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33714270

本書是作者伊恩·托爾(Ian W. Toll)的《太平洋三部曲》中的第二部《征服的怒潮》,完成於2015年。這系列按照作者的說法,寫作念頭始於2011,原本打算一本搞定,但不知道為啥就寫爆了量,打算2019年結束,又多拖了一年(還在推特上發了毒誓,後來自刪,他還自嘲寫作時間都可以打兩場太平洋戰爭了)。不過,2020年才寫完的書,簡體引進的速度算是很快了,而且我覺得新思文化的編輯眼光獨具,《太平洋三部曲》是足夠跟李留斯‧雷恩(Cornelius Ryan)的歐戰三部曲及里克‧阿特金森(Rick Atkinson)的“解放三部曲”齊名的二戰經典紀實文學,能夠有中文版面市絕對是喜歡這個主題的讀者之福。可惜的是,之前跟一位台灣的編輯聊過,以這個微小的市場來說,要出台版可能要「非常的勇氣」。我想也是,簡中排版都可以出的這麼厚了,繁體一個不小心又是可以砸死人的「巨冊」。原本是想要普及給大眾的書,卻又變成只有資深軍迷願意買單的作品,那可是無限諷刺啊。

 

 

坦白說,歐美作家真的很擅長寫這類在可讀性跟深度兼具的作品;前面提到的另外兩位就不贅述了,伊恩·托爾在這系列中,不單只是描述太平洋戰爭的經過,他還從大局分析了日本美國的勝敗原因,並時不時引用各種回憶錄,紀實資料,來讓讀者「見微知著」,全方位的兼顧,說真的,看完這系列,還敢挑戰寫一本新的同主題作品需要很大的勇氣跟自信。順便扯的題外話,我一直期待華文圈能有一部這樣水平寫1937-19451945-1949的作品出現,不過看起來短期內似乎不容易?也可能只是我孤陋寡聞吧。

 

《征服的怒潮》,副標題:1942-1944,相對前作敘述戰爭如何開始以及美國在中途島的反手一擊,本書描述的則是盟軍如何繼續在艱苦環境中一步一步逆轉局勢,到最終開始輾壓日本。在作者眼中看來,美軍的勝利,固然是先天上國力的差距,但也有更多是人為的因素。

 

 

十九世紀的戰略思維,打二十世紀的仗?

 

眾所周知,二戰時的日本,儘管運用航空戰在珍珠港一度重創美國的太平洋艦隊,但他們還是依然堅持迷戀「大艦巨砲」。他們對付美軍的戰略思維停留在日俄戰爭那種打出一場像對馬海戰的決定性戰役後,逼華盛頓和談的老路數上,這是十九世紀的大國戰爭,但已經不合時宜了。早在1914年以後,大國之間的戰爭就已經進入了總體戰,結果通常不到讓對方全面投降不罷休,日本人還以為可以像對付清朝、沙俄那樣的對付美國,實屬異想天開。而日本海軍對於馬漢學說的癡迷,即便到了二戰海戰明顯的轉變也依然不改,他們的作戰計畫中仍期待在「某個地方打出對馬海戰般的決戰」。

 

這種不切實際的幻想,隨著昭和天皇的加入而變得更加難以逆轉,他本身也是受到東鄉平八郎的教育。戰爭初期順利的時候,裕仁只是純聽過報告便罷,隨著戰事急轉直下,他開始干涉,並不斷質疑「為什麼不打一場決戰」,這給了軍部很大的壓力。

 

不過日本決策高層某種程度上來說,其實也是「有苦難言」。日美之間的國力差距,其實不單只是山本五十六知道,有興趣的可以翻閱同樣屬於這主題佳作,約翰‧托蘭(John Toland)的《帝國落日:大日本帝國的衰亡》,這本書明確的說了,即便是東條英機,心中也清楚打總體戰是贏不了美國,他們只能寄託於這種「打出決定性會戰逼對方上談判桌」的思維。你與其討論他腦袋清醒與否,不如說更多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伊恩·托爾在書中提到,山本五十六在輸了中途島會戰之後,就變得更厭世,我或多或少可以體會他這種絕望的心情吧。不過好笑的是,即便到了44年,還有另外一批人以為可以保住已經佔領的帝國來跟盟國「談體面的和平」,這個又是屬於過度自以為是了。

 

國力的差距是懸殊的,這體現在工業上。作者花了篇幅描述,戰前日本的高級機床都必須從歐美引進,許多先進科技的資源也必須由外部進口,這在後期遭到美國潛艇嚴重打擊。然後,當零戰已經開始落伍,即便科研人員開發了新式飛機,也沒有力量投入生產。

 

真正最讓人直觀感受國力差距的,莫過於日本的飛機生產出來之後還要靠牛來拉出工廠去配送。這是連它們自己人都感到震驚的事實。(德軍其實也還在依賴牲畜後勤運送,軸心國跟同盟國的國力差距太可怕了)

 

 

武士道救國?誤國?

 

 

另外一個還停留在舊思維的地方,是日本引以為傲的「武士道」。

 

太平洋戰場跟歐洲戰場不同的一個現象是,日軍受到的“武士道”教育,讓他們即使戰到最後一兵一卒也拒絕投降。這體現在他們的一些行為:傷兵裝死等敵人過來引爆手榴彈、詐降然後自爆等等。要此作道德評判是沒太大意義,不過我們可以對照,在歐洲,英、美、德雖然也有殺俘之類的惡行,但也有彼此停火,救助傷患等“騎士”行為。至於同樣暴行累累的蘇德戰場,也不很少見到類似日軍這樣的舉動。文化上的差異吧。

 

總之,下場就是,美軍對日軍傷兵不再客氣,有時清掃戰場是確認沒有自己人之後直接以坦克“輾壓”(畫面自己想吧),避免損失。也幾乎不再勸降那些負隅頑抗的敵人。甚至開始出現羞辱,嚴重的種族歧視的現象。東京的媒體常宣傳美軍把日兵頭顱懸掛示眾之類的,倒是事實。後來美軍敲走屍體上的金牙,把骨頭當紀念品帶走,或著掛在坦克上炫耀等等都司空見慣。這些在HBO幾年前拍的太平洋戰爭中有所體現,有興趣的可以找來看看。作者說:羅斯福總統曾收到一個用日軍士兵骨頭製成的開封刀,他收下之後一段時間,可能顧及公關問題,又下令拿去埋了。(對這個主題有興趣的可以參看約翰‧道爾的《無情之戰:太平洋戰爭中的種族與強權》。)

 

作者在書的最後講述了一段評論。

最後一個離開關島的日本軍人是橫井莊一軍曹,他在那邊待了28年,才最終被捕,送回日本。在整個太平洋戰爭結束後,類似這樣的故事這絕非個案。然而,橫井氏最引人注目的,是他明知戰爭已然結束,卻依然不肯棄械投降。他在回國之後,拜見了天皇,並向他懺悔自己無能打贏戰爭,還厚顏活到現在

這也是所謂的「武士道」的一種嗎?或許也是很難用一種標準去評論。但,其中一個角度我們可以看到,橫井的思維已經很難用正常的方式去理解,大多數時間只會被認為是無理性的狂熱分子,而這種人在歷史上常常都是帶來災難居多。

他與其是跟天皇懺悔,更該向全國民才對,恰恰是它們這種狂熱的戰爭份子,把日本帶入了毀滅的深淵。

 

 

人力黑洞

 

日本資源貧乏,人力也是他們耗不起的,但偏偏他們最浪費。這點的缺點體現在航空兵上最為顯著。

 

在太平洋戰爭,飛機已經成為決定勝負的武器,負責駕駛的飛行員更是重中之重的戰略資產。而一個技術成熟老練且有經驗的飛行員,有遠見的軍隊都會不惜一切保全他們的性命。美軍即是如此,在每次的航空大戰後,他們總是不遺餘力的搜救被擊落的飛行員,即使冒著船艦被擊沉的風險也在所不惜,因此,折損率非常低,保存了很多有經驗的人力資源。相對來說,日軍就沒有這麼做,老練的飛行員往往一去無回,或者是不斷被操勞導致身心俱疲,最終折損,而新來的菜鳥很快又因為經驗不夠而被盟軍老鳥打爆,造成嚴重的惡性循環。原本可以傲視全世界的高素質日軍航空兵,幾次大空戰後就暴跌到令人吃驚,人才儲備迅速就見底。反觀美國,還會把老鳥送回去當種子訓練新兵,兩者高下立判。

 

還有一點更重要的是,美軍在提拔有能力的航空兵也是不遺餘力,他們甚至要求各指揮部,在將官的出身上必須平衡,在海、航互搭的情況下才不會發生思維偏見。

 

關鍵是潛艇戰

 

另外一個決定太平洋戰爭勝敗關鍵點是兩軍對於潛艇的態度。

 

基本上戰前大家都是差不多,把潛艇當作某種偵察部隊在使用。但美國人在戰爭開始後,改變了態度,它讓潛艇去進行獵殺運輸船,斷絕這個本就已經匱乏的資源的島國海上生命線。他們在遴選潛艇艦長時,要求積極跟具有攻擊性的;對於船員,則要團結,合作,並對潛艇非常熟悉。作者選擇了一艘潛艇的戰爭經過,生動說明了美國海軍是如何打潛艇戰的。最後,他甚至評論說:真正決定太平洋勝負的,其實是潛艇戰。

 

 

三位名將

 

美國情報單位發現了山本五十六往前線的飛行路線與時間後,通報了尼米茲。

司令部的都主張應以擊落,但尼米茲有兩點猶豫。

 

1.這是否違反騎士風度?畢竟兩國交戰,不是私怨,他們跟這些日本海軍人員戰前也都有交流,有必要到這種程度嗎?但考慮到日軍這次戰爭之野蠻,似乎這點也不是不能釋懷。

2.刺殺他讓日軍換人指揮是否符合戰略利益?中途島跟瓜島卡納爾之戰的兩次失策都是山本的手筆,與其讓日軍換人,不如讓他繼續執掌兵符是否更好?(關於這點我得說一下,這太成敗論英雄了。不要忘了珍珠港同時也是他的奇策。山本是處於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境況下在指揮,那兩場戰敗多少都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苦衷,山本做為海軍司令個人認為並沒有失職,尼米茲自己來也未必更好。不過,不得不承認的是,這兩次敗北對山本的精神打擊很大,確實也影響了他的一些狀況。後來有人主張,山本被日本奉為神明,他的死,可以動搖民心士氣。

 

於是尼米茲就決定幹了。

 

山本的對照組是尼米茲,他喜歡接見很多人,從中獲取各種不同的訊息(我發現毛澤東也有這種嗜好,很多精明領導者都喜歡來這套),他的記性好,能認出很多人,也會讓助理提醒他,塑造一種親切的氛圍讓來訪者如沐春風。

他遇見爭執時會靜靜地聽完並記下所有的意見,再從中考慮並做決定,而且他尤其重視要去執行命令者的回饋。

 

而另外一位名將,“美國的凱撒”麥克阿瑟就截然相反,他喜歡被奉承,高傲自大,不過,也是有能接受正確異議的時候,只要不要掃了其顏面。

 

 

本書另外一個讓我稱道的地方,是作者會花時間描述一些微觀史的部分,例如,他花了一些篇幅講述戰爭對夏威夷的影響。這座島雖然是最先遭到慘烈攻擊之處,但也是最被重視跟很快就重建的地方,許多人因為它是海軍的大本營而大發橫財。少數族裔的零售業,各處湧進來的工人,還有,為了滿足需求的妓女們。據說她們最便宜的一次收三美元,但只給你三分鐘,時間到走人,才不管你解決了沒。一位海軍陸戰隊士兵說:「我還不如找條死魚。」也因此,這邊是美國最種族平等的地方,許多白人在這邊赫然發現他們根本“沒什麼特別”。

 

也不是沒有副作用啦,由於人口暴增,這邊的秩序跟物價也都不是尋常人能夠承受與忍耐的。有位軍官回憶:「在這邊待個半年,哪怕你手上只有一卷報紙當武器,你也會願意對上前線對日軍碉堡發起攻擊的。」

 

至於作者描述美軍在澳洲休息時遇見的各種故事,更是可以對照HBO的電視劇,有印象的觀眾肯定會發出會心一笑。

 

 

這系列的《燃燒的大洋》跟本書在2019年面世,我先讀了首部曲,然後等到第三部也出來之後,才又繼續進度,關於前作的書評不妨自行搜尋一下。本書繼承了一慣的風格,同時翻譯也感覺不到太大的問題,喜歡這個主題的讀者,真的不該錯過。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二戰 日軍 太平洋戰爭
    全站熱搜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