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書,正好又看到了羅馬與迦太基的第二次布匿克戰爭。
這是地中海的兩大強權的第二次對決,也是最關鍵跟精彩的一次,基本上命運就在這裡決定了,最後一場戰役不過是餘波盪漾。而這場戰役,又可以說是漢尼拔跟羅馬人的對決,因為戰爭本身算是他在主導全局,最後也因為他的落敗才告終。
但鎮長想說的並不是漢尼拔,而是在面臨如斯強敵,艱苦抗戰中的羅馬名將:QVINTVS·FABIVS。一般翻譯成:費邊 or 法比烏斯,外號:延遲者。
當時,漢尼拔帶著從西班牙編組而成的軍團,穿越阿爾卑斯山,在羅馬人想像不到的地方跟時間出現在義大利本土,接連兩三場戰役打的他們屁滾尿流,當時,過去除了高盧人之外,不曾吃過如斯苦頭的驕傲民族,受到的震撼跟喪失的勇氣是難以想像的。在危急關頭,他們推舉費邊擔任獨裁官,授予他絕對的權力來拯救國家。而費邊面對百戰百勝的強敵的策略,正如孫子兵法所說的:「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 近。故利而誘之,亂而取之,實而備之,強而避之,怒而橈之;攻其無備,出其不意。」費邊選擇了不與對方決戰,而是不斷的進逼,利用兵力上跟主場優勢,採取逐步的包圍,尾隨在對方後面,威脅其行動自由的,最終拖垮他的策略。這就像是十八世紀俄國名將庫圖佐夫對待拿破崙的焦土戰術的原型,都是利用時間來爭取最後的勝利。
要使用這樣的策略是不容易的。
當時,羅馬人經歷了幾場大敗,民心繼受創,又渴望能夠復仇,急於想見到成效。但費邊這種緩中求勝的策略卻是反其道而行,當然是備受指責,甚至是怒罵跟嘲笑。但是費邊毫不理會,堅持自己的判斷,一步一步將漢尼拔逼到絕境。當然,中間他也曾經犯錯,曾經有些失誤,最後,歷史還是證明了他的勝利,儘管他親眼沒有見到.....
鎮長覺得,一個偉大的領導人需要的特色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一種“方向感”,就像是舵手一樣,永遠要知道該去何方。費邊清楚的指出了戰爭勝利的方法,或許這是屬於戰略的層次,但他展示出的那種方向感跟堅持,正是那種不可缺乏的特質。正像過去曾經提到過的好幾次,或許這個時代的,屬於我們的領導人大多迷茫,但我們不該隨意的責怪,畢竟此時此刻,看不清未來的是整體的大家,總是苛求偉人的出現也是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我們能做的是,挑選出一位有心有力的人,至少在他“摸著石頭過河”時,就算不給支持,也不要太扯後腿。歷史到底會證明一切。
讀史者,在看到過往困境時總會說:「為何當初不如何如何。」陷入一種“後見之明”的自以為是,其實當我們身陷局中時,往往都是廬山之中,難以見到明白的。
但是,這絕不是什麼都不做的藉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