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VI的呂布,霸氣十足)

    之前資治通鑑上課,聽老師對於呂布的討論,有了一些略為不同的見解想說說。不敢學人家金庸老是把舊作翻出來改,所以就再寫一篇雜文來討論跟回應,一點淺見,請各位先賢指教。
 









*********************************************************************
 
   先從呂布的身家背景談起。呂布出身五原郡九原人,那是并州邊境,東漢政策,把匈奴等異族內遷,從羌亂使涼州一帶百姓善戰可看出,呂布的驍勇跟出身有關。再從呂布的一些舉止跟他單純的個性來看,如果大膽的聯想成稍晚的五胡亂華以後的時代的一些胡化漢人,總覺得十分相似。跟董卓一樣,這類出身邊境的人,都是深受胡人習俗影響,已經沒有當時的漢人文化,所以董卓雖有天生的精明跟小謀略,但做事蠻橫,粗暴無禮的手段,跟後來的那些五胡的君王何其相似?想來呂布也不例外,他的單純跟天真,把殺死自己君主董卓的事情到處宣傳,毫不以為忌,又以利益為前提,朝三暮四,我以為除了天性使然外,沒有接受漢人文化薰陶,也是大有關係。
   雖然我曾以丁原給呂布主簿職位來推測,他是否識字,不過後來想想,主簿這種職位,隨便安排給一個親信,也是可以的。甚至根本不需要識得太多字也說不定。
 
   再來談談呂布的影響力吧。
   自從殺死董卓,又被李傕等人趕出長安後,呂布雖然四處流浪,身邊仍帶著不少親信,而且河內有張揚,兗州有張邈都跟他好。不過他投靠袁術跟袁紹都不容他,劉備也跟他恩怨難分,曹操則屬利益相合,最後終死於其手。老師認為當時呂布雖然個性上有缺陷,背負著不好的名聲,卻仍有許多人支持他,原因何在?就我的一點研究來看,張邈跟陳宮迎呂布,前者先不談,陳宮我以為只是出於一種謀略上的需要;呂布在當時以驍勇聞名於世,三國演義的描述未必是虛, 自古以來,勇者往往被視為英雄而有人崇拜之。君不見項羽,橫行於當時,江東有多少子弟願為驅策。便是現在,隨著漫畫、日本的遊戲的大力宣傳,比之三國演義跟三國志更清晰的讓世人直接體驗到呂布的驍勇英姿,其支持者日眾,人氣節節高漲,徹底的表現出人們的一種英雄崇拜的性格。相隔千八百年後都如此了,更何況是當時的人。
   只是這種英雄情結,只適用於跟呂布氣息相近,意氣相投的人,諸如高順、臧霸、張遼、張揚等人。對於高知識份子來說,就不能稱之為名君,而對於君主來說,更是難以駕馭的兩面刃。那麼,陳宮為什麼選呂布呢?很簡單,沒得挑啊!綜觀當時局勢,袁紹根本不屑陳宮,跟曹操也還在蜜月期,劉備剛入主徐州,還沒有名聲於當世,至於其他人就更別提了。只有呂布,拿來號召張邈這票人總算有用,所以也就將就將就。且看陳宮說服張邈的言詞中的一段:
 
   ….呂布壯士,善戰無前,若權迎之,共牧兗州,觀天下形勢,俟時事之變通,此亦縱橫之一時也。
 
   很明顯,只是臨時抓個人來充當人頭,然後看情況再說。這跟荀彧、郭嘉、甚至魯肅等人遇見曹操、孫權時,共謀大事,明顯不同。後來河內郝萌跟袁術聯手叛呂布,陳宮就有參加,裴松之註引英雄記,有這麼一條。可見,陳宮跟著呂布,也不見得認為他是個人君。
  
   最後談呂布的死。清朝人王夫之的讀通鑑論有這麼一段評論:
 
   呂布不死,天下無可定亂之機,昭烈勸曹操速殺之,此操所以心折於昭烈也。
  
   這段話要分成兩部分來說。第一部分,主要是王夫之認為天下之動亂,在於呂布這類人,他評呂布二字:無恆。何解?就是有能無德也無大志,又不能安分,常為了野心而妄動,致使天下大亂,對於這個評價我能認同;只是在於「呂布不死,天下無可定之機」這句話上,我有其他的意見。
   早在以前我寫的呂布傳中我就討論過,呂布他本身並不是一個有野心跟大志的人,在歷史的洪流裡,他的機運不佳,不是被利用,就是被推到他不該到的位置上。好比他在董卓手下,殺不殺都是個錯,結果還被王允當衛生碗筷,用完就丟。且看資治通鑑裡面這麼一條:
 
   初,呂布勸王允盡殺董卓部曲,允曰:「此輩無罪,不可。」布欲以卓財物班賜公卿、將校,允又不從。允素以劍客遇布,布負其功勞,多自誇伐,既失意望,漸不相平。允性剛稜疾惡,初懼董卓,故折節下之。卓既殲滅,自謂無復患難,頗自驕傲,以是群下不甚附之。
 
   雖呂布本非能讓人敬重之人,若果能導之正途,未嘗不可用,惜乎王允亦非伯樂矣!
   至於當君主的話,則是呂布更大的悲哀了。在此不再多說。
   前引的那段話的第二部分,王夫之說曹操之所以會看重劉備,是在於他勸曹操殺呂布。此言差矣!姑且不論最後是不是劉備勸曹操殺呂布,要說劉備的動機,我論當是出自私怨也。
   且看三國志裴松之註引英雄記,描述呂、劉相見的這麼一條:
 
   英雄記曰:布見備,甚敬之,謂備曰:「我與卿同邊地人也。布見關東起兵,欲誅董卓。布殺卓東出,關東諸將無安布者,皆欲殺布耳。」請備于帳中坐婦床上,令婦向拜,酌酒飲食,名備為弟.備見布語言無常,外然之而內不說.
 
   呂布的言語中有什麼“無常”?有啊!他說自己殺了董卓,結果大家都不收留他,都要殺他。一個會弒君的人,沒人敢收留也不稀奇吧!呂布說的好像是別人的錯,難怪劉備心中不以為然了。只是奇怪的是,既然劉備是心裡面偷偷不爽,那這作者又怎麼知道內情?推斷下來,料想劉備還是有跟親近的人提過吧。
   既然開場印象不好了,後來呂布搶了劉備的徐州,雖說「轅門射戟」救了一次算是報恩,不過怎麼講,對劉備來說,得來不易的領地給搶了心裡終究是不好受,更何況這麼給一搶,他又要流浪半生,怎麼能不恨?且劉備勸曹操殺呂布,從結果論來看,一則既知呂布不安分,何不留個燙手山芋給曹操?二則又怕呂布果為曹操所用,則不可制矣!兩者取其一,顯然劉備取了後者。不然他之後藉著討伐袁術為名的叛曹,可就麻煩囉。劉備之見重於曹操,顯然不是因為這個。
   至於呂布臨死前說:「是兒最叵信者。」這句話什麼意思,翻翻三國志先主傳註引魏書(不知是夏侯湛還是王沈的魏書,總之不是陳壽的。)的一條,就可以恍然大悟了。
 
  魏書曰:諸將謂布曰:「備數反覆難養,宜早圖之.」布不聽,以狀語備。備心不安而求自託,使人說布,求屯小沛,布乃遣之。
  
   姑且不論可信度,總之,他們兩個半斤八兩,倒是事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