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能寺之變算是放眼世界史,都是很難找到與之性質相若,後續影響相似的事件,就算有,恐怕也屈指可數。而隨著主角織田信長的人氣高居不下,相關文學、影視、遊戲等衍生物也如雨後春筍的冒出,基本上都快變成某種疲勞轟炸了。舉個例子來說,NHK每年都會拍攝的大河劇,只要能跟這位人氣王扯上邊的,就免不了要到處“穿越”一下本能寺,彷彿人人都開了天眼通,難怪會被觀眾酸。台灣這些年,也搭上了這波順風車,國內書市關於日本戰國史的作品,跟十年前那種貧乏到只有小貓兩三隻的慘況相比,算是相當有成,雖說主要還是都跟著潮流在跑,至少不至於毫無選擇,而能夠看到一本用中文撰寫的本能寺相關研究作品問世,更是讓人欣喜不已。

 

對於這個事變,個人也有點奇妙的體驗。當初,我對於日本戰國史僅只於知道豐臣秀吉攻打朝鮮的這個小事件外時,不知從何拿到了一套光榮的“太閣立志傳2”,然後糊哩糊塗的開始玩。一路進行也挺順的,眼看著就要幫信長公統一天下了,雖然心裡有些納悶秀吉是怎麼上位,不過要破關了總是開心。遊戲中的一個新年,照慣例去安土城開會後,忽然切入了歷史事件,信長公下令各軍團長發動總攻,要一口氣“天下布武”,我想說:「哇!最後高潮來啦!」,於是回居城糾集大軍就出征了。誰知道剛剛到毛利的城池下,又切入畫面,一段事件過去,螢幕上寫著:

 

「天正十年六月二日,織田信長的身影消失在本能寺的大火之中…..

至今我依然記得自己愣在電腦前面難以置信的看著畫面的震驚模樣。信長公就這麼死了!?WTF!?後來想想,當時的人如羽柴秀吉、柴田勝家等,接到消息實的感受是不是與我一樣?

不管,總之,我就這樣踏上了日本戰國史迷的不歸路…..

 

離題太遠。

第一次聽到本書作者胡煒權的名字,是友人提及他替《戰場決勝者》特刊寫的文章,那時就留下了深刻印象。沒多久本書問世,就決定買一本回家拜讀。

其實,本能寺之變的原因,是一個歷史學無解的懸案,即使是,我們用“觀落陰”把當事人明智光秀叫出來偵訊,他的證言就能相信嗎?不過,這也不是說這個事件就沒有研究的價值。做為史家,依然可以憑著既有的證據,用嚴謹的考證跟合理的推斷,讓其始末有一個能說服人的說法。

作者在本書的論斷我是有耳聞過類似說法,不過加入了關於家臣齋藤利三等人的推波助瀾就是令人訝異的。明智光秀雖非臨時起意,但絕非長久醞釀,這個影響戰國史進程的決定,可能只是在短短幾個月內在各種“變化”跟“巧合”中促成,或許當事人自己一兩年前也難以想像自己會有此決定。在眾多學說中,有一個怨恨論指出了明智光秀與織田信長的天生不合,是導致謀叛發生的原因;但這個論點的迷思在於,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這對君臣至少相處了十年以上,若天生犯沖的話,到底是怎麼辦到能堅持如此之久?沒有什麼緣故兩人必須互相忍耐不是嗎?

第二個作者替我解開的迷思是,一般總說比叡山是信長的“一筆大罪”,他放火燒山波及了許多無辜民眾,造成大量的傷亡。但作者指出,現代考古證明了,事實上並沒有一般通說的嚴重,更多可能的是,信長自己為了殺雞儆猴誇大了“戰果”而導致的。

第三個是足利幕府的滅亡。作者認為,一般教科書都描述當信長將義昭從京都放逐後,就象徵了室町時代的結束;但事實上,將軍之職並沒有從義昭身上拔除,到死為止,至少他都還算保留了自己的原身分。或許,至少我們還可以承認他是個流浪政權,雖然只剩下微乎其微的影響力,而且信長曾經考慮迎回他過。

 

總而言之,閱讀本書是一次很愉快的體驗,作者的思辨方式帶領讀者進行一場推理,是有趣而富意義的感受。可惜的是,遠足編輯該加加油,錯別字真的太多,讓我從頭到尾都得拿著修正帶跟筆訂正(強迫症),實在頗掃興。除此之外,《明智光秀與本能寺之變》值得向對此主題有興趣的同好推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