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記得,那是我七、八歲的時候。
家裡管的嚴,能看電視的機會不多,當我正開心著能夠看連續劇的時候,忽然畫面“登”的一下,變成一張黑白的中年老頭臉!讓我幼小的心靈震撼不已!!我還跑出去別家看看是不是我們家電視中邪了!
不是!
大家都一樣!
後來才從大人口中聽到,原來是我們敬愛的蔣經國總統去世了。
那是我對他唯一的“親身”印象。
許多年許多年以後的今天,我忽然湧上了一股要多了解這個人的念頭,於是我去查了市面上關於蔣經國的傳記。江南版背景有點特殊,而在看完本書的前言跟介紹文後,我決定先讀由外國人撰寫的。因為人的先入為主觀念是很強烈的,我不想閱讀一本作者跟傳記主角關係太複雜的,也許是偏見,不過我對其客觀度沒什麼信心。至於本書作者陶涵是美國學者,其接受時報的贊助撰寫本書,英文版在美國由哈佛大學出版,內容有一定的評價,是我最後決定先閱讀的關鍵。
提起蔣經國,我想普遍的“台灣人”對他的評價應該都是很複雜的。絕大多數無法抹滅掉他建設台灣的功勞,但是,相信更多人無法忘記他也是手上沾滿“白色恐怖”而死的受害者所流之鮮血的獨裁者。可是,當我讀完本書之後,我想我能肯定作者給予蔣經國的評價:「開明專制」+「軟性威權」。
固然,在很多時間裡,蔣經國殺了很多無辜的人,這是他不得已的惡。然而,在更多的時間裡,他選擇了盡量能不流血的手法去處理事情。尤其是在晚期裡,他儘可能用最溫和的手法,把台灣從一個威權的政治體制,轉型成一個民主自由的國家。台灣少了多少的動亂,減少了多少犧牲,這份功勞也是難以抹滅的。
歷史的洪流裡,每個人都有他的無奈,權力的巔峰上,要進退自如的人又有幾個?蔣經國掌握了最不容挑戰的權力,但他卻不肯濫權。也許是時代背景的關係,但看完本書,我情願相信更多是出自於他本人的理想、信念。在這點上,他就走的比他的老同學鄧小平更遠了。
國共兩黨是中國近代影響最大的兩個政黨,蔣經國跟鄧小平剛好都是這兩個老舊政黨的改革者。前者領導台灣在面臨斷交困境、內部改革衝擊的風雨飄搖中安全度過;後者則力圖挽救在文革中奄奄一息的老大中國,來個“小平中興”。蔣經國成功了,雖然台灣的民主改革成型於他死後十餘年內,但是如果沒有他的一力主導與奠基,根本不會有後來的和平轉移政權。(今年又轉回來了,而且是由他提拔出來的一個後輩完成的)鄧小平只做了一半,落了個跟“自強運動”不相上下的局面,只治標,不治本,今天的中國依舊前途茫茫。當然,兩人之間也不能真的因此而論誰優誰劣,畢竟環境條件都不相同,焉知立場對調,鄧豈非也是一蔣,蔣也不是一鄧?
不過晚年的蔣經國跟他的老同學鄧小平是有默契的。
蔣經國很早就看透反攻大陸無望,剩下的出路,就是改革國民黨,落實在台灣真正的民主憲政體制,作為一種模範來影響中共,進而追求一個「民主自由」的統一中國。因此在他有生的餘年裏面,一邊在台灣開放政權,同時也透過各種不同的管道,跟北京暗中交流。由於當時世界上正發生“第三波”民主化浪潮,蘇聯在改革,中共內部也有要求民主的聲音,因此兩岸之間都悄悄的往同一個方向跑。可惜小蔣的身體似乎比他自己想像的更糟,改革的路剛走了1/3就病逝了,最後只好讓繼承人李登輝去完成。可是當台灣換了個本省籍領導人後,小鄧似乎就沒那麼有信心了,在改革開放的路上也踩了煞車。兩岸就變成今天這樣啦。
歷史是沒有如果的,但是大家通常會忍不住想問:
如果讓蔣經國也活到97,甚至不用這麼久,再多個兩三年到90年代,是否他真的能跟鄧小平聯手完成兩岸統一並民主化的願景?仰或是在89民運之後,鄧小平依舊採取武裝鎮壓的手法,而讓蔣經國從此對中共絕望?
本書的翻譯林添貴,相信是很多喜歡閱讀相關類似書籍的人,都會對他有印象。在《蔣經國傳》裡,林先生的結果是很成功的,同時,他與編輯也糾正了許多作者陶涵犯下的小錯誤,同時也會附加一些意見,為本書增加了完美度。
而作者陶涵在撰寫過程中,也提供了很多口述資料,對於爭議性的事件也儘可能給予多方意見,來讓讀者自己判斷。不失為一種客觀的撰史方法。
總而言之,本書作為一個帶有些爭議性的歷史人物的傳記,它是個優秀而出色,並且稱的上是客觀,值得一讀的好作品。
註 :中共革命革了一輩子,現在它最提防被人革,也是該輪到它們嚐嚐這滋味了。
註2:中共也喜歡說西方的代議式民主不適合中國人,但是這已經很沒說服力了,尤其是台灣的民主政治發展的成熟度越來越高的時候。目前剩下的惟一一辯解方法就是說“台灣人不是中國人!”但是他們敢嗎?
- Apr 30 Wed 2008 23:17
《蔣經國傳》讀後感。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