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術跟醫學都是近代科學興起之後,日漸變的爭議的傳統,特別是一些濫竽充數跟居心不良的行為,讓事態變得更加複雜化。前者在武俠小說跟過去香港電影的渲染下,變得帶有傳奇色彩,但圈外人總忍不住會問一句:「真的能打嗎?」
傳統武術真的是可以跟現代的那些搏擊之類的武技一較高下嗎?
中國武術跟醫學都是近代科學興起之後,日漸變的爭議的傳統,特別是一些濫竽充數跟居心不良的行為,讓事態變得更加複雜化。前者在武俠小說跟過去香港電影的渲染下,變得帶有傳奇色彩,但圈外人總忍不住會問一句:「真的能打嗎?」
傳統武術真的是可以跟現代的那些搏擊之類的武技一較高下嗎?
要說個人最愛的劇集,由HBO在2001首播的Band of Brothers(台譯:諾曼第大空降)絕對是前三名。重刷了三、四次,挑選其中片段看了無數次。一開始是因為玩了Paradox的二戰策略遊戲HOI後,感到興趣去找來看的。初次感受只覺得很精彩,印象深刻。後來去服役完待業時,想到又重新找出來一看,有了不一樣的體驗。特別是第一集索柏的新訓那段劇情,真是心有戚戚焉。當然,在台灣當兵怎麼可以跟E連那種精銳傘兵相提並論,人家整天是拿槍我們整天拿掃把。不過至少鑑測的時候還是有認真跑跑,體驗一下就知道果然非常人所能也。
因為種種原因,劇集的原著我並沒有看,但是聽到燎原的編輯要重出溫特斯的自傳就深感期待。要知道一件事情,劇集是以整個E連為主角,而個人自傳則是不同的角度。個人閱讀過程中,比對同一個事件中是否有出入與差異,也是一個樂趣。例如,在巴斯通之後,戴克中尉奉命指揮作戰,卻不知道為啥中途當機,導致整個連隊在敵人砲火中陷入危機,此時在後面觀戰的溫特斯,打算自己衝上前接手,電視劇中他是被辛克上校喝止,自傳中本人則自述:「我想到了自己的身分是要指揮整個營!」,才轉身改派史畢爾。又,溫特斯在後期入駐德國之後,有次指定民家做為指揮部,要求原主人立刻搬出,他在書中說「想到他們的軍隊在別人國家造成的苦難,於是對於這個行為沒有任何負疚。」這個在劇集中可能怕爭議,沒有直接拍出來,而是改由溫特斯的好友尼克森跟一位驕傲的軍官女眷的衝突來呈現。
我是偶然在B站逛到人家開箱這本漫畫才留意到,但它其實原著小說出很久了,
台灣的小說頻道有引進,CFantasy版也有人討論。
作者榴彈怕水選了宋高宗趙構當穿越主也是頗讓人意外的,主角是個普通的大學生,並沒有精通歷史這個設定,不過倒是有領導跟宮鬥天分,懂得槍桿子出政權,上來
先抱韓世忠大腿,然後把主和派弄垮,就開始領導抗金了。
漫畫風格個人感覺很像鄭問,劇情走向跟戰事描繪讓我想起了同樣是中國來的作家酒徒。描述大宋官僚外鬥外行內鬥內行倒是入木三分,作者對万俟卨的評價讓我有點印象深刻,以前對他所知就是個秦檜走狗。小說中描述他是個利己主義,為了上位隨時可以改立場的牆頭草,但很有辦事能力,不過因為主角是個「明君」,所以他也就變成了「良臣」(順老闆心意)。
總之還算不錯看。
小說簡體版不要買,為了迴避審查改的面目全非。(好笑的是漫畫版反而沒有)
我比較沒什麼文學素養,所以最早了解到「魔幻現實主義」這個名詞,是看中國網民在形容他們社會中發生的各種光怪陸離新聞。最近,Netflix將馬奎斯的《百年孤寂》改編成了電視劇,老婆揪我一起看,我們決定先讀原著。結果圖書館的皇冠授權版非常熱門,而剛好,我逛二手書店時看到一本遠景出版的正在特價,就順手帶回家了。宋碧雲版雖然比較不光彩,但個人讀完覺得翻譯的還不差。
此一評價是基於我確實從閱讀中感受到了馬奎斯文筆奧妙之處。
以前的歷史小說,或「帶有歷史背景」的小說,比較「不拘小節」,字裡行間的敘述,人物的遣字用語之類的,似乎「跟現在沒啥區別」。可能原本作者本來就是要讓一般人看得懂就好,這些似乎只有歷史愛好者會斤斤計較的就不用太在意了。但這些年來,隨著「微觀史學」的興起,庶民生活文化,社會禮俗、語言談吐等的細節日益普及,一位稍微有點自覺的歷史小說創作者,就不能再如此馬虎了事了。君不見,如今拍一部電視劇,要是顧問出個包被抓到,立馬就要招來一頓嘲諷。在這個競爭激烈的年代,正所謂「魔鬼藏在細節裡」,作家要展現自己水準,從自己撰寫的故事背景詳實考證也許也是一種方法。
囉哩巴唆這麼多,主要是個人近來閱讀這類作品也確實是被「慣壞」,像馬伯庸這樣考證細膩的作者,一下子把標準拉高之後,感覺就回不去了。在讀唐隱這套《大唐懸疑錄》系列之前,個人也借了一套同時代背景的小說,但一看主角在那邊用銀子當主要通貨使,就皺起了眉頭大扣分了。雖然最終棄追的原因還是本身劇情寫的太糟,不過一部細節考證不錯的書還是稍微會讓人能更多耐心看下去。這部作品就多少有點這樣的因素。
原本以為是電玩產業的歷史,看完發現其實是「以人類學跟社會學的角度剖析電玩遊戲對於人類之影響」的一本書。
作者指出:「遊玩」是人類的生物天性,自古以來就有。而如今的電玩則是配合科技發展而成的狀態(持續進化中)。它象徵了很多面向的意義,既有訓練腦袋、調劑身心等的作用,也有文化宣傳跟影響的效果,同時也是滿足人類在現實無法達成的缺憾的一種手段。
當然,作者也指出了電玩可能產生的負面影響,例如過分暴力渲染、種族議題、刻板印象等等。不過個人覺得這些在別的娛樂上也都同樣存在。特別是暴力這部分,事實上存在一些案件後來回溯兇手被宣稱是受某些遊戲影響,進而引發批評。不過個人認為,這終歸還是一種個案,同樣的遊戲別人玩了沒事,它玩了就變成暴力因子?那麼問題真的是出在遊戲上面嗎?作者在書中提到了一款遊戲,設計了許多「令人不舒服且無法迴避的殺戮場景」,但他又問:「這真的沒得選嗎?有的,你可以不玩。」這讓我印象很深。
就只是想看看這位日本知名的文豪怎麼寫名女詩人魚玄機,但看完之後的感想是:蛤?(我知道這對日本人很不禮貌)
首先,作者說魚玄機答應做李姓富商的小妾是為了離開原生家庭。然後等到李某屢次向她求歡就裝瘋賣傻打混過去(這樣也行?)。之後被元配發現,魚玄機就被送去道觀。
在那邊,她認識了一位姑娘,於是開發了同性之愛(???),並走上「唐朝豪放女」(某港片)之路。
過去,唐朝對我來說,算是魏晉南北朝讀完之後的一個接續,四百年大融合之後的「果」,加減著繼續讀。看了幾本通史後,一般也沒啥興趣再隨意買了。那麼,森部豐這本《何謂唐代》是怎麼吸引到我的呢?答案就在副標題:「東歐亞帝國的興亡與轉型」這句話。
過去的歷史分期常以西方中心來劃分史前、古代、中世、近代、現代,但不論這種方式或者是馬克思主義的那一套,學界早已然發現對東亞的歷史並不全然適用,甚至說,對歐洲以外的皆然。21世紀之後,日本學者妹尾達彥提出了一種新的方式:古代國家形成期(西元前四千年至西元三世紀後)、歐亞史的形成期(四世紀至十五世紀)跟全球一體化期(十六世紀至今)。這種劃分法的重點在於文明之間的連結與交流。第一期時主要各古代文明大多還在獨立發展,到了第二期之後歐亞的主要文明國家開始進入頻繁的交流跟彼此衝擊,至於第三期就是歐洲開啟了大航海時代後的把一直孤立在外的美洲帶入的全球時代了。按照這種分法,唐朝自然是屬於第二期,它往前銜接拓跋國家遺緒,往後傳承了征服王朝(遼金元)的濫觴(本書作者語),非常符合這種劃分法的時代特徵。而這正是作者撰寫本書的重心,也是副標題的涵義:「歐亞史視角下的唐朝」。
這是我看的第二本馬伯庸的作品了。
不知道是這本書故事結構本身短的緣故呢,還是他真的已經寫作手法爐火純青了,總之,《長安的荔枝》算是節奏掌握的恰到好處,一個下午就能看完,不拖泥帶水,通透暢快。
從一段小紀載發展成一部小說馬伯庸也算是厲害了,雖說為了楊貴妃到底怎麼吃到荔枝貌似還有人寫了論文。
不過作者基本上對於官僚體系怎麼運作,各種官場鬥爭之類的也是知之甚深,讀者如果是公務員背景的看了會流淚,出社會甚久的會心有戚戚焉,新鮮人也會膽戰心驚,至於學生嘛,哈哈。反正我看到後半段主角李善德在廟裡面想辦法說服某貴人相助那段,心想這不就是古代版的ppt簡報嗎?忍不住掩卷一笑。
亞瑟王跟圓桌武士是不列顛島上的傳奇,以馬羅里的《亞瑟王之死》為本,在西方歐美世界流傳甚廣,受歡迎程度相當於三國之於東亞。有關作品:電影、小說、動漫、電玩等,多如過江之鯽。也由於故事本身的虛構性太濃厚,上述創作雖然都有個共通的背景世界觀跟人物,但其他部分則是由大家自由發揮了。本書作者伯納德.康威爾(Bernard Cornwell)撰寫的《亞瑟王》三部曲就屬此列。
康威爾是著名的歷史小說家,台灣曾經引進過他的一本作品《箭雨風暴:阿金庫爾之戰》,可惜似乎叫好不叫座。作者也曾參與電視劇〈Last Kingdom〉的編劇創作,那是以著名英格蘭國王阿爾弗雷的時代為背景的歷史劇,個人看過前三季,相當出色。康威爾的作品向來以刻畫細膩著稱,不論是歷史背景,人物性格跟劇情轉折等方面,都是堪稱教科書級的典範。對於最近正在研究寫作的筆者來說,讀起來感觸特別的深。這套三部曲的《亞瑟王》基本上,我也可以先下個結論:這是我自柯林.馬嘉露(Colleen McCullough)的《羅馬第一人》系列以來,讀過最好的,帶一點歷史背景的虛構小說。
幾年前,看電視劇〈一把青〉的時候,除了對劇情印象深刻之外,感觸更深的是由林宥嘉演唱的片尾曲〈天上的男人地上的女人〉,作詞者施人誠的好幾個句子「地上的女人們,遲早的未亡人」、「當羽翼驀然被天收回那一瞬間,最後一眼,看見的美不美」等,都讓我好幾次聽著聽著就濕了眼眶。
電影〈捍衛戰士〉中,阿湯哥帥氣的形象深入人心,有時候讓人忘記了,飛官的職業危險性,有時是比其他人高上許多。且不論現代戰爭中,有時他們往往是最第一線接戰,即便平常的訓練,也是可能有去無回。台灣過去十幾年痛失多少英才,是足以讓人觸目驚心。之前看一部講述以色列六日戰爭的電視劇〈眼淚谷〉,裡面的坦克兵角色就在感嘆「高層只會派人來救援失事的飛官,不會管我們這些雜魚的死活」。但這種抱怨有時候也是“不公平”,培養一位飛官不易,他們在條件上的要求跟訓練上的時間等的耗費比起其他軍種要更高,承擔的風險也更大,“價值”甚至超越動輒上億的戰機,就理性上來說以他們為優先不是不能理解的。
說到潛艦,個人的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是那部經典名片:〈獵殺紅色十月〉,由著名的軍事小說家湯姆‧克蘭西的名著改編的電影。這部片我至少看了五次以上吧。雖然我實際上更早接觸關於潛艦的相關作品,是川口開治的《沉默的艦隊》,但是,說真的,我實在不喜歡他那個調性的故事風格,儘管他的戰爭部分描述確實很有張力。
不過我承認個人以前是大艦巨砲主義,潛艇對我來說只是「卑鄙的暗器」,但是事實上是,時代在變,就像航空機的出現讓空權壓制了海權;潛艦的出現也改變了戰爭、乃至國際戰略的風貌。《沉默的艦隊》就是作者試圖展現一艘戰略型核動力潛艦,所能發揮出的影響力之作品。當然,一般小國家是不會擁有這種量級的武器,但是,潛艇對於一些海權國家來說,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例如本書作者的國家日本,過去在二戰中就是忽視了潛艇的作用,所以被美國斷絕了海上補給線,導致分散在太平洋上的許多兵力都陷入了困境;千辛萬苦從南洋奪來的資源也都運不回本土。如今的日本,自然是記取了當年的教訓。這就是為何出現了「台灣有事,日本有事」的聲音。海上生命線握在「利益衝突國」手上,可不是說笑的。
盧建榮先生我就不野人獻曝的介紹了,個人對他的認識是那本《咆哮彭城:淮上軍民抗爭史》,雖然未曾拜讀,但早有耳聞。這幾年作者在暖暖書屋陸續推出了許多新作,基本上都是唐宋時期的私人生活史相關的作品,引起了我的注意;個人挑了本書《唐宋非凡小人物》,主要是對裡面的內容較其他本更有興趣。
本書總共六章,分別討論唐宋之間的宗族生活狀況,對於性、婚姻與婚外情的看法、家屬對早夭與未出閣即過世的閨女的態度、官方與民間在貞節婦女上的糾葛與從唐末開始一直到宋代長期存在的匪患問題。
如果是位金庸迷,應該或多或少有機會聽過,或自己想過一個問題:「單手的楊過要怎麼剪指甲?」我們的作者吳鈎顯然對於回答這些問題有興趣,所以寫了這本書。他是很正經八百的回答這些疑惑,所以這是一部嚴肅的古代私人生活史,也是我買它的理由。
吳鈎的著作甚豐,對他有點了解的應該都知道,按照中國的用語,就是一個「宋吹」。在他筆下,宋朝無疑是中國史上最輝煌,文明最興盛,最「近代」的時代。在這本書也可以明顯的感受到。
我不知道對一位頗有點歷史常識美國人來說,談到二戰,他們第一個想到的是什麼:珍珠港?諾曼第?不過我猜肯定有中途島吧。這場仗常被冠以什麼「奇蹟」、「不可思議」之類的形容詞,描述成一場驚心動魄大逆轉的決定性會戰。不過隨著時間的流逝,人們逐漸冷靜下來之後,也就漸漸地更能審慎地觀察以及重新評價。並不是說要否決中途島之戰的重要性,事實上,以國力的差距而言,即使輸了這場戰役,美國也未必會輸掉這場戰爭。然而,以足球比賽來作比喻,對於落後一方來說,以二比零跟二比一兩種不同比分進入下半場,對球員士氣跟壓力是不可一概而論的;美國當時太需要一場重大的勝利來挽救民心了,它讓華盛頓能夠繼續堅持「歐洲優先」的戰略,也讓軍隊的自信心能夠以所恢復。
此外,這場戰役也不再被那麼被視為一種「奇蹟」。確實,正如一句歌詞中說的:「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美國在戰前的工業基礎與軍事力量,還有在這場戰役前的準備,才是造就「奇蹟」發生的根本。現實終究是不存在神明,不可能憑空就有一些幸運的事發生。
老婆推薦看的。
寫的不錯,作者看的出來做了很多功課,連環殺手,女性的母親議題等。
以一部懸疑小說來說,節奏掌握的相當流暢,文筆也很ok。
上次有一部作品怎麼也看不下去後,才赫然發現原來也是有讀者跟作家的寫法風格相性問題的。
怎麼說呢,感覺很像把古代的法醫學吹的太高了。
不過做為小說還是不錯的,至少是不會無聊。
結局倒是,嗯,如果早點去查某個歷史人物的結局的話,就已經預先被「暴雷」了。
劇情明顯的還有後續的伏筆,只是這麼多年了似乎還沒看到?
2022年初,當全球還在為了疫情肆虐而掙扎的時候,在遙遠的東歐,一場軍事衝突在絕大多數人的詫異之中爆發。會如此說,是因為當初儘管美國情報部門言之鑿鑿的警告,依然有許多人認為普丁不可能如此「失去理智」的公然挑戰既有的秩序。當然了,聖意豈是爾等小民可以妄自揣度,個人就是被打腫臉的其中一位。
儘管如此,這場戰爭對於處於遙遠一端的台灣人來說,似乎還是不夠「切身」,但當時確實有不少陰謀論說:「普丁一旦得手,台海就是下一個挑戰」,這或許是有幾分道理的,回顧歷史,希特勒不就是一再得寸進尺才最終挑起世界大戰的嗎?反正,最後沒有發生總算是幸運,對台灣跟世界都是如此。
忘記是怎麼發現這套《武林舊事》了,大概是看到PTT的網友提起,然後瀏覽完介紹跟覺得書封漂亮就去借來拜讀。閱讀的時程有點拖到,主要是剛好這段期間著名的武俠遊戲「活俠傳」發售,然後我又分心去看韓式中華武俠漫畫,這兩件事情也影響了我對這套書的觀感。
賴魅客這部作品之前好像是連載了很久才收尾,這個我不清楚,但感覺他其實架構應該一開始就已經決定好了,雖然看網路其他人的評論對結局很不滿。《武林舊事》的開局還算吸引人,試劍大會算是很有新意,結局是俗套了點,也讓我想起了古龍的那個「決戰紫禁之巔」,反正至少有說完。這年頭啊,能不爛尾的作者都要先加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