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zgif-1-186f936105

前幾天陪老婆去借書時偶然在架上看到,就順手帶回家了。
其實我對第一次波斯灣戰爭還蠻有興趣的,主要是因為之前被一些水管上的影片還有奇蒂諾的書講述的內容吸引到,想要多深入了解。而這本書不算是一個全面的戰史,充其量是把文章集結起來的合訂本,而我看中的是其中一篇評論地面戰爭部分的專題。
由美軍主導與多國聯合軍一起打的第一次波灣戰爭,常被冠上「劃時代意義」、「資訊化的第一場實驗戰」之類的。而就實際戰史來看,美軍確實使用了在當時仍算是實驗性質的衛星、無人機等來偵測伊軍,再用空軍把敵人炸的暈頭轉向,最後再配合場聲東擊西,側翼包抄的宏大作戰計劃,將海珊的巴比倫之獅一網打盡。整場戰爭結束,伊軍那號稱「世界第三」的陸軍在短短幾天內吹灰湮滅,而美國與聯軍只付出了就算是統計學上來說都算是微不足道的代價。確實是震驚了世界,特別是美國人的前一場是難堪的越戰。
這篇文章的作者則說,其實沒有吹噓的那麼誇張。他舉證了美軍的空優確實是癱瘓了伊軍的廣大指揮體系,但其陸軍主體受到的損害還沒到完全不能再戰,他還舉例伊軍曾發動一場小的反擊,確實讓盟軍吃了苦頭。此外,作者還說明了以蘇聯武器為主體的伊軍在武器裝備上也並沒有對盟軍絕對的劣勢,以主力坦克T-72M來說,實際上只輸給了當時尚未完全列裝的M1A1,面對次一等的M60等,根本不落下風。
那麼,為什麼會打成這樣呢?
作者分析共三點:
1.伊軍師老兵疲。海珊剛跟伊朗打了一場八年的戰爭,雙方都是筋疲力盡,其士兵也早就厭戰。偏偏海珊還野心勃勃的入侵他國,儘管一開始的勝利以及戰利品確實讓士兵有了點動力,但這成不了在面臨挫折之後繼續奮戰的理由。
2.消極防禦的錯誤戰略。面臨盟軍的大舉進擊,相對弱勢的伊軍能夠採取彈性防禦或許是更佳的策略,但在政治上卻不被允許,海珊跟希特勒一樣下令全面死守。而伊軍指揮部雖然計劃了多道防線,但實際上並沒有真正準備好周密的施行步驟,例如,在實戰中,他們被突破之後,不是先遲滯敵軍然後分批轉進,而是直接下令後撤,但又沒有足夠的運輸能量以及有序的梯次行動,甚至好不容易到了下一個防線卻看到根本還在建設中沒有任何措施,而敵軍怎麼可能讓你有時間重頭再來?最終結果是整個士氣崩盤的大潰敗(看看最近的烏俄戰場)。
3.畫虎不成反類犬的作戰體系。伊軍幾乎是整個效仿蘇軍的體系在作戰,但他們並沒有學全套,也沒有蘇聯紅軍那種資源跟兵力。面對美軍的「空陸一體戰」,自然是被打的無招架之力了。
整體來說,這篇文章的確很多地方都說得有道理。不過結論還是讓我的嘴角微微一揚。先說一下,這本書是知兵堂出的作品,有點資歷的軍迷應該都知道這其實是從對岸引進的,而本文作者自然是中國人。
波斯灣戰爭對中國人來說是有深遠意義的,他們自己也承認,PLA在看了美軍的表現之後才徹底認知到它們到底落後最頂端的部隊有多少差距。不誇張地說,從此他們就成了美軍的最大粉絲:美國人有的,我們都要有。不信?自己去比較PLA的那些武器跟美軍武器的相似度。XD 那麼,中國人全力研究這場戰爭自然也不意外。只是說,這位作者在結論說:這只是一場二流軍隊打三流軍隊,一個體系健全的欺負體系不全的,美國人贏了,但不代表華約體系的軍隊就真的不堪一擊。我笑出來的是這段。確實啦,伊軍鳥,並不代表全盛時期的蘇軍或華約的僕從國軍隊就一樣。不過我怎麼覺得作者也有在替自家辯護的意思?哈哈,可能我想多了。
不管怎樣,這篇文章還是挺有意思的,裡面關於一些現代戰爭的觀念介紹的不錯。值得一看。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波斯灣戰爭 美軍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鎮長 的頭像
    鎮長

    鎮長的選民服務處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