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一帶一路政策”的出台,這幾年裡,絲路跟海上貿易登時成為顯學,華文圈中各式相關作品如雨後春筍般的冒出,一本接一本讓人目不接瑕。台灣出版社也沒有錯過這波熱潮,廣場就出版了日本學者羽田正講述東亞海域的《從海洋看歷史》、林肯‧潘恩那泛談海洋史的《海洋與文明》,還有這本以地中海為主題的,大衛‧阿布拉菲雅的《偉大的海》,幾乎一口氣打包了全部範圍。

 

而地中海史,在歐美學界本來就是熱點,自法國大史家布勞岱爾以來,方方面面的角度都有人挑戰與切入。阿布拉菲雅這本《偉大的海》推出之後,獲得各方讚譽,異軍突起,箇中原因,在於作者勇於挑戰一個不小的嘗試:在學術與通俗之間的平衡。作者在言前即開宗明義的說明,他會將書的範圍跟主題明確限縮在“海岸的周邊”,並不會把“有關細的內陸”也包括進來。同時,阿布拉菲雅將整段歷史畫分成五個時期,然後再按照主題分章節的描述,著重在人們的生活細節、文化特色,貿易活動跟與環境的互動上。書中雖然有許多註腳,但作者的文筆輕快,就像是在說故事般的幽默行文,讓一般讀者也能愉快的閱讀。且每小章節前都有地圖標明會敘述到的城市地名,非常親切。完全可以想像其通吃各族群的表現。

 

在阿布拉菲雅所繪製出的地中海漫長歷史圖景裡,是一個人口不斷遷徙,文化交融多元,時而成為一體,時而分裂對立的面貌。海洋提供了人類相對於陸路,更加方便的移動平台,促進了貿易,也方便了文明的傳播。正如賈德‧戴蒙在其名著《槍砲、病菌與鋼鐵》中不斷強調,人類文明是需要不斷的彼此交流跟沖擊才能刺激進步與成長。從“第一代地中海”開始,腓尼基人、希臘人等,前仆後繼,不斷的開拓著對地中海兩岸的殖民與認識。到了“第二代地中海”,文明發展到了顛峰,羅馬將整個海域變成了“我們的海”,此時,歐、非兩岸置於同一的實體之中,文明發展到了鼎盛。但,隨著帝國的崩潰,“第三代地中海”轉變成基督宗教與伊斯蘭信徒的對立。可是,宗教的熱情阻擋不了利益與生存的需求,即便再怎麼壁壘分明,依然是“殺頭生意有人做”,猶太商人、威尼斯左右逢源。反而是隨著這種衝擊跟對立,刺激了西歐走出了中古的文明衰退,在十四、五世紀展開“文藝復興”,並挺過黑死病的考驗。可時代也在轉變,踏入“第四代地中海”的同時,隨著地理大發現,許多“非地中海”的強權也陸續加入這塊海域的爭霸遊戲之中,同時,這海域的地位跟重要度也不斷的下滑。“第五代地中海”是個徹底大轉型的時代。民族主義的病毒導致過去的文化大融合消失,像亞歷山大里亞這種多民族跨文化的城市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單調的民族國家。但隨著交通技術的進步,特別是航空業的興起,地中海的商貿雖然相對衰退,但以文化跟自然風景為資本的觀光業反而茁壯起來,成為這海域的新產業。而這恰恰又是地中海幾千年來最大的特色:透過文化的交流,刺激與影響人類文明的成長。來自世界其他區域的遊客,將會帶回其所見所聞,進而發酵,促成新的文化交流。

 

工業跟資本是打造我們今日文明的重要元素,而這兩樣都誕生於西歐,是其來有自。正是因為地中海兩岸人們永不停歇的貿易與交流,促成了商業的鼎盛,形成了資本,並為了滿足更多的需求而產生了高科技的跟大產能的工業。這一切都不是農業文明可能發展出來的。這也是這塊海域帶給人類最大的財富。

 

 

廣場這個中譯本,大膽的把書設計成厚精裝大部頭的“巨著”,放在架上的確是氣勢磅礡,不過拿在手上閱讀可就累了,筆者一位男人的手拿著都嫌酸,女性讀者恐怕非端坐在書桌前不可。不過,本書的翻譯流暢,在校對上以字數來說是可接受範圍,加上豐富的配圖,完全承擔的起一部大作的讚譽,強力推薦。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地中海 歷史
    全站熱搜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