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61VKtGaAgxL  

 

其實我對於馬克思主義歷史哲學一直沒啥好感,儘管我很崇敬霍布斯邦,可能是過去對中國史學界的那種教條主義的厭惡導致的結果吧。不過,當我得知本書即將再版問世時,我還是買來拜讀了。

 

本書是Perry Anderson的寫作計畫中首部曲,原本是四部曲,最後出版了三部,上海人民最早先推出了本書《從古代到封建主義的過渡》跟《絕對主義國家的系譜》,原已年久絕版,最近引進了其新作《新的舊世界》後,就乾脆重版前兩本。這系列是Anderson針對人類歷史從古典時代發展到資本主義社會的進程研究成果,誠如他自述,這是一篇綜合性的作品,嘗試從一個具連貫性,全面的角度去觀察整個發展。也因此,他承認自己許多資料都是引用別人的著作,因為要做這樣的研究,是不可能方方面面的去深入鑽研,以現在這種資訊爆炸的年代,時間、體力等都不可能允許。雖然這樣做可能會被誤導或有什麼偏差,不過歷史研究本來就是要不斷的成長跟修正,就像Anderson本人也不是教條主義者,他認為馬克思的歷史觀也是會有錯誤,而將之導正則是後輩的責任。出於這樣的態度,讓我很放心的可以閱讀本書。

 

 

我承認,Anderson用生產方式的角度結合當時的社會政治變遷討論歷史進程的方式確實帶給我不小的震撼,特別是他解釋東西羅馬帝國為何後者崩潰而前者卻留存時,其論點是我見過最有系統跟說服力的一個。

 

首先,他認為羅馬在經濟上最大的成就是它在古典時代第一次大規模引進奴隸制莊園。希臘農業是在小區域土地上使用,羅馬的城市貴族則是系統化,變成有組織架構的生產模式。小農成為軍事上的主力,參予的大量又長期的戰爭,使他們失去土地,而持續的擴張讓廉價的奴隸湧入市場,加速了莊園化的進程,羅馬軍國主義開發出這種經濟模式的最大潛力。

 

這樣的成就更深一層影響是對於地中海西部跟北部的腹地,當時該區域仍處於相對原始的狀態,羅馬延著運河擴張,將其城市文明跟莊園奴隸組織徹底移植到西歐,決定了今後數百年該地區的社會經濟體制。而相對的,東方希臘化地區的舊傳統一直根深蒂固,羅馬人所能做的是接收,影響不大。換句話說,帝國自始就是兩個不同的體系的混合,是一種“一國兩制”。也因此,當帝國帶來長期的和平後,奴隸的來源便逐漸斷絕,不再廉價,嚴重影響了生產力。三世紀以後,重稅等負擔迫使大量的自由農被逼依附在不斷擴張其地產的貴族底下變成“隸農”,取代了莊園奴隸,這種現象在西部帝國特別顯著。後來,大量的農民因為不堪重負而爆發起義,加上外患跟貴族內爭,崩潰也就是板上釘釘的事情。相反,由於東部維持著希臘化時期的傳統,小型地產沒有遭到嚴重的削弱,並組成了自治會,在“庇護制”的得到保護,此外,皇帝持續立法對小農的地位維持也日見成效,稅賦也比西方低很多,整體經濟在奴隸制崩潰時受影響程度遠比西方少。

 

此外,帝國時期是中央權力向行省擴散的時期。但在三世紀以後,多瑙河流域誕生了大量的皇帝,他們對於元老的不信任,剝奪了其軍職,將他們從文官體系逐出,統治權落入一群軍官的手中,造成了對抗。君士坦丁改革讓元老回到了文職,並且加入了神職人員構成了肥大臃腫的官僚,在衰弱的經濟上又增加了一層負擔。之後,帝國的發展走向兩條不同的道路。西部的元老轉化成新的顯貴階層,他們在軍事上的權力被剝奪了,但經濟上卻隨著隸農制日益增強,依然保持強大的政治影響力。而大量的外族軍官進入帝國,跟文官互相爭奪權力,形成晚期宮廷內耗的標準戲碼,帝國自然也就無力抗敵。東部則不然,農村中產者形成了自己的

階級,他們習慣被排除在統治圈之外,也服從官僚的指揮。皇帝的權力得到傳統希臘化專制的保證,宮廷跟貴族達成了社會平衡。

 

而這兩種因素的綜合,決定了東西帝國各自不同的命運。當然,這樣的觀點還是有許多需要補強的地方,畢竟“羅馬衰亡”這個主題太廣大了,變量太多了。Anderson用歷史唯物主義去討論還是難逃其侷限,至少我覺得他完全忽略或輕描淡寫個人(或上層領導人物)的影響是個人難以接受的事情,相信不會有人認為凱撒跟奧古斯都不曾存在的羅馬史會跟現在一樣。

 

 

另外一個問題在於,這樣帶著結果論的史觀,當他去解釋東歐跟東羅馬帝國(拜占庭)時,會有種我個人不太接受的見解。Anderson解釋這個地區的整體發展相對落後於西歐時,其批評依然是有邏輯跟說服力的,但我覺得納悶的是,特別是針對拜占庭,他認為這個帝國之所以最終衰亡的原因主要是其生產方式際不能“進步”到封建主義,又不能回到古典奴隸制,於是變成一種“停滯”,但是,同樣在解釋西歐,封建主義也是原始公社跟奴隸制的融合誕生的產物,為何拜占庭發展出的集權官僚跟半奴隸、半封建就不能自成一個體系,且是退步的?僅僅因為最終其相對失敗崩潰的結果而蓋棺論定嗎?要知道,人們在某個時代採用了什麼樣的決定往往都是有其背後的因素在制約,而這種看不見的條件可以是無從選擇或者已經是當下最好的,況且,時人在決策之際是不知道結果的,當我們站在一個上帝視角回頭去觀看的時候,就要小心不要陷入“自己的立場”的坑裡,而是要嘗試用當事人的視角去看待,才能得出接近客觀的評論。

 

當然,我知道我這樣的質疑本身就是代表我個人否定了唯物主義歷史學中對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觀點。關於這方面,譯者在前言中也提到過,這是Anderson的著作最受到批判的地方。這種史觀依然沒有跳脫西方中心論的窠臼,拿來套用到其他文明時,不免招來批評,尤其是當下。雖然或許還在處於爭論狀態,但現在能夠力主西歐“必然”能夠領先群倫的大概所剩無幾,事實上甚至有不少人主張工業革命只是一種偶然。人文學科最麻煩的地方是,除非我們有平行宇宙可以去實驗,否則很多假設是沒有辦法驗證。我個人是傾向於,西歐的最終領先是歷史上許多“偶然”匯集而成的結果,會造成這樣的結果有地球環境帶來的命定(不列顛島上就是一堆煤礦),也有一些是人為的因素,變量非常多,因此,說由奴隸制轉向封建主義是一種進步才是通往近代的正確道路,並不是令人信服的一種史觀,至少對我而言是如此。況且,在今天看來,不論是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甚至是共產主義,都已經不是“歷史的終結”,福山的理論現在只是被拿來調侃的話題。或許哪天,會不會有人開始檢討朝資本工業社會是否是正確的道路呢?

 

言歸正傳,個人覺得,雖然我不敢妄言君士坦丁心中謀劃的帝國是如何,不過就他事實上建構出來的結果,應該就是拜占庭帝國最終呈現的面貌,甚至我認為,西羅馬如果不崩潰的話,應該也是要朝這樣的路線邁進。Anderson有考量到一些條件跟變量,但他卻沒能真正的用一個超然的立場去看待當時人的選擇,而是用結果論去評價,把這個國家,甚至包括受其影響的東歐都批評的一無是處,儘管他的批評是有切中要害,可還是難以讓人全面認同,只能當作一種經濟面的角度去參考了。

 

 

不過我還是必須強調,雖然我不同意Perry Anderson的史觀,但他的許多剖析跟見解依然是令我感到敬佩並且是值得參考的。而本書的兩位譯者也很出色的完成了他們的工作,雖然有些長句子還是沒能修飾,但並不影響閱讀。接下來的兩本著作我還是會想買回來,好好看看他怎麼論述之後的發展。

 

最後附帶一提,看完書後查點資料,才發現原來Perry Anderson是《想像的共同體》作者的弟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鎮長 的頭像
    鎮長

    鎮長的選民服務處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