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chinatimes.com/focus/50109131/112011071100381.html
從半導體、面板、手機到家電,韓國的三星電子讓台灣企業又怕又愛。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視為「可畏的對手」、鴻海董事長郭台銘痛罵是「抓耙子」的三星電子,從最初賣魚乾的貿易商發展成全球最大科技公司,創造許多奇蹟。去年三星砸一六○億美元投資,為高科技有史以來最大手筆,重量級科技大老開玩笑說:「真想拿原子彈轟下它!」
走進三星電子首爾的總部,光鮮亮麗的展示中心陳列各種最新產品,從互動電視、太陽能手機到多功能影音教學板,新穎設計吸引眾人目光。金融海嘯期間,全球許多大企業受重創,三星業績卻創歷史新高,液晶電視、液晶面板、記憶體(DRAM, Nand flash)市占率均是全球第一。三星從三流企業晉升為世界一流,除了政府大力支持外,總裁李健熙的運籌帷幄功不可沒。
李健熙對人才培育最重視,他曾說:「一個天才可以養活百萬人。」三星電子副總裁Keunbae Kim指出,「我們在人才培育上不省錢,這是三星品牌成功的關鍵。」三星有一套培訓國際經營人才制度,每年從各地區網羅三千多名最優秀人才加以培訓後派駐各地。
三星近年亦積極來台挖角,前台積電高階主管梁孟松二度被三星挖角,七月底結束清大教職後,即將赴韓擔任三星晶圓代工首席研發副總。台韓半導體廠間的人才爭奪戰正式開打。
三星很早就經營品牌。李健熙強調:「唯有品牌成長,才能在市場上存活。」一九九九年,三星品牌徘徊全球一百名邊緣,如今已躋身全球前十九大,究竟是怎麼做到的?三星電子副總裁Kim指出,「早期做家電時,我們就開始打品牌,代工只是一小部分。」在有系統的品牌策略下,三星透過奧運行銷、培養明星運動選手等策略,使得品牌知名度在短短時間內大幅成長。
韓國第二大財閥現代集團旗下現代汽車,今年以來捷報頻傳,從歐洲、中國、印度到南美洲,均超越日系車成為第一大進口品牌;五月在美國市占率首次突破十%,創下廿五年來最佳成績。現代汽車全球公共關係部負責人Frank Ahrens說,「我們首要目標是追求品質,每年五%營收投入研發,這在業界是相當高的比率。」
三月以來日系汽車受地震影響大幅減產,現代汽車異軍突起,市場預估可能晉升為世界第三大汽車廠。對此,現代汽車執行副總裁Seung-Tack Kim謙虛地說:「目前不可能。銷量的排名沒太大意義,規模越大風險也越大,可能產生『大到不能倒』的問題。」他強調,「我們追求適當規模的利潤極大化,在穩定基礎上提供最佳服務。」
其實,「大到不能倒」正是韓國財閥的特質,也是危機所在。以三星為例,從醫院、保險、大學、家電、旅館、百貨到戰鬥機無所不包,集團營收占韓國GDP五分之一,「三星王國」規模大到難以想像,也招致許多批評。李明博總統因此在六月底發動了一場對財閥開刀的「豆腐戰爭」。
三星、現代在國際上攻城掠地,創造經濟奇蹟;不過,經營稍一不慎將拖累經濟成長,引爆新的危機。從亞洲金融風暴到全球金融海嘯,韓國經濟大洗三溫暖,正是成也財閥敗也財閥的寫照。
===========================================
今天跟我同學講到台灣缺工,要開放外勞跟對岸學生來台就業的事情。
相對的,是這期遠見令人驚悚的標題“人才外流,台灣留不住人!”。上面這篇報導不論真偽成分,但多少說明了這個事實。台灣目前的整體環境,的確是間小廟,收留不了大佛。
這個現象早已經有許多有識者提出,台灣的產業至今仍停留在“薄利多銷”的階段,不思升級進步,只想靠對下壓榨員工,然後對外打價格戰來爭取國際市場。然而,以一個小小島嶼,是要怎麼跟世界工廠的中國競爭?《商業週刊》前幾期也提過,德國能夠在歐洲一片慘兮兮的情況下,依舊保持其強大經濟力,穩坐霸主之位,靠的就是產業水平的素質。德國貨就是好用,貴,但是實在,耐用耐操服務好。他們成功爭取到了高階的市場,賺足了荷包,自然付得起薪水,培養的起優秀的員工。勞動階級有錢,就能消費,也能帶動整體經濟的提升,這是環環相扣的。當年台灣的確是靠“薄利多銷”這種許多工業國家都走過的路子起家,但隨著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不可能再繼續原地踏步。但驚人的地方偏偏就是我們依然如此.....
回到這篇新聞,讓我想到了之前曾經有人說過,台灣的老闆之所以不喜歡栽培新人,往往都是許多人在公司花了很多錢之後,翅膀硬了就飛走。
但我反過來想問的是,為什麼那些員工會在辛苦學得了技能後,就會拍拍屁股想走人?
為什麼三星、微軟,蘋果、Google都沒有這種困擾?
是台灣人天生反骨,還是公司自己本身也有問題?
從22K政策搞成如斯境地,就可以知道答案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