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對於日本近代史,在華文圈向來是個多少有點尷尬的主題。畢竟當年的歷史在那兒,要能夠“理性中立客觀”,尺度不好拿捏,有時候還會被攻擊。記得有一位叫馮學榮的香港作者,他的作品《日本為什麼侵華》就爭議不小,不過要怎麼評價,還是端看讀者的屁股坐在哪兒。本書名為《暴走軍國》,探討的主題是近代軍國主義在日本的發展與影響,這個就感覺相對沒那麼棘手。()

 

本書剛出的時候,坦白說我也觀望了一陣子,看起來風評不錯,才開始拜讀。作者沙青青選擇了日本近代史的幾個節點去討論軍國主義的發展與影響,還有日本人對戰爭的記憶。雖然他先從“日本最漫長的一天”開始敘述,不過論源頭,還是得從日俄戰爭談起。

 

記得之前看原田敬一在岩波書店《應該如何認識日本近現代史》中寫的那篇“日清、日俄戰爭改變了日本甚麼?”文中曾總結,“甲午戰爭教會日本社會動員打總體戰,日俄戰爭則是讓他們開始加入帝國主義行列”。而本書作者沙青青則在第二章“二零三高地”指出,儘管有巨大的人命犧牲,但日本社會仍被勝利沖昏了腦袋,反而更加向軍國主義的道路上邁進。其實,有時我們也不該純苛責當時的日本社會,這場戰爭對整個亞洲來說,也是有種非凡的意義;畢竟“黃種人打敗白種人”是個極具誘惑力的話題,當時連遠在西亞的土耳其人都為之歡欣鼓舞,認為“亞洲重新站起並非夢想”。在十九世紀帝國主義時代,靠“富國強兵”,憑著“鐵與血”立足絕對不是“政治不正確”,“和平崛起”是經過幾場大戰打出來的血淚教訓才說出的話。

 

其實比起“二二六”,“大正民主運動”或許才更是阻止軍國之路的節點,但萬惡的大蕭條改變了一切(隔壁德國也是)。之前看一篇文章提到,為何日本軍人干政的傾向如此之高?或許這個可以追溯到從源平合戰開始,歷代幕府都是武人政權,明治維新也是那些握著武器的維新志士發起,之前看一本講述元朝征日的作品就說,日本“遍地都是惡黨賊徒,動輒拔刀相向”,這樣一個尚武的社會,走向軍國化也只是剛好吧。作者在後面提到的三島由紀夫與其中心思想就代表著日本的一種“自古以來”的傳統,以天皇為中心的“神國武士道精神”,不過我記得“武士道”也是江戶以後出於政治目的才推廣的,室町戰國討論這個就好笑了。

 

另外一個讓我感興趣的是沙青青拿出來討論的電影“永遠的零”。就娛樂效果來說其實拍的不差,抱持平常心來看也是能夠受到感動。那種大環境之下個人的無奈,“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心境,應該不難讓人感同身受。不過這片就作者所說,受到詬病之處,在於其偏頗的嫌疑。其實戰爭受害是兩方,不管是哪邊的平民都是,但反過來利用這點而淡化主動挑起戰事的責任,乃至於合理化就有點讓人受不了了。所以我個人是比較喜歡更早之前的拍的電影“來自硫磺島的信”,裡面刻劃上級軍官跟下層士兵的心境之深刻,當時讓我很是感動。

今天個人覺得有點難以想像日本再次軍國化,儘管那些右派們的言行舉止並不容易認同,但其實每個國家都有這類政治傾向的人,倒也不要太大驚小怪。在我看來,比起已經高齡化、“宅化”跟深度民主化的日本,更需要擔心的國家多著去。只是日本想爭取“國家正常化”倒也無可厚非,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只是比較讓人想問的是,做這件事情的必要跟急切性?日本社會眼前有更多嚴重問題不是嗎?

 

 

最後要說的是,閱讀《暴走軍國》是個相當愉快的體驗,沙青青文筆流暢,內容結合了實地考察跟一些社會文化觀察,不單只是冷冷的文獻討論,讓可讀性增添許多;而且作者觀點清晰不失客觀,有些地方又語帶保留讓讀者自行思考,亦不失巧妙安排,是華人作者中難得且值得推薦的作品。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日本近代史 軍國主義
    全站熱搜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