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以拜占庭為主題的書突然如湧泉般的爆發,光是台灣繁體書市就出了三本以伊斯坦堡為名的作品。簡體書市也不遑多讓,包括計畫中的恐怕就要超過五部,熱愛東羅馬的讀者如果不慎選,恐怕荷包要大失血了。

 

而本文即將要介紹的這本,由俄裔美國學者A.A.瓦西列夫(A.A.Vasiliev)所撰寫的《拜占庭帝國史》,則是個人認為其中最不可忽視的作品。

 

瓦西列夫是國際學界公認,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拜占庭學者之一,他受教於俄國,在歐陸遊學,十月革命之後移居美國。這部作品在20年代問世,歷久不衰,翻譯成各種語言並在50年代修訂為最終版,中譯本即據此譯出。瓦西列夫這部作品跟我們慣常讀到的,來自歐美的作品最大不同的,在於他引用了大量的拜占庭原始資料外,還有許多來自俄國、東歐的研究,而這方面,個人認為這是非常重要的差別。拜占庭對東歐影響很深,而華文圈的拜占庭書籍卻很少引進這區學者的作品,是個遺憾跟缺陷。誠如譯者徐佳玲老師所言,本書的翻譯,可以大力的補強這塊空白。

 

這部作品並非純粹的敘事史編年體,瓦西列夫把帝國按照某些節點分成各個時代,然後依照主題分門別類的討論,從內政到外交、社會、藝術人文;他會先簡單的破題,接著引用各方史料、學說觀點,最後再引導出自己的結論。讀者觀看本書時,可以先跟著瓦西列夫的思維走一遍,回頭再重新審視其所言是否有理,這過程中想必是大有收穫。

 

例如,他對於最關鍵及重要的第四次十字軍的討論。

 

作者引用了一份來自俄國的史料《諾夫哥羅德編年史》指出的,十字軍是受到伊薩克之子阿列克修斯的引誘,才將皇帝跟教皇的訓誡拋在腦後,它們確實要為此負責。

 

而造成這樣的後果,學者們分成“偶然事件派”跟“預謀事件派”兩種觀點。前者認為,雖然十字軍被威尼斯逼著前往札拉,但基本目標依然不變,直到阿列克修斯突然出現並提出請求,這才徹底轉向;後者又分成兩派,一派認為這一切都是威尼斯總督丹多羅的套路,是為了鞏固遭到威脅的東方利益,另一派則認為是德意志士瓦本的腓力企圖想幫助自己小舅子復國所致。

 

學術界曾為此爭論不休,但現在比較能接受的結論是,參與事件的幾位主要角色如教皇、威尼斯與拜占庭皇室都各有動機,他們在追求自身目標中的交互行為構成了複雜的現象,以致於整個事件看起來撲朔迷離。它既存在陰謀也存在著偶然,畢竟沒人能全盤預料到每一步發展,大家都是機會主義,但至少可以確定的是,它是許多人想要的結果。

 

1204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也決定了這個東方帝國的命運,它再也無法恢復到12世紀前的榮景了。但作者也直言,這對聖地的收復並沒有任何的幫助,甚至耽誤了這一項事業。

 

讀者認不認同,就見仁見智囉。

 

 

另外,這邊必須給予譯者徐家玲老師肯定的掌聲。按照其譯後記的說法,她在三十年前初識本書時,即動念翻譯,然後經過二十年的努力,方才有此作品交付世人。誠如前面所述,瓦西列夫在其作品中引用了許多不同語言的資料,研究,這才是本書最難翻譯之所在。徐家玲老師為此花了的心血,令人敬佩。對比華東師範之前的那本《拜占庭簡史》之品質,更顯得其態度之審慎。

 

 

順道一提。瓦西列夫的《拜占庭帝國史》是屬於中進階的作品,推薦要購買之前,最還是先找本通史讀過較好。譯者徐家玲老師所著的,與陳志強先生的書是不錯的選擇。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拜占庭 希臘
    全站熱搜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