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257091935596.jpg  

作者: chenglap (無想流流星拳) 看板: Gossiping
─────────────────────────────────────

※ 引述《kminer (愛悃啦...)》之銘言:
: http://db.tt/MZX5PjaI
: 今天一早起來看報紙
: 看到號稱台灣三大報的聯X報頭版
: 竟然是幫三爽打廣靠還是頭版全幅
: 捧著人家LP到這樣子
: 什麼統媒報紙我看投奔韓國好了
: 落後韓國也不意外,天天吵著追贏韓國
: 我看上面舔人家LP還怪民眾不愛國貨
: 丟臉阿,台灣真的沒新聞可報了嗎

先說一點小的八卦.

以前有一個 1979 年推出的遊戲叫 Dune, 裡面講的是各個不同勢力在一個星球上爭奪權利, 而當中有一個勢力叫「運輸公會」, 他們是商人, 所有人派兵打仗的時候都必須付錢給他------看起來很荒謬的,即使那個付錢的人是運兵打他們時也一樣.

這個美國設計的遊戲, 巧妙地參透了商人的本質, 商人是根據利益而行事的, 一買一賣, 只要結論是賣的東西勝過買的東西的價值的話,跟敵人交易也是可行的.

甚至跟敵人交易更好, 因為從敵人身上拿到好處.只要你賣給敵人的東西, 效果不夠好, 那也是對自己一方有利的.別忘了「跟敵人交易, 敵人也是要付出的」.

假設今天把韓國當成敵人, 對方買了一些頭版, 在金錢上一定是有相當的付出, 而他換來的是廣告, 他們付出了是一個實額的現金, 而買回來的的廣告, 效果則可大可小. 如果最終他們銷售所得, 大於廣告費, 他們就贏了, 如果他們銷售所得沒怎樣增加, 他們就輸了. 廣告本身沒有問題, 重點只在於大家得失的多寡.

那麼, 這個得失多寡是受甚麼影響的?
第一是臺灣的民眾看了廣告之後會不會買 Samsung.
第二是到底有沒有對臺灣更有利的選擇?

如果臺灣和韓國是競爭對手.登廣告時, 臺灣是在跟對手交易.而韓國又何嘗不是跟對手交易呢?

如果三爽推出的手機品質很爛, 配套很差, 那麼他本來就不太會賣,就算買了全版的廣告, 那也只是白花錢. 今天我拿一部很舊的 Nokia手機, 沒軟體甚麼都沒有, 想要在臺灣賣, 就算在臺灣所有報紙都賣頭版廣告, 那又會怎樣... 那不會是我賺了臺灣的錢, 而只會是臺灣賺了我的廣告錢.

而實際問題就是三爽的產業做出來的成果, 有相當的威脅性, 這才是問題. 就算不在臺灣的報紙登頭版, 在美國, 在日本, 在不同的地方的銷售, 才是真正的威脅所在.

在臺灣頭版登報僅是冰山一角, 不是問題核心. 這不應該是關注點,事情不會因為對方不登頭版, 或者報紙不做他生意, 就有任何的好轉, 甚至這會比掩耳盜鈴地, 不去正視別人產業的威脅來得好. 如果新聞完全不去報導外來的威脅, 只是報其他「更好的事」, 那對國家會更好嗎?

可能眼不見為淨比較愉快, 但那一定是慢性自殺.

這頭版廣告, 你可以看了之後覺得很想買三爽的東西, 你也可以看了之後去思慮怎樣去應對對方的威脅. 這是事在人為. 如果能產生後者的想法, 未嘗不是好事.

真正應該做的, 是提出足以對抗威脅的, 產業的未來方向. 當臺灣能生產出價值更好的東西時, 那樣的廣告就不會是威脅, 若我們說臺灣的問題是 costdown , 那遠因就是臺灣本身在做的產品, 增值性相形不高, 門檻越低, 增值性越低的產品, 就越走向用削價競爭.

是的, 傳統產業, 房仲業之類很賺錢, 但就國際競爭來說, 那不是高增值的產業. 因為不怎樣賺得了外人的錢. 電子業是過去的高增值產業, 但隨著全球產能的提升, 已經淡出了.

現在的高增值產業是軟體和網絡. iPhone 並不是因為潮而受歡迎的,更重要的是背後那完善的軟體和網絡商業體系, 因為提供了理想的商業模式, 最好的軟體開發商都願意在 iOS 開發, 即便 iPhone 的性能不是頂級的, 出貨量也不是最多的, 但真正提供功能的是軟體而不是硬體, 硬體性能再強的機體也難以趕上.

之前有一篇新聞說 Steve Jobs 賺 500 時郭臺銘只賺 5 元, 那是因為蘋果能夠提供整合軟體的商業模式, 而臺灣不能提供. 硬體可以模仿, 可以複製, 可以超越, 但要創造新的商業模式. 卻是完全另外一件事.

人家贏在想出新的商業模式.

這些前所未有的創造, 才是臺灣突破的瓶頸. 對於安全地賺錢的索求, 就容許不了創新和風險投資. 比方說, 韓國在投資在電玩業, 直至今天成為了強大的盈利產業的時候, 臺灣卻在半信半疑下遊離, 因為不理解這些產業, 所以不敢冒風險, 因為不敢冒風險, 所以很難去嘗試, 因為難以嘗試, 所以創造舉步維艱.

costdown 不是原因是結果, 因為越不是走向創新, 就越是走向和模仿者競爭, 模仿者只會越來越多, 不創新的話, 臺灣的競爭對手就不是南韓, 而是越南, 大陸這些新興工業國, 模仿者的勝利者, 就只是誰能用最低成本把東西造出來. 這種競爭, 勝利者是誰割肉割得比較痛.

僧多粥少就必須導致削價. 這是沒有選擇的, 因為模仿別人技術和行為容易, 創新之所以難以模仿, 是因為人從來都不能靠模仿, 去克服創新的最大妨礙---頑固保守.

別忘了韓國也是在亞洲貨幣危機當中重傷的一個國家, 那時候韓國痛定思痛, 進行了大刀闊斧, 某程度上是高風險的改革和投資. 如今臺灣面對一種慢性的陰乾時, 也必須反省出一個解決方案.

臺灣有沒有救, 並不在於是否跟外面的人交易, 相反, 而是在於能否克服受限於過去成功經驗的制肘, 不再複製過往的模式, 而大膽地嘗試新的產業和新的方式, 給予新世代去嘗試更多新的方法, 從跌撞中找出出路. 這比較實在. 再怎樣杯葛韓國, 韓國的錢也不是主要從臺灣賺的, 臺灣的競爭對手也不僅是韓國.

把視野放到整個國際市場上才有出路. 這不是跟韓國的意氣之爭, 而是更嚴刻的未來生存問題. 丟臉的並不是在於跟敵人交易, 而是滿足於已有的成功之道, 享受過去勝利帶來的剩餘戰利品, 而在危機迫近的時候也不願有任何改變.

推 bernicellu:無聊..只要看過寰宇新聞.就知道台灣狀況有多好.是個安 06/02 10:39
推 ahonchen:我在肖想Asus的太極 研發用 06/02 10:39

居安思危.
安逸時代的結束是有先兆的.

但能突破那個危機就能有更好的未來, 否則就是長期的敗落. 看看菲律賓, 曾是亞洲最被看好的國家之一, 最終卻變成今天經常被引用為失敗的例子, 就是在有選擇的時候, 沒有去優先處理未來的問題, 去到問題積重難返時, 只會更難處理.

六十年代香港, 居住環境惡劣, 待遇低落, 勞工問題去到爆發點, 就產生了暴動. 暴動之後英國政府給予香港很多的改革, 包括大幅擴大義務教育, 公共房屋, 文化政策改變等, 這些都造就了日後香港七十年代以降的榮景.

窮則變, 變則通, 這點是東方人也參透的道理, 只是被遺忘了.

 

====================

最近在看相機,在Sony、Nikon、Canon到三星中晃了一圈,才忽然注意到還有Benq....
老實說,除了價位低廉外,好像很少人提起這個廠牌有啥與眾不同的優點,大家就算不買三星還不是投向日廠懷抱,雖然相機似乎也不是他們主打的產品吧~~~(菸)
至於HTC...不予置評好了。:P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鎮長 的頭像
    鎮長

    鎮長的選民服務處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