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images.jpg  

最近店裡面進了一堆教人如何外匯炒作的書,鎮長看了看,忽然有點蠢動。

 

儘管金錢乃身外之物,但少了它的確是萬萬不能。人生難免還是要對這個做點盤算,就算我們不去追求,至少也不要常為了它煩惱。雖然有時候它已經偏離了最初發明這玩意的作用了.....

按照經濟學的定義,貨幣是一種可以換取資源跟服務的“有價物”,畢竟每個人的“產出”不一,如果沒有用一種統一的規制來表示,在進行任何貿易活動時,都非常的不方便。也因此,才會有貨幣的誕生。某種程度上來說,當你的“產出”轉化成“貨幣”,也就是俗稱的“薪水”時,也能稱之為這是你的“價格”,正如所有物品都有一樣。雖然聽起來有點不悅,但事實上是如此,每個人的“價格”都不同。正如你口中把某總統罵翻天,可他就是拿比你多。所以在這個世上,有許多人都在不停的追求替自己“升值”,好換取更多他人生產的資源跟服務。

不過,貨幣這種東西,基本上它是人為的。經歷了貴金屬時代,到現在的紙幣甚至是信用系統,顯然越來越有一種“虛無飄渺”、“你握在手中,它卻越來越輕,甚至快消失了”的感覺。相信我,你沒有錯。要讓你辛苦賺的財富瞬間蒸發,其實也不過一轉眼的事情罷了。上個世紀的二、三零年代的德國人,對此想來必定是刻骨銘心吧。以前用金、銀當貨幣時,還比較有質感,現在,只要通貨膨脹馬上就能讓你手上的鈔票變廢紙了。書讀越多,越對於貨幣嗤之以鼻大概就是因此吧。

扯遠了。

貨幣是以一國為單位,像歐元這樣跨國際是近一個世紀的產物。於是跨邊境的貿易之中,兩種不同的鈔票之間的兌換,就變的很重要。這之間的差異,就是匯率。前面說過,貨幣是用來兌換資源跟服務的一種替代性有價物,因此,它能在自己國內換到多少,也就是其“購買力”,就會影響到真正價值,才能決定它國願意用多少自家貨幣來跟你兌換。就好比美元跟新台幣的購買力,就不是對等的。(儘管現在波動不小,且新台幣有被低估的嫌疑) 匯率之間的波動起伏,是國際貿易中的一門大學問,要弄懂它,恐怕光看一本《經濟學》還不夠,恐怕還得去弄《貨幣金融學》或《國際貿易》之類的書來看吧。

鎮長對於數字一竅不通。不過,學歷史的人,有時候領域總是要寬闊點,否則,就很難真正的“通古今之變”。至少,對經濟沒太大概念的人,恐怕很難弄懂上個世紀的經濟大恐慌是怎麼回事,那就很糗。

 

扯了這麼多,其實只是想說,最近發現炒外匯這個投資理財的管道,剛好也跟鎮長的興趣相符,心中想著要不要“學以致用”,撩下去玩玩看。不過,當我翻開書,看到作者寫:“外匯炒作是一門不適合給低收入跟失業的人玩的....”,還真是一箭戳中我啊。的確,這也是一門高風險的遊戲,口袋不夠深,還是少碰為妙。難怪鎮長常聽到“人生的第一桶金是很重要”,我還是再想想吧。

 

錢滾錢,才是王道啊。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共勉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