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集裡面描述的四位皇帝,除了提比略(Tiberius,又譯臺伯留)外,就屬“暴君”尼祿最廣為人知吧。不過筆者在閱讀本書之前,雖然看到如此的標題,但仍對之心存警戒。歷史的評價總是微妙的,還是要實際去接觸才知道。
從奧古斯都到提比略,倒是讓我想起了康熙與雍正這對父子,他們都是先人努力奠下了根基,後人努力穩定成果。比起死後被封為“聖祖仁皇帝”的老爸,胤禛的千古罵名可跑不了多少。這之中的原因非本文要討論的重點,筆者只是讀到提比略為了貫徹帝國的體制跟財政等等措施能長久穩定,結果最後反而惹得元老院不疼,公民也不愛的情況,就不由得感嘆“公僕難為”。
(對比之下台灣鄉民真是夠善良的啦XD)
羅馬“皇帝”的權力基礎不比中國,來自於公民、元老院的認可跟軍團的宣誓效忠,承擔起領導整個大政的運行,除了當舵手外,想要面面俱到也要能兼“導遊”,會“娛樂”人民。換言之,糖跟鞭子都要有,才能成為稱職的“船長”。
奧古斯都自然不用說,鹽野阿姨用“精密的虛構”來稱呼這個體制,他所掌握的多手策略,把各方面的勢力都安撫的妥妥貼貼,治世也就穩如泰山。提比略是有才能的人,但筆者認為出身軍人的他,比較沒有政治家的柔軟性,在個性上也不是那種懂得玩弄多面手法的人。儘管他的治世依然是功績顯赫,但卻很難像初代皇帝那樣得到“廣大口碑”。甚至筆者手上的一本由古羅馬史學家Eutropius所寫的《羅馬國史大綱》中,對於提比略的描述居然不超過六十個字(雖然卡利古拉也沒多到哪去),真是有點讓人傻眼。
說到卡利古拉(Galiguia),又不得不讓筆者想起了一句話:「要毀滅一個人,就是讓他得到不該得到的。」年紀輕輕的孩子,輕易的憑著擁有奧古斯都的血脈,得到了父祖輩如履薄冰才有的所有,這不是一種不幸是什麼?
相對於此,克勞狄斯(Claudius)這位“歷史家皇帝”,意外地撿到了皇位,才是教人驚奇,但悲劇性卻有而過之。坦白說,做為一國之主,他確實是盡到了其責任,帝國在他的手上總算沒有太大的問題。但這位其貌不揚,個性也欠缺領導人魅力的老人,始終得不到符合他身分跟功績的尊榮。這固然也有當事人咎由自取之處,可也許這就是歷史對這位研究者開的一個大玩笑吧。筆者在閱讀這位皇帝的故事時,心中感觸特別深,或許是總覺得換作是自己,也未必能比克勞狄斯更好吧。
連鹽野阿姨也表示尼祿(Nero)是羅馬皇帝中知名度最高的,這當然是跟他迫害基督教徒有關係,但實際上手上沾染著血跡的又何止此君,或許當事人自己本身的不爭氣也有關吧。事實上尼祿的行為倒讓我想起了明朝的正德跟天啟,歷史似乎總有些雷同之處,或許把一些人擺在不該出現的位置,就是最大的惡作劇吧。
本冊結束後,“朱利斯‧克勞狄斯”王朝也宣告落幕,自此帝位的繼承變成了這個龐大國家的弱點,或許奧古斯都堅持的血緣是一種解決之道,但吾人也親眼見到這並不能保證後人的資質。相信在獨裁體制中,這會是永遠的痛,除非是近現代的君主立憲制才可能達成某種程度的“解”吧。
鹽野阿姨在最後對塔西陀做了一點討論,但是西洋史學史都在打瞌睡的在下,暫時就先不做任何評價了。
共勉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