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getImage  

最早見到這本書是對岸中信出的版本,當時書名就叫做《債》,還蠻引人好奇的,但先不論譯筆,光是看到後面的注釋全部都用英文原版影印的偷懶步驟,就瞬間滅火了。商周這次推出,本以為是買版權,不過看了譯者後才發現猜錯了。翻了幾頁覺得不錯就帶回家了。


作者大衛‧格雷伯是“佔領華爾街”活動的發起人之一,也是著名的人類學家,他用相當有趣的角度去觀察經濟史(該這麼說嗎?),裡面的許多論述無疑的,顛覆了傳統的一些說法,讓人耳目一新。

格雷伯最大的挑戰,就是對於貨幣的起源。他指出,經濟學家的傳統說法,人類最早存在的“市場”是以物易物的環境,直到察覺出不便性後,才逐漸演化出媒介。

作者駁斥了這個說法。

他從考古的角度跟人類學的角度去考察,原始的社會根本也不存在所謂的以物易物,最早的經濟活動其實很單純,即便在現代比較純樸的農村中依然能仍見到。左鄰右舍互相交換多餘的生活用品,或者是借用賒帳,大家以自己的信用為擔保,累積出各式各樣的“債”(但又不是現代的那種)。格雷伯稱這是某種“共產”的生活方式。

不過,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在軸心時代以降,高度的國家開始成型,為了收稅等行政措施,政權必須有個媒介來處理,於是開始發行貨幣。比如說,士兵的薪餉,發放之後讓他們自行到所在地購買,等於轉移了國家的補給負擔,是一種重要措施。簡單來說,貨幣是以國家本身的信用為基礎去發展出來的媒介,並非市場“自然”發展出來的產物。也正因為如此,當進入所謂的中世紀,各大帝國紛紛崩解的同時,經濟也又“退化”回最初的那個型態。歷史學家通常稱這是一種文明衰退的狀態,但格雷伯顯然不認同。

在作者的觀念裡,正是在亞當斯密以後的經濟學家發展出來的資本主義世界,才造就了今天的許多債務危機、貧富差距、過度信用擴張跟投資泡沫化等。古希臘哲人亞里士多德在他探討倫理學的作品中指出:「當財貨是用來取得生活必需品時,他是正常的;當它人類只想利用財貨生出更多財貨,這世界就腐化了。」今天吾人所見到的房屋炒作者就是這樣的存在。

格雷伯對於這些當然有諸多的批判,同時,他也希望讀者諸君能夠重新反省“債”的本質意義,最終,他希望人類能夠思考是否除了資本主義外,還有別的生存方式?最初的那種模式,是否才是“幸福”的最終可能性。

以上是筆者從中讀懂的部分心得。坦白說,格雷伯給予的資訊頗多,有部分在陳述時,雖然未必是譯筆的問題,但顯然作者說的越多,反而越有些模糊了焦點,反而難看出真正的核心意旨。又,或許本書值得再三的品味,可以琢磨出不同的心得吧!(例如,作者指出,耶穌最偉大的地方,就是他把“原罪”攀比為古典時代認為人類“積欠這個上天的債”,而他的死亡則是代替世人把這個“還不起的債”給清除了。另外,他對於羅馬奴隸制與財產制的討論也非常精彩。)


本書的字數很多,背後的附註也很多也很重要,簡體版把它通通省略是非常要不得的做法。不過,當然,字多錯誤也多,這也是無可奈何的。


但,不管怎樣,一部可以帶來許多新知識的是好書,能夠讓你反思的則是經典了。
《債的歷史》,是可以細細品味的好作品。
與大家推薦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鎮長 的頭像
    鎮長

    鎮長的選民服務處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