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路大概是這幾年最熱門的詞句。雖說這都是拜中國的「一帶一路」政策所賜,但其實,它本身也是充滿魅力,只是華文圈給予的關注相對少。畢竟,想像著一支支商隊,在沙漠綠洲中穿梭,來往於不同文化之中,體驗異國風情,也是挺浪漫的。(其實是充滿危機跟艱辛)作者彼德.梵科潘(Peter Frankopan)自述從幼年時就看著歐亞大陸的地圖而心嚮往之,相信應該也有不少人抱持同樣心情吧。
不過,人們對於這條由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命名的「絲綢之路」,實際上,與其說是一條刻意打造出來的商業通道,不如說是生活在這塊大陸上的各個文明社會之間,按照需求配合地理環境自然塑造出來的一條貿易軸線。畢竟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很難有一個國家可以完全自給自足,交換彼此所需之物才是合理的情況。按照亞當‧斯密的說法,就是那雙“看不見的手”在推動著這一切。作者在他這本書中,就是想跟讀者述說在這條商道上來來去去的人們與此起彼落的帝國種種互動經過,文化、財富、夢想、災難,不停地在這之中激盪著。
本書給我的感受跟之前閱讀羅傑‧克勞利(Roger Crowley)的《地中海三部曲》一樣的輕鬆愉快,兩位作者同樣的都是歐美那些有著雅俗共賞文筆的歷史作家,擅長用流暢的筆法講述龐大的故事,架構清晰,條理分明,穿插著有趣輕鬆的奇聞軼事引人入勝。例如作者說到一段,伊斯蘭文明興起後,建立了自己的政權,為了貿易當然也開始打造自己的貨幣。一開始他們學習隔壁的基督教拜占庭的樣式,也在錢幣上放了人像,據說那是先知穆罕默德的面容,但很快又拿掉了。因為這引起了許多認識先知的耆老們的不悅,而伊斯蘭的教義是反對偶像崇拜,禁止把先知穆罕默德的面容用任何形式呈現的。類似上述這樣的,都是容易讓讀者印象深刻,又能見微知著的小細節,也是這類作品吸引人之處。雖然本書比較偏向大眾,但它可以當作一種指引,讓更多有興趣的朋友深入的去探索這個主題。
我曾經拜讀過譯者苑默文兩三部作品,他的知識跟譯筆都是足以令人信賴,之前在廣場推出的《中斷的天命》就是備受好評的佳作。相信這本《絲綢之路》,也不會讓大家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