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藤一利在日本也是數一數二的近代史家,非常多產,從日本亞馬遜搜下就可以看到長長的清單。這幾年華文圈也開始引進他的作品,《昭和史》、《日本最長的一日》、《燃燒的海洋》、《幕末史》到本書《珍珠港》,也是不少,算是一大福音吧。畢竟日本作家討論近代史多少是有點微妙,右派寫的通常難以卒讀,左派比較能讓人平心靜氣,而半藤則是屬於比較中立客觀的反省派,他並不一昧的反戰,而是會置立場於當時的時空背景之下去進行探討,這較為符合史家精神。就以本書來說,珍珠港的發生,是否是一種“必然”?昭和時期的日本究竟是站在怎樣的立場下做出此驚人一舉,軍國狼子野心?迫於無奈?策畫這次行動的山本五十六又是怎樣的思考?日本民眾對此又是如何反應等,這都是作者想跟讀者討論的主題。
‧日美談判是否必然走向破裂?
記得著名的軍事學者鈕先鐘一直很推崇一位美國學者荷馬李(Homer Lea),他在著作《無知之勇》(The Valor of Ignorance)中就鼓吹“日美終須一戰”的論點。半藤一利認為,雖然珍珠港事變的最終結果對羅斯福是有利的,但他並不認同“陰謀說”,至少他認為那些“證據”都不充分。作者花了一章在詳述談判經過,他也發現有些地方官方紀載語焉不詳。例如,赫爾曾經提出一個《暫行過渡方案》,只要求退出南印度支那,就恢復貿易並給予三個月談判期,但這對其他盟友英、中、荷、澳來說,被視為太過妥協,特別是中國,當時的大使胡適激烈的反對,但美國高層不為所動。不過,作者指出,正當赫爾打算向日方正式提出時,忽然羅斯福又態度一轉,直接加以推翻,要求另起新案。半藤說“這中間發生了什麼事情,每位當事人都忽然失憶了般記不清楚,各種說法互相歧異”。最終,作者嘗試解釋是說,蔣介石向邱吉爾訴苦,於是英國首相也表態不支持後,羅斯福在避免導致盟友間齟齬而推翻此案。而最終推出的“赫爾備忘錄”則是日本萬萬不能接受的條款,兩者開戰就只是時間問題。對此,半藤並沒有再多作解釋。而我想起了之前看過,美籍日裔學者入江昭曾在他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在亞洲及太平洋的起源》中指出:“由於在歐洲的綏靖主義的失敗,導致美國無法對日本採取相同的策略”。此外,他也在同書指出,日本對華盛頓公約體系原本是心滿意足的,但經濟大蕭條中英、美的保護主義揭露了“自私自利的本性與自由貿易虛偽的本質”,讓日本高層,特別是軍部更加強調殖民地與資源自主的重要性(特別是石油),於是對東亞的控制企圖更加強烈,而這就損害了英、美等國的利益,衝突也就不可避免。而這就是日、美終須一戰的根本原因。
‧日本的“為了避免慢慢輸光,結果卻一把輸個精光”。
半藤琢磨比較多的日本決定開戰前的心境。
其實日本高層對於兩國之間國力差距也是心知肚明,但這種“騎虎難下”的困境,作者雖然明白,但很不以為然。不過,究竟日本在三零年代該怎麼走,又是一個爭議的題目。現下我們多少是會有些“後見之明”,例如以今天日本的情況來說“戰敗也未嘗不是壞事”這種論點,就是非常不可取。部分有說服力的觀點是日本止步於東北滿州,別把事態擴大。但當時中國不可能忍受這種“現狀”,在蔣政權持續的“復興”的情況下,終究也會想要提出挑戰,放任敵人壯大也不是明智之舉。而中日衝突的升級必然引起英、美注意,最終還是繞回原點。
所以半藤引用了米內光政的那句知名評論:“為了避免慢慢輸光,結果卻一把輸個精光”,來說明最終日本高層採取的策略。對此,山本五十六或許是最感無奈的那位,畢竟他是那“一把豪賭”的強力推動者,珍珠港奇襲在他的堅持下推動並取得成功,可是眾人卻忽略了他再三強調的“戰爭只能打一年”,沉浸於初期勝利中而昏了腦袋。但這其實是當時所有人的“歷史共業”。包括山本自己都天真的以為,可以在激怒美國後逼他們走上談判桌,但實際上這完全是低估了“覺醒的巨人”的憤怒之情。
半藤花了不少篇幅強調山本五十六要求一定要在珍珠港奇襲前,把談判破裂的文告交給美國(宣戰布告),並且痛批駐美使館無能懈怠導致最後最終延遲,而變成“不宣而戰”。不過個人是覺得,即便按照預定計畫,日本留給美國的時間差,雖然就道義上比較站得住腳,但實質上只是五十步與百步的差別。更何況美國鄉民的憤怒是來自對日本人的歧視,不管怎樣,只要是先挨揍,就肯定惹毛山姆大叔。
反倒是,我看到有人提出疑問說,如果珍珠港計畫最終沒有履行,而是按照日本傳統的“漸減邀擊作戰計畫”來打,會發生什麼樣的結果,也是頗有意思的想法。雙方都延遲了對航空兵力的重視,依然走“大艦巨砲主義”的太平洋戰爭,日方會有更高的機率堅持嗎?
‧勝利總是讓人沖昏腦袋。
另外一個半藤花不少時間著墨的地方,是日本人民對此的反應。由於珍珠港與對英美開戰事前是高度保密的,所以許多民間人士即使稍微敏感點的發現有些危機,對消息傳開時也都感到十分詫異。不過,當時的共通反應幾乎都是“感到欣喜、難掩興奮之情”。半藤說,有一位在廣島原爆慰靈碑上寫上“安息吧,我們不會再犯同樣過錯”的雜賀忠義教授,在聽到勝利消息時,也是“奔跑出教室高喊萬歲”;而他那位反戰的父親,當下還是祝賀了一番。
其實日本民間早就已經為了對華戰爭付出了不少代價,卻依然在事發之後陷於這種狂熱之中,今時今日可能不好理解與想像,但或許這就是一種過分強調國族主義的危險,而這種可怕的幽靈仍不時迴盪在這個世上仍不自知。
半藤這部作品整體來說篇幅適中,論點清晰,是雅俗共賞的佳作。整體翻譯也相當的流暢。我在12/7號那天特別挑了著名的電影“虎!虎!虎!”來觀賞,跟本書對照起來有另外一種趣味。還蠻期待能夠有出版社繼續引進他的其他作品,例如《諾門罕之夏》。看多了歐美的觀點,從另外一個當事人的視角看也是不錯的。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