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鎮長讀羅馬史 (16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心得]《查理大帝》歐洲之父及其時代。

討論本書之前我想先引一段Wiki 條目上就有的常見錯誤:

 

華語中流行的譯名「查理曼大帝」被部份人認為是法文的錯譯,因為法文查理曼的「曼」字(法語:-magne)由拉丁語「偉大的」(拉丁語:magnus)演變而來,本身已含有「大帝」的意思。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推薦]《古代晚期世界》讀後感。

彼得‧布朗 (Peter R.L. Brown)是研究羅馬史的學生無法忽視的名字,他所開創的「晚期古代」(Late Antiquity) 概念早已為學界接受,而且是顯學,在其之後有許多學者都接受了這個觀點。例如,第二版的《劍橋古代史》就採用了此說。

 

布朗的這個觀點是針對過去學界對歐洲文明史分期的粗暴斷代而生,他撰寫了本書:《古代晚期世界》,拋開了過去著重政治、經濟層面,把焦點放在社會、文化與宗教,詳述古典文明並非「終結」在三世紀與基督教興起,而是「轉型」。簡言之,那些基督教父們對待古典文明的態度,絕非刻板印象中那種「所有異教都是糟糠,一律捨棄與禁絕」,恰相反,這些教父們其實本身大多也都受了古典教育,對荷馬、奧德賽等希臘史詩與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哲學家並不陌生。他們更多的是,將之吸收、包容進基督教的神學之中,或者是當作一種文學。在西歐,文明的中斷與倒退更多是因為政治上的動盪造成的損害;在東歐,君士坦丁堡保存的大量文獻是日後文藝復興的火種。這種視角在今日也早已被普遍接受,即便是大多數的科普讀物,也都會向讀者轉述。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推薦]《帝國的勝利》、《帝國的悲劇》讀後感。[推薦]《帝國的勝利》、《帝國的悲劇》讀後感。

這兩本《帝國的勝利》與《帝國的悲劇》是馬可孛羅在2021年引進,由英國Profile Books出版社與哈佛大學聯手打造的古代史書系其中之二。這系列每一本,都向不同的作者針對其擅長的領域來邀稿,而這兩部作品則都是同一個撰寫者:麥可.庫利科斯基(Michael Kulikowski),也因此,我就把最後這兩冊當作一卷的上下部分來看了。

 

《帝國的勝利》與《帝國的悲劇》總描述的時段從哈德良到西部帝國崩潰為止。要知道,羅馬這個千年國家是不斷變化的政體,它最初的城邦,擴張成一個初步的「霸權」國,經歷了奧古斯都的「羅馬革命」成為一個城邦聯合體,然後,在三世紀以後為了因應日益艱困的環境,再次轉型成複雜的中央集權官僚制,其最終型態就是後世所見到的「拜占庭式專制國家」。庫利科斯基在這兩本完成的,就是描述後半部分的這段轉型的故事。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短評]《帝國的誕生》,毀於翻譯的佳作。

目前讀來三本中最糟的一本,但是要強調的是,毀在翻譯的手上。
前面一小段還好,中間開始總是會有些字句讀不通,本以為是自己沒睡飽恍神,後來真的受不了才發現真的是譯者不行。
有別於前兩本,這位作者採行的是敘事法,不過他的文筆感覺是可以的,而且常在內文中吐槽跟評論,也運用了經濟學等學科的知識來探討史事,原書是很符合這系列水平。
你說我推不推薦,我沒法回答你。
只是這本討論的歷史恰好是羅馬史最受歡迎的時代,偏偏卻搞成這樣也是無可奈何。
畢竟光是前兩本我就想評論這系列應該是目前繁體市場關於古典時代最出色的作品了。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ezgif-3-01327e0e9e

《羅馬的崛起》是馬可孛羅在2021年引進,由英國Profile Books出版社與哈佛大學聯手打造的古代史書系的第二卷。作者凱瑟琳.洛馬斯(Kathryn Lomas)在羅馬參與考古數十年,本書堪稱是其多年研究成果的展現。

 

談到羅馬的上古史,其實說真的,跟其他文明的傳說時代沒什麼不同,我們孰悉的王政時期等種種傳說與故事,在歐美考古學界也大多是持存疑態度。就像是中國的夏朝,盡管有相當多的考古資料,但始終無法真正的證實,更不要提所謂的「三皇五帝」時代。這點,對於一個專業的學者來說,謹慎的都該持差不多的立場。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33647723

Peter Brown 是研究晚期羅馬帝國必須認識的權威,他的Late Antiquity(古代晚期)學說自成一個流派,影響深遠。我之前花了重本買了《The World of Late Antiquity》,可是一直沒看(遮臉),聽說簡體出版社已經開始著手翻譯了,真好。XD

本書是作者將他於一些講座上探討的主題精華文字化,篇幅不長。

重點在於講述晚期羅馬帝國從社面層面上轉向基督教中心的變化。眾所周知,這個龐大帝國以最簡單的官僚體系進行統治,而它是如何做到的呢?其實就是依賴地方菁英的配合。而帝國又是依賴從文化上的統一來維繫這階層,它們有共通的語言(希臘、拉丁語跟修辭學),閱讀共通的書籍(希臘經典),相同的教養與道德規範;他們佔據著社會的優勢地位,直通宮廷,反映民意(我懷疑這是代議制的濫觴),但也承擔各種義務,例如協助收稅,出資公共建設等。

隨著帝國日益動盪,而這些菁英也腐化墮落,朝氣蓬勃的基督教的興起,很快就取這些人而代之。教士成為新的階級,但除了閱讀的文本從希臘經典變成聖經教義,道德準則變成宗教規範,還有其對窮人關懷引起的民粹本質外,跟過去的傳統城市仕紳幾乎扮演了相同角色。但也由於這個宗教掌握住了這個最關鍵的權力,以致於歐洲的基督化便不可避免了。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4032416ba61d837-e_hwc268268

很薄的冊子,有底子的估計兩三個小時能看完,翻譯不錯,很有料。

作者是彼得‧布朗這些「古代晚期」學派的人,本書基本上就是在回應吉朋跟羅斯采夫托夫對於西部帝國衰亡主因的說法:宗教跟蠻族入侵。

他基本駁斥了這些論調。

對於蠻族,作者認為,儘管帝國確實對於蠻族的處理並不恰當,但這些人的數量不多,實質破壞也不是不可恢復,而且很多族其實抱持著的是「來享受文明而不是毀滅帝國」的心思,把帝國衰亡主因賴在他們頭上欠缺說服力,最多只是其中一樣因素。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1126123736-1_w_1

非歐美的作者寫的羅馬傳,別有一番風味。


這本書雖然主題是城市,但主要當然還是寫古羅馬留下來的那些遺跡的典故。想自助旅行,不想要瞎逛的,必買必讀必帶,可以幫你在別人面前秀一段。XD
然後,從一個號稱“第三羅馬”的國家來的作者筆下,可以看到一些不同角度,也是挺有趣的事情,是這本值得買的一個點。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33763017

三本裡面覺得最「水」的一本。主要以考古資料解釋一些關於在”第一個千年”的各種族群遷移的現象,但其實中心論述用篇論文的篇幅估計也能說完。

我想,對一般讀者來說,書中大部分都是很無趣的。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33531867

這是我讀Peter Heather的第二部著作了。前一本同樣是中信‧新思翻譯引進的《羅馬帝國的殞落》(The Fall of the Roman Empire),兩者相隔了不少時間,聽說本書當初找譯者就有點困難,現在找適合的人真的不容易。

 

Peter Heather是北愛爾蘭人,古典晚期跟中世紀早期的學者,專注於研究「蠻族」活動,本書算是他的「系列作」,主題是西羅馬帝國瓦解之後,各繼承政權對這分遺產的各種獨佔與恢復的嘗試。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點流水帳。

前面花了篇幅敘述了這群草原遊牧民族的本質,它很難輕易地用現代的一些詞意去定義。匈人本身就是個奇妙的民族大雜燴,也常常被泛用。作者在最後就說了,查理大帝時代把阿瓦爾人也稱之為“匈人”,更不要提後來常常被亂攀比,遊走在正負之間。阿提拉對歐洲人印象深刻,但他實際上並不比後來的耶律阿保機、完顏阿骨打、成吉思汗出色多少,最多就是跟帖木兒比肩吧。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之前看電視節目,主持人出了一個“有世界第七大奇景之稱”的是哪一座建築物,答案是“羅馬大競技場”,老實說我有點驚愕。可能是太孤陋寡聞,竟沒聽過有此一說。不過不管怎樣,大競技場做為古羅馬最大的“標誌與象徵”應該是毋庸置疑。它是這個文明核心特色跟科技水平的代表與巔峰,從這座建築物中考古學家跟歷史學家可以探尋到許多研究資料。

華文圈對這座建築物的介紹也不算太少,以前貓頭鷹出過一本《羅馬大競技場的故事》,在文字上的敘述是足夠了,可是配圖少了些就有點乏味。楓樹林這次翻譯了 Haynes Manuals出版的The Colosseum (《重返羅馬競技場》),算是相當功德無量,畢竟,儘管許多旅遊書也都會對這建築物做介紹,但像這樣全面性的圖文並茂解說的作品還是少見的。而且Haynes Manuals 的作品向來水平頗高,它在其他諸如汽機車,軍事武器上的“圖解”也都廣受好評。(簡體倒是翻譯了不少,如俾斯麥、F-16、T-34等) 說起來,順便稱讚一下,楓樹林也是一直持續推出圖文系列作品,最近接連推出《歐洲中世紀城堡》、《維京戰士傳奇》跟這本,都算是物美價廉的好書,讓我荷包大失血。去年出的《鳥瞰古文明》簡直愛不釋手!(不急的其實可以等每年的國際書展,現場優惠也不少....)              

本書說,羅馬大競技場經歷千年的各種破壞、盜採之後,到現在只剩當初的一半,所幸,這些年的考古也做出了不少成果,人們可以依賴科技進行3D繪圖復原等,甚至像電影“Gladiator”就給全世界觀眾帶來不少震撼,雖然未必全然真實。(聽說要拍續作....= =) 這些在本書中都有探討到。除了剖析大競技場本身外,還討論了關於角鬥士的種種以及考古經過,對我來說較有意思的是它提及了我在2015年去羅馬旅行時,注意到大競技場到處都有鷹架跟施工工具,原來是從2年前就開始修繕,並在2016年完成。

個人認為這本《重返羅馬競技場》真的是很適合喜歡本主題的朋友收藏,如果想去旅行的旅人也可以一讀,後面提供的資訊也頗實用。這邊強力推薦一下。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華文圈關於日本研究羅馬史的作品不多,雖然很多人應該都是看過鹽野七生的大作。最新引進的是八旗那套《興亡的世界史》中的羅馬篇,那是一部簡單的通史,所以我略過了。南川高志這本《羅馬帝國的衰亡》,過去曾在日本書店見過,這次中信新思將它翻譯成便於攜帶的版型,就買了一本回來拜讀,基本上沒讓我失望。

 

不過坦白說,南川高志的論點不算很有新意,他對羅馬帝國衰亡這個大命題的解釋主要論點在於“身分認同”上。當然,這首先要把讀者從十九世紀以後開始建立的民族主義這個認知中拉出來,然後重建構新的觀念,畢竟現代人最大的誤解就是這種時空錯置。也就是說,今人對民族的種種認定,在古代並不存在,至少標準不是一樣。以“羅馬人”這個身分來說,與其說是一種基於種族上的認同,不如說是文化上。從語言、習俗、衣著,當然,還有最重要的公民權,能夠過上“羅馬式”的生活,就能成為“羅馬人”。這種概念跟我們所熟悉的“漢化”是一樣的意思,並不是血統上而是文化上的融合。此外,羅馬人也有類似“天下”的概念,他們認為自己是個“無盡的帝國”,沒有界限,當然,實務上不可能真的不停擴張就是。那些不在“境內”的“化外之民”,就是野蠻人,比如說,當羅馬人說“日耳曼人”時的意義肯定跟今人理解的不同,他們指代的是某個區域內的眾多部落,那些非我族類的“蠻夷”,可並非基於什麼“科學的標準”去分類。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氣候對人類歷史進程的影響的作品在華文圈也不算少了,本書還加上了疫病。

作者主張羅馬的興衰都離不開氣候變遷的影響,三世紀之後進入小冰河期加上貿易傳來的疫病,讓君士坦丁、查士丁尼這些偉大皇帝們也難以“逆天”。這對於相信“人定勝天”的讀者來說,多少心裡有些不太舒坦。但我們也得承認,同一時期世界範圍內,至少東亞的華夏也處於動亂時代,這肯定不是巧合。作者說羅馬最興盛時期的義大利人反而是最矮的結論說明“繁榮未必是好事”,加上其結論頗有警世的味道。

 

本書蠻適合對這方面主題讀者閱讀,也增添了“羅馬衰亡”一個面向的觀點。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書是中信新思策劃的《企鵝歐洲史》系列中的第二部,也是我最期待的,它主講的時間線是五世紀後至第一個千禧年,這是目前華文圈相當空白的一段,對於這方面的中文作品寥寥可數。

 

而這是地中海歷史的一段大變革時期,古老的羅馬帝國崩潰了一半,新興的國家帶著不同的面貌如雨後春筍般的降臨,同時,兩大宗教衝擊著過去的文化。史學界過去稱這是“衰退的開始”,之後一部分學派修正,稱之為“轉型”、“再融合”。《羅馬帝國的遺產》的作者克里斯‧威克姆(Chris Wickham),則有自己的一套史觀。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去年底(2018),中國的出版社新思文化推出了一套引人矚目的重點作品“企鵝歐洲史”,相信應該吸引了許多喜好歐洲歷史的書友注意。這套多卷本的大部頭自2004年開始出版以來,在歐美學界已經享譽盛名,每一卷的作者,都是該領域內的重量級學者,例如,我個人注意已久,第二卷《羅馬帝國的遺產》的作者Chris Wickham ,在古典晚期到中世紀早期的經濟史上早已成一家之言,著述甚豐,雖然華語圈幾乎沒有他的作品引進;第八卷《地獄之行》的作者Ian Kershaw ,他的《希特勒傳》更是公認的經典;第七卷《競逐權力》的作者Richard J. Evans 在對近代歐洲跟第三帝國的研究也是佼佼者。光這三位,就足以讓我萬分期待了。不過,由於是邀約各個不同學者撰寫,各卷雖然有劃分時代,但出版順序不一,華語版亦然,去年先推出了五至八卷,又隔了約一季,方推出前三卷。至於卷九,目前計畫是2020年出版,最遲的是卷四文藝復興,因為英文版都還沒推出,仍遙遙無期。個人則按照興趣,一直等到了前三卷出版後,方才開始著手閱讀。

這本《古典歐洲的誕生》的篇幅不長,但要描述的時間卻是漫長的古典歐洲時代,橫跨幅度超過千年,受邀請的兩位學者Simon Price Peter Thonemann,顯然不是用一般敘事史的手法撰寫。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其實這本書的定位有點尷尬。作者創作的主旨是想糾正西歐長期以來對拜占庭的偏見,特別是那位吉朋先生,所以動筆。身為一位旅行文學家,作者自己也坦承不是想寫什麼專業的著作,只是一本帶入自己觀察出來的體驗寫就的通俗讀物,想讓世人重新認識拜占庭文明。可事過境遷,這本書放到現在來說,已太過老舊,作者的“時事梗”對中文讀者而言,又更是陌生。實際上這樣定位的,不論繁簡都有可替代的選擇,讓本書顯得非常尷尬。譯者是挺用心的,不過他的文筆還是跟不上作者的文采,譯文多少顯得生硬。

 

結論就是,對主題很有愛的再來買吧。以上。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兩年以拜占庭為主題的書突然如湧泉般的爆發,光是台灣繁體書市就出了三本以伊斯坦堡為名的作品。簡體書市也不遑多讓,包括計畫中的恐怕就要超過五部,熱愛東羅馬的讀者如果不慎選,恐怕荷包要大失血了。

 

而本文即將要介紹的這本,由俄裔美國學者A.A.瓦西列夫(A.A.Vasiliev)所撰寫的《拜占庭帝國史》,則是個人認為其中最不可忽視的作品。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陸的華東師範近幾年出版了一個書系:古典學譯叢,著實翻譯了不少冷門的作品,例如卡根的《伯羅奔尼撒戰爭的爆發》、艾薩克的《帝國的邊界》等,這本《拜占庭簡史》也是包括在內的作品。

 

本書的作者Timothy E. Gregory 是美國著名的古典學學者,專長在拜占庭跟古典考古,出版過不少拜占庭研究跟基督教史的作品,這是他在2005年撰寫的通史,然後在2010年修訂第二版,也是這個譯本的翻譯版本。對於一個千年帝國來說,以本書的頁數來講,確實是部“簡史”無誤,不過個人讀完後,覺得作者在架構的整理與篇幅的分配上,是相當的精準與恰當。以政治史為主線,搭配影響帝國的神學論爭為輔,再分配適當的章節解說社會經濟變遷,最後以“資料欄”添加一些額外知識補充,對於一個想要了解帝國的普通讀者來說,算是相當全面了。加之以作者敘事流暢,文筆簡潔,可讀性相當的高。作者對基督教史的研究也頗深,在解釋影響拜占庭帝國歷史甚深的那些神學論戰裡,對一個非信徒的讀者來說,是相當清楚易懂。這是其優點。此外,作者在最後整理的進階閱讀並非只有貼貼書單,還附上簡評,相當實用。

 

文章標籤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台灣是翻譯成《坎奈的幽靈》。

這是我第三刷了,前兩次是看翁老師的,這次是看葛先生的譯本,感覺文筆較為順暢。

 

第二次布匿克戰爭是羅馬史上膾炙人口的一段,也是改變共和國歷史的一段。漢尼拔雖然輸掉了戰爭,但他用另外一種方式在世界史上留下了一筆。如果沒有他跟他的家族,雖然個人覺得戰爭還是會爆發,但應該是用更“傳統地中海”的形式結束。迦太基最終會成為羅馬底下的一個繁榮的商業都市,被吸納入體系內,腓尼基文明的影響壓過希臘,共和國會走向何方難以預測。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