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型正義在台灣一直緩緩的執行中,其中一項就是移除全島上的蔣介石雕像,這個遍佈在學校、營區等地方的威權殘餘,是很多人的眼中釘,肉中刺。但不管那些反對他的人如何厭惡,都無法改變的一個事實是,蔣介石對歷史的影響,左右了多少人的命運。也因此,關於這位獨裁者的研究著作、傳記等也是多如過江之鯽。個人幾年前讀過陶涵的作品,具體內容忘的差不多了,印象中這位作者對蔣的評價是比較「寬容」的。聯經出的這本《蔣介石》傳記,作者是俄國人潘佐夫,他之前也寫了毛澤東跟鄧小平,標榜的特色就是用了很多蘇聯過去的檔案資料,而就是這點吸引我買來拜讀。
不過,坦白說,看完之後覺得這個賣點也還好。蘇方觀點除了一些人物評論的歧異,還有給的援助資料上的補充外,也沒別的創見。這也不太意外,關於蔣介石的研究,華人自己做的也夠多了,他的日記最近也大多都已出版上市,還有什麼遺漏的嗎?
比較困難的是怎麼給予評價吧。
前幾章我看到潘佐夫在那邊感嘆說蔣介石治國多麼辛苦又不易,還要被自己的二姨子(宋慶齡)扯後腿之類的,原以為又買了一本親蔣的傳記。孰料,到了抗戰之後畫風又是一變。作者直斥蔣在上海開戰是無視市民生死與城市安危的魯莽之舉,對於黃河決堤更是痛批「比毛澤東跟希特勒尤甚之」。
但對於蔣介石的一生功過總結,潘佐夫倒是又收斂了一些,比較像是個中立的史學家。他引用了一段:1945年的時候,蔣介石對美國大使赫爾利說:「如果我作為一個獨裁者死去,那麼我就會像其他人一樣在歷史上只留下惡名;但如果我能夠建立一個和平、民主並統一的國家,我死後就會成為一個偉大的領袖。」從這段話看來,蔣介石倒是很清楚認識自己。
不過,世事豈能盡如人意呢?
中國近代史確實無法忽略蔣介石的影響,少了這個人,整個歷史都會不一樣,就算是毛澤東的一生也可能完全是另外個面向,這是再怎麼痛恨他的人都無法否認的事實。但另一方面,黃河堤旁的死難者跟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的受害者對他的憎恨也是完全有道理的。這類「偉人」總認為自己是「歷史所必需」的,「沒了我地球就不轉了」,而辦起大事也都是「不惜一切代價」,除了「他自己跟在意的人之外」。可是少了這個人把這些憎恨與罪惡挑起了,歷史又會是怎麼個樣貌呢?就像佛朗哥確實終結了西班牙那場撕裂的內戰,他也做出了一些正確的決定比如沒有捲入二戰,他的統治最終讓這個國家走向了民主的道路,不論這是否是其主觀意志還是只是歷史客觀的偶然,但就馬基維利主義者來說,「結果是正確的,手段就無關緊要了」。可是對那些被佛朗哥所傷害的人而言呢?
個人覺得啊,權利、義務;犧牲、補償,都是相對的,站在道德制高點只談一個面向的都是自私的偽善者。用這個標準來看,「偉人」們經得起考驗是不多的。
總而言之,潘佐夫這本書算是給蔣介石眾多的傳記或研究又添上了一本,說很重要倒也還好,不過勝在可讀性高,對傳主的了解不多或研究不深的可以考慮。至於對他已經熟門熟路的朋友就算了。
說句題外話,潘佐夫對於現任台北市長蔣萬安及其家族的身世倒是採取了肯定的態度,而且是傾向是蔣介石就是暗殺章亞若的背後主使者。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判斷,所以我也只是覺得有趣,沒批判的意思。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