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梵蒂岡做為世界最古老的政治與宗教機構,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無疑的,它是四世紀後的羅馬帝國的一個縮影,其體系、架構,都是以其為範本而設計,其權勢在中世紀更是足以號令西歐。儘管如此,它終究也難逃歷史的宿命,如今梵蒂岡的政治色彩逐漸褪去,更加認真的扮演其宗教角色。儘管如此,它依然是個充滿著權力與算計的陰謀之地。本書,則是要告訴我們曾經發生過的一段對宗座來說,不甚光彩的往事。

 

初次見到本書,是在一間小型圖書館,它的英文版靜悄悄的躺在架上,看上來很新應該沒什麼人借過,我會注意到主要是因其主題,後來聽說要被引進,就密切關注,等書一出,就立刻買來拜讀。

 

 

十九世紀末的歐洲民族主義興盛,分裂已久的德意志、義大利先後統一建國,其中,後者面臨了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即是,該如何處置教宗國。雖然最終不可避免的還是被吞沒了,但也因此,新生的俗世政權跟古老的宗教機構從此誓不兩立,義大利的天主教徒陷入了兩難的困境之中。

 

這個局勢到了二十世紀初,新任教宗庇護十一世上任後,開始產生了變化。這位教宗,按照作者的說法,是一位固執、專斷獨行、重視權威的掌權者,尤其痛恨共產主義,對於當時西歐忽視左派的威脅感到十分痛心跟擔憂。而此時,墨索里尼利用義大利在一戰後面臨的民主失敗困境中崛起,畢竟人們總是容易被強權的花言巧語魅惑,情願犧牲自由去換取“穩定”,殊不知這跟吸毒一樣,見效快但副作用高。總之,這位法西斯黨的領袖開始在羅馬踏上其獨裁之路,很快就吸引了教宗的目光。作者說,這兩人在某些特質是很類似的,或許他們就是一類人,更重要的是,都反共。(就先不管墨索里尼早期是怎麼靠社會主義起家) 很快的,他們發現了彼此有合作的條件與需要,便開始了這條不歸路。教宗反對民主,他需要一個強人領導世俗政府反共,而領袖需要替他的權力找更多的合法性基礎,於是兩人一拍即合,著名的《拉特蘭條約》就這麼替梵蒂岡的現代地位定型。

熟悉中世紀史的讀者其實不會對這樣的結合感到意外,自查理曼以來,宗座跟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關係亦不過如此,但英國學者詹姆士‧布賴斯曾指出,歷史上政教領袖能合作無間的例子不超過一隻手的手指頭,很不幸,庇護十一世跟墨索里尼不在其中。很快的,梵蒂岡跟羅馬就因為一些歧見產生裂痕,特別是領袖越來越展現帝國主義傾向及向德國靠攏的反猶反人類罪刑。最終,庇護十一世在臨終前,決定要跟墨索里尼撕破臉,但這被他的繼任者庇護十二世給擋下了。或許他覺得說,你蒙主寵召一了百了,我們活著的人可不想白白背鍋,不管怎樣,作者雖然沒有解釋太多,但他清楚的指出,比起來,真正跟法西斯、納粹獨裁政權糾纏不清的是庇護十二世,而梵蒂岡對此還諱莫如深。這位教宗,也像日本天皇昭和那樣,躲過了俗世的究責,依然保持其聖潔地位直到最終。

再次強調,考慮到中世紀的往事,熟悉歷史的讀者本不該對宗座跟法西斯領袖有此合作感到意外。存在於梵蒂岡的天主教教會就像是四世紀的羅馬帝國的幽靈,它的架構體系都是從這個古老政權複製而來,教宗高高在上的一如皇帝般執掌權柄,只是宗教的一些光輝蒙蔽了人們對其本質的觀察。只要了解到這點,今日讀者看待梵蒂岡的一些外交作風,與海峽兩岸的糾葛,便不難猜透其可能的舉動了。

 

本書作者大衛‧I. 科澤是義大利研究的教授,政治史、梵蒂岡及猶太人都是其專業領域。《教宗與墨索里尼》為其奪得了普立茲獎的肯定,其內容不枯燥,敘事詳實,對這段故事有興趣的朋友當會讀得津津有味。當然,簡體版表現出色,譯者功不可沒。不過內文有幾個小錯字,編輯得多上點心。

 

 

PS:之前去了一場國際巡迴的回頭書展,撿到了一本比簡體版還便宜的英文版,感覺挺妙的。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義大利 法西斯 教宗
    全站熱搜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