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BBC拍的羅馬系列,它挑了某些時代做一個小劇集的介紹,我有點懷疑是不是之前拍好的拿來用。XD
凱撒篇沒啥爆點,接下來直接跳到尼祿。
這位大暴君的拍法就比較有點意思了。BBC完全沒有提到尼祿跟基督徒的恩怨,反而著重在他本身的個性上,讓筆者有點感觸。
故事一開始直接從羅馬大火開始,劇情描述尼祿這位年輕的最高權力者眼見自己的帝都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時的驚慌失措跟無能為力,徹底否定那些謠傳“火是尼祿放的”,這點頗得筆者之心。而轉折點的開始在於,當尼祿望著元老院那群無能之輩跟嚴師慈父塞尼卡,詢問該如何是好時,後者說了一句在我眼中很不負責任的話來:「陛下是獨一無二的偉大,應該要像神一樣統治這個世界。」
賽尼卡沒有提出任何具體的辦法,只說了這句屁話來。簡單來說,就是“你自己看著辦吧”。
於是這位不滿三十歲的年輕人就自己“看著辦”了。
大家都知道,尼祿一向是以“藝術家”自居的,而歷史上這種把自己的喜好當專職,把統治當業餘的皇帝,沒有一個不誤事的。就中國來說,李後主的詞是那麼的優美,或許“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句,沒有在彼種心境是寫不出來的,但無論如何,做為一國之君,總是一場悲劇。宋徽宗如果安安份份的當他的端王,應該也是能成為一代大家,可是當皇帝,就要客死異鄉了。
而尼祿想到重建羅馬的方式,就是“以藝術治國”,顯然就是“數典忘祖”了,別忘了這個大帝國如果不是那樣的粗暴蠻橫,怎麼可能開拓千里疆域。藝術文學,那是“軟趴趴”的希臘人在搞的。或許尼祿真的是生錯地方了吧。
不過歷史諷刺的地方在於,如果尼祿不居於這個地位,是否能夠在歷史上享有如此大的名氣,甚至是留下一筆,又很難說了。就像是那位也是以藝術家自居的元首,假設當時“該死”的維也納藝術學校把他收留了,或許二十世紀史的走向就要大不同了。
約瑟夫表示:「我家阿道夫去當藝術家了?NO~~~~這樣我就沒藉口去柏林觀光了。」
邱吉爾表示:「沒機會當最偉大的英國人了。QQ」
羅斯福表示:「誰來點燃二戰好幫我擦新政沒擦完的屁股?日本那隻死猴子根本不夠看啊。」
總之,BBC劇集的這個論點還不錯。
跟大家分享一下,共勉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