該算上半個俄羅斯),那麼,這個世紀想必跑不掉這兩個國家。
最近關於這個議題的書也多如過江之鯽,想必這也是這兩個國家帶動世界經濟的一個現象吧……XD
不管你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這段時間以來,只要對財經政治有關心的人,一定沒有辦法忽略這兩個國家。如果說十九世紀是歐洲人的,二十世紀是美國人的(也許該算上半個俄羅斯),那麼,這個世紀想必跑不掉這兩個國家。
最近關於這個議題的書也多如過江之鯽,想必這也是這兩個國家帶動世界經濟的一個現象吧……XD
《大國崛起》系列,大概是在一兩年前忽然整個引起極大話題跟迴響的紀錄片吧。這一系列由中國中央電視台(CCTV)所負責拍攝製作,據說便是為了拍給中共中央高層“參考”的作品。不論如何,這部紀錄片充滿著濃濃的政治意味,是不可否認的事實。
記得是政治系的教授吧。他說,“大國都崛起了,幹嘛還要拍什麼大國崛起呢?要當然就要述說小國的崛起才對啊!”這是一句有點玩笑意味的話語,不過,如果認真計較就會免失之於雞蛋裡挑骨頭了。《大國崛起》一系列紀錄片,主題是針對九個曾經在世界上成為霸權,或准霸權的國家,介紹其成功的原因與背景。這九個國家分別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俄羅斯、日本跟美國。在紀錄片獲得成功之後,CCTV又跟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聯手推出圖文版,內容更加詳實充分,真正展現螢幕上無法完整的片段。台灣透過青林國際正式引進,推出DVD版跟繁體中文的圖書,也掀起了不少的討論。(儘管在這之前應該不少人在網路上或看過簡體版了。)
相信這本書不用我太介紹了,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才對。
哈夫納以自傳的型態去描述自己的前半人生,在看的過程中我不斷的聯想到自己的一些經驗,在阿根廷體驗過的經濟崩潰,跟德國一戰後有些許的類似,回台灣之後看到政治的動亂,又讓我感到五味雜陳。當然啦,上述這兩個地方的情況都還沒有當時的德國慘烈,只是,人類的歷史不可否認的總是在那邊重複某些悲劇……
當我看到拉特瑙這個人物,心裡想的是:要是今天台灣也出一號這樣的人物就好了。(如果這個人真如哈夫那形容的“神”)雖然民主體制下靠一個英雄挽救危局是很危險的事情……不過當時的德國真的是需要一個有治亂魄力的人來收拾殘局,只是也誠如哈夫納所想表達的,整個「德意志民族」的精神也處於在鋼索上,也許治療心靈上比治療政治上更重要吧。某個地方也是……:P
這是我第二部看的跟“同志”有關的作品。
作為一個異性戀,對於有些領域確實不是我所能輕易理解或踏入的,儘管我以前曾經有許多的好奇。可是我覺得當我們把這種感情理解成不分性別的愛戀時,或許多少能產生一些同理心吧。
《孽子》這本小說描述的背景是台灣比較早期的社會,合理的估計應該是我父執輩的年代,即使在如今的社會,“同志”能否得到廣大的接受依然有不少的疑問(至少在年長的一輩之中),更何況三四十年前的保守傳統風氣之下,背負的壓力有多麼沈重可想而知。
本書的作者威廉.麥克尼爾(William H.Mcneill)以成名作《西方的興起》(The rise of the west )享譽全世界。他針對於過去“維多利亞史觀”,也就是「歐洲史就是一部“自由”的成長的歷史」這樣的觀點,提出不一樣的研究方式。他的主張著重於文明與文明之間的交流才是促成進步的動力。
在本書中的前兩章花了不少篇幅描述關於近現代的歐洲史學的情況與研究方法等,然後作者以三個年代為劃分,配以小標題著述,簡單扼要的點出歐洲史的關鍵重點,讓已經對於史實有基礎概念的讀者,可以迅速了解到整個漫長歷史的興衰起伏。
我對於多重人格的印象,最強烈的是來自於著名漫畫《幽遊白書》裡面的角色--仙水忍。裡面具備著各種特性的人格,不支倒是不是從本書來的靈感。
不過比利因為過去的創傷,為了保護自己而分裂創造出多樣的人格,確實是常人很難想像的事情。以前我也曾想像過自己可不可能是雙重人格之類的,看完本書後才知道自己有多天真。
這本書已經完成很久了,後來的比利究竟如何,看樣子似乎有續作。
這也是一篇補寫的心得。
作者哈金原創的一篇故事,但是內容參考了很多真實的回憶,以第一人稱撰寫出來的情節,有非常濃厚的真實感。故事敘述一個原本在中國生活的軍校學生,原屬國民黨,在中共奪權後易幟,韓戰期間卻被征召去當志願軍越過了鴨綠江,最後被俘虜。然後在戰俘營中發生了許多點點滴滴,那種所謂的階級鬥爭啊,理念跟意識型態的衝突之類的,仍然像是病毒一直在營中擴散。
其實這本書之前就看過了,不過那時候還沒有寫心得的習慣,這次回家翻出來重看,順便補寫一下。
作者北村稔以簡短的十萬個字,加入自己的觀點,去分析他自己對於中國近代史一直到中國共產黨“解放”中國的這段歷史的觀點。他認為中國始終抛不掉的包袱就是過去的“傳統”(我不喜歡那種稱秦漢以後的中國為封建的用法。),官僚主義,貪污,農民問題等等。即使在馬列主義傳入了中國後,共產黨崛起了,在毛澤東的領導下,也不過是又重演了一次中國千百年來的朝代輪替,只是這次披上了一個“社會主義的外衣”。
其實是衝著渡邊謙買的。
本書描述一個患了早發性「早發性阿茲海默症」的中年男子佐伯雅行的心路歷程。
第一人稱的撰寫方式,讓人讀起來很有一種真實感,相對的來說也有一種沉悶。我很耐心的,有點斷斷續續的去看,儘管能夠有些感動,那種緩慢的失去了對自己週遭跟親人的記憶的痛苦,不過有時候也會覺得昏昏欲睡。
說實在話,侯文詠這個名字長久以來我一直都不陌生,只是閱讀他的著作卻是很之後的事情。之前讀了他的《大醫院小醫師》之後,加上之前看了“白色巨塔”一劇,讓我加入了書迷一列(這個名詞忽然有點敏感~XD),新書一推出了,毫不猶豫就買下來囉。
我花了兩天左右時間把它讀完了,有一種痛快,當然,看完的大家都知道,也許是一種解脫。:P
這次侯文詠給我們的衝擊也是頗強烈的,雖然描述的主題大多是時下很多的社會現象。就我自己看完的理解,主要有三個,第一個就是“造神運動”。印象中從林志玲開始,一直到最近的楊宗緯,似乎都是這一類的產物。只要有心,什麼都可以。第二個是關於女性遭到性騷擾之類的議題,到男女情感糾紛的是非對錯。也是社會版常常出現的一個重要現象。
這是一本平淡的小說。
老實說一開始在圖書館看到的時候,只是出於想看愛情小說,又不想讀時下流行的第一人稱式的,看看符合條件就順手拿回來了。花了不到兩個小時讀完,心中有股深深地,卻又說不上來的感覺。
故事描述一個家庭,四個女人,彼此沒有血緣關係,卻有著濃厚的羈絆,他們在人生的旅途中有各自的堅持與命運,作者描述主角兩個姊妹理理子跟雪緒時,那成人的世界中的感情生活,刻劃的很細膩,儘管情節是那樣的如流水般的平緩,卻能夠讓讀者心中有著餘波盪漾。
這本書相信很有名,不用多介紹啦。
因為種種原因,我至今才讀到這本書,稍嫌有點遲,但慶幸我有讀。
侯文詠的筆調很幽默清晰,他把一個實習醫生的甘苦談寫了出來,看了讓人有一種哭笑不得的感覺。對於裡面許多稀奇古怪,卻又如此真實的事情忍不住如此反應。
想起當時,姑姑曾經大力的建議我去考醫學院,我想這可是個非常美麗的誤會。一個因為害怕看到血從自己手臂流出來而不敢去捐血車捐血的人,去當醫生應該是場惡夢吧。而且要當醫生的話,自己的身體首先要顧好,不然連學會救人的技巧都還沒達成,自己就病倒了真是成何體統。
我想能源問題,應該是這個世代我們新一輩的年輕人,不能忽略的問題。隨著原油的價格不斷攀升,物價也水漲船高,究竟地球還能夠供應我們多久的資源,這是一個很重大的問題。
本書的作者以一個美國人的身份與立場,撰寫本書,內容雖然很美國本位,但是我們不能不承認目前這個世界上消耗能源最兇的,就是該國!因此作者從描述目前的現代社會的種種科技化景象開始,分兩個章節描述人類使用石油的簡單歷史,跟著又討論與地緣政治的關係,並開始描繪未來可能產生的動亂。
這本書蒐集了許多金庸的散文,主題有歷史、棋藝、考古、影評等。看完之後,更加佩服金庸的博學,無怪乎能寫下如此經典的武俠小說。
不過我覺得比較有意思的書本最後附錄的一篇叫做“月雲”的小故事,
這是金庸的自傳形式的故事,月雲是他家以前的傭人,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個名字才對,特別是三國迷,有在關注中國出版動態的。易中天在CCTV的百家論壇主持《品三國》十分轟動,我本以為這又是一個造神運動,海峽兩岸的人倒是都相同,經過炒作,就沸沸洋洋。最近真三國無雙5發表了,繁體版也出了,於是我在書店拿起來看看,發現似乎還有點料,於是就買了簡體版,反正很便宜,然後開始閱讀了。
我想提到這本小說,大家應該都不陌生才對。
很多很紅的小說通常都是這類悲劇性的吧。
像這樣一開始就知道是悲劇結局的小說倒也不多…至少我讀過的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