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新書篇幅不長,一下子就看完了。
一點感想想跟大家討論。

岡田英弘將“中國”定義成一個不斷擴張的區域代稱,而所謂的“中國人”是現代民族主義的產物,他的“中國文明史”要描述的是過去曾在這個區域生活的各民族及其風俗,而非現在的“中國人”。這種切入點不算有新意,對比起來我還是信服剛看完的,胡鴻在《能夏則大與漸慕華風》的“文化符號觀”論點。

或許,兩個觀點可以結合一下。

“中國”原本的意思是首都,指稱三代統治的陝西、河南、山東,後來隨著歷史進程逐漸擴張範圍,變成政治實體統治的區域都可以此稱之。與此同時,這個政治體,又自稱是“華夏”,它是一種文明的概念,即有共同禮樂文化、生活習慣跟政治制度,並且具有包容力,不論血緣,只要願意“移風易俗”,就可以加入。因此,中國是一種區域的稱呼,而華夏則是文化上的概念。兩者是等同的,華夏文明存在於中國,反之亦然。

這是我的一點想法,請多指教。

另外,在書中,作者說現在中國是仿效日本西化而誕生的,這個倒是可以認同。岡田又指出,早期漢語應該是侗台語系,今天的普通話是受到阿爾泰語系影響的山東方言轉化而成的,關於語言史的變遷我不熟,不好多說。

本書簡短的篇幅其實沒有講太多新意的東西,如果能再次選擇我想我不會那麼衝動一下子就買它,而是等圖書館有再借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