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明衰亡的討論本身就是個值得注意跟有趣的題材,關於羅馬的滅亡就不知道花去了多少筆墨跟口水,畢竟任何理性的人都應該會意識到,“沒有不亡之國”,今天我們的社會無疑是存在著潛在的危機,試圖從歷史中找尋經驗以迴避災難是個合理的做法。


《複雜社會的崩潰》就是一本這樣的主題。作者J.A.Tainter是環境與社會系教授,他嘗試用自己的學科領域的角度去討論。首先,他定義了“複雜社會”,然後再確認“何謂崩潰”,之後分析了各式的理論學說,最後再提出自己的見解做結論。其實看完之後,就會發現本書有頗多地方是可以省略,作者自己提出的也是被他歸類在“經濟學角度”的一種,是頗有說服力,但感覺不是特別有新意。

首先,作者是如此定義社會“複雜化”:一個社會的規模、其組成部分的數量和特點、其整合的特殊社會功能的多樣性、其擁有的獨特社會人格的數量及其多樣性以及社會功能整體凝聚機制的多樣性。這些方面的任何尺度的增家都會使社會複雜化...同時也具有“可分解性”,也就是它既可以複雜化,也可以退化。從原始的村莊聚落,到各種層次的社會、國家,就是這樣的理論的呈現。而崩潰(collapse)本身是一種“政治進程”:一個社會在社會政治複雜化的既定層次上出現快速的、實質性的衰敗,它就已經崩潰。

至於發生崩潰的原因有很多,作者做出了眾多的分析跟評論,但這邊並不想贅述;而他本身提出的見解,則從經濟的方面切入。作者提出了四個要點做為分析崩潰的概念:
1.人類社會是一個解決問題的組織
2.社會政治體制需要能量來維持其生存
3.社會複雜性的增強伴隨著人均投資成本的提高
4.作為解決問題的途徑,對社會政治複雜化的投資通常會達到一個“邊際回報遞減”的拐點

而真正最重要的是第四點,簡單來說,當社會發展到最高點的時候,就會面臨一個瓶頸,屆時繼續投資發展的投資會無法回收,導致停滯不前,甚至最後可能倒退。以羅馬帝國來說,它以征服取得戰利品起家,當周圍沒有相對應可以使戰爭投資獲得報酬,而科技的侷限又導致社會找不到相應的發展出路時累積財富,國家面對危機時,就會欠缺手段資源來應付,最後導致政府只能回過頭來壓榨社會求生,這種殺雞取卵的方法只會讓人民發現“維持一個龐大的國家還不如分割成各個小單元自力求生來得容易容易應付危機”,於是崩潰就開始出現。簡單來說,複雜社會做為人類一種解決問題的機制是有其侷限性,當它到達臨界點變的入不敷出之後,就很容易被捨棄而回歸到原本的“狀態”,直到條件恢復到社會再次需要它為止。

這種論點聽起來似乎有點耳熟,筆者回想起之前那位撰寫《西方憑什麼》(台版譯名)的I.Morris曾主張過的“社會循環論”(筆者暫名),就是早期人類社會受制於科技,一直處在複雜化發展→極限後崩潰→複雜化發展的無限循環,直到工業革命突破了這個限制後,才出現今日的世界。

這兩位作者的說法大同小異,或許這已經是一種學界共識,而大家最後的論點也都差不多。現在地球上基本上不存在“簡單社會”,又或者是說“複雜化”已經被認為是“常態”(雖然本書作者認為這有點吊詭,因為複雜社會其實占人類出現後的歷史時間表很短的軌跡),近現代以來我們不再看到社會崩潰的原因是因為有其它的複雜社會會取而代之,但正因為眾多的社會彼此息息相關互相聯結,而且同時存在著潛在的危機,要發生整體的崩潰並不是不可能(賈德‧戴蒙的《大崩壞》);要解決這樣的問題就歷史上的經驗來說,當然就是齊心合力的尋求新的“突破口”之類的論點。這幾年在討論的新能源取代方案或者是工業革命4.0等等,或許就是這樣的嘗試。

坦白講,本書有些地方的分析是頗為有趣,但其實也不用太整個把它詳細的看完,因為就是贅述的,比較重要的後面的作者見解,大概就是這樣選擇性的閱讀就好了。我會把它列入推薦的書目,但是是跟其它相同主題的書目中的一種,不是必要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