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術跟醫學都是近代科學興起之後,日漸變的爭議的傳統,特別是一些濫竽充數跟居心不良的行為,讓事態變得更加複雜化。前者在武俠小說跟過去香港電影的渲染下,變得帶有傳奇色彩,但圈外人總忍不住會問一句:「真的能打嗎?」
傳統武術真的是可以跟現代的那些搏擊之類的武技一較高下嗎?
依稀記得幾年前中國也鬧過不小的風波,似乎還有比試,但結果只是讓傳武變得更聲名狼藉。不過我相信這對於真的有用心在這份傳統上的人來說,應該也是很困擾與頭痛吧。
這本的《逝去的武林》我知道它很久了,它最早的版本在2006年面世,不過到了2014再版之後開始洛陽紙貴,作者的一系列作品:《刀背藏身》、《高術莫用》等長銷,徐皓峰這個名字也在我心中留下了記號。而我之前重新迷上了武俠,碰巧又遇到這系列書重新再版,於是我就好奇買了一本,看看有沒有機會了解下傳統武學這個圈子的一些真實面貌。
這本書是作者替一位武學前輩李仲軒撰寫的,某種程度上的回憶錄。除了描述自身之外,還有他師從清末民初的一些形意拳的宗師唐維祿、尚雲祥、薛顛的經過,以及這些人的部分事蹟。裡面除了描述很多武學上的精要之外,比較讓我看得懂的當然是那些個故事。
基本上裡面傳遞出來的訊息,跟電影“葉問”裡面的那位大宗師的態度是大同小異的。書中說,武學有分練法、打法、演法。練法,修的是真功夫,只能如中藥般慢慢煎熬,方能有所成。打法是臨機應戰,有經驗的可以速成,但沒有真功夫做底,遇上有修為的高手還是要吃虧的。至於演法,則顧名思義,是演示給普通人看的。那些有真功夫的宗師,通常也都過了心浮氣躁,逞兇鬥狠的年紀,在接受了武學的磨練後,也都是心性平穩而深沉內斂居多,不會輕易的嶄露功夫。至於一般看到那些在上竄下跳的,通常都是學了幾分“打法”就以為出師的在亂搞居多。不過李仲軒也說過,在民初戰亂時,因為國難當前,薛顛也曾編排一些速成的功夫給軍警使用,但這非常態就是。
總之,這是一本平淡如水,但又流露出許多細節的作品,它沒有什麼胡吹大氣的敘事,更多的是幾位宗師的人生過往,一段“逝去的武林”。徐皓峰有許多的相關作品,不過對我來說,這本就差不多可以滿足好奇心了。至於其他有興趣的朋友,也許可以多試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