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s3452188  s28477499  

 

這是我第二次閱讀這部《羅馬帝國的大戰略》,之前出版了二十週年紀念版,作者宣稱有修訂,鑒於中文版翻譯差強人意,我就衝了一本英文版來對照著看。確實Luttwak沒有唬弄人,他在本文主旨不變的情況下加入了一些新的註釋,研究成果跟一篇回應這些年來人們對他作品的評論。

先談談新版序言,就整個事態看來,原作者Luttwak是戰略研究學者,不是歷史學家,他寫這本《羅馬帝國的大戰略》算是有點侵踏歷史學的門戶,雖然當時似乎是沒有任何羅馬史研究者做過這塊。但我想以學術界的封閉性來說,肯定是會引起一些人的反彈,除非這本書真的一無是處,正所謂不招人妒是庸才嘛。

感覺上 Luttwak 對於這些學者的攻擊是有點嗤之以鼻(也可能是我理解錯啦),他認為自己的分析是一種宏觀”(Grand)描述,這是一種整體的長期觀察所做出的結論,而那些反駁跟攻擊他的卻總是糾結在一些支微末節上,這使他感到無奈。

有一批人認為他的證據不夠,沒有充分的文獻佐證,而羅馬帝國不存在現代的所謂戰略機構,根本不可能做出他所說的那樣戰略Luttwak 反駁說,本來這種分析就不太可能存在所謂的十足文獻證據,即便有,也不可靠。就拿現代來說,官方公佈的文件也可能是公關性質的謊言,誰會傻到真的告訴敵人?而政府不存在相關機構不代表不存在一種整體戰略,事實上羅馬是從具體的實踐中去完成那種精神,他不是想像中的那種計劃書,也不是動輒訴諸嘴上或紙筆的產物。即便存在一份古代版的戰略藍皮書,能夠輕易的相信嗎?也是個問題。

有些人則認為帝國本身的軍事外交都是取決於菁英階層的一種傾向:追求榮譽跟利益,未必真的是有理性,有計劃的擴張或遠征,並取康茂德當例子。對此,Luttwak主張那是個別皇帝的案例,帝國做為一個長期存在,它的轉動必然有一種規律可循,皇帝也只是其中的齒輪,或許會有影響,但難以動搖整體。

Luttwak 甚至嘲笑那些批評他的人都是一群不知兵的書呆子,還在後面給他們上一課什麼是戰略學,看來這些學術界的衝突之激烈不下當年萊茵河旁的大戰啊。

 

 

我本人當然是站在 Luttwak 這邊,不然就不會花錢花時間重讀他的書。確實正如他所說的,這種大戰略分析是有一種形而上的味道(希望沒用錯這詞),它從長期的具體事實去觀察解讀而做出結論,這是很難達到歷史學所習慣訴說的那種充分證據才能講幾分話的要求,不是不能理解。舉個例子,大家都熟隆中對,但是講到蜀漢的大戰略時,如果存就這份文獻去分析估計是要被笑掉大牙,整體上來說劉備有幾分按照諸葛亮的分析走,是一個問題,至於寫出這計畫的人又是幾分在執行,這個通通都是要從具體史實去分析跟討論,而不是抓著一段文字去糾結。Luttwak確實引用了不少史料,從二手研究到基礎文獻,他常抱怨這些功夫都被忽略。沒辦法,畢竟他做的是一種“歷史解釋”,接受的就是接受,不接受的就是會挑你毛病,人之常態。

帝國有漫長的邊疆跟國祚,隨著事態的變遷有著不同的因應措施也是理所當然,或許的確是很難說,當時決策的人是有什麼長遠眼光在制定一種“大戰略”,但就其實際做出來的方針去考察,也不是不能找出一種模式。Luttwakt嘗試做的就是分析每個不同階段跟事態,羅馬帝國做出的反應跟調整。它拋出了磚,有沒有引來玉就不得而知,但至少開啟了廣泛的關注,而本書也一直被討論著。之前到義大利觀光時,每個大書店架上總有這本書即可見一般。作者還有一本《拜占庭帝國的大戰略》,但可惜沒有出版社想要引進。

 

Luttwakt在結語評論,當帝國的軍隊從原本保衛疆域確保人民安全,演變成帝國跟皇帝私人的守衛後,被其子民拋棄也就不遠了。這段話還是讓人感觸頗深啊。不管怎樣,我個人始終還是推薦這本《羅馬帝國的大戰略》,哪怕你不接受其看法,也能從反駁中得到一點成果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