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047067_m  

國慶日都過了幾天,才想到來寫一點每天經過總統府的感觸。

 

我還愛國嗎?

 

「一個人真正的死亡,是當人們不再想起他的時候。」同樣的話也可以用在國家身上,當沒有人願意他再存在時,就是它滅亡之日了。

現代的公民教育把人們教的好像一付愛國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大家卻忘了,政權的合理性是需要塑造跟後天建構的。當然,今天的民主政府會說它根基在立憲跟一種社會契約之上,在古代,假托神權是最常見的方式,不論是在東方還是在西方都一樣。

 

在中國,「天命」是王朝統治的基礎,所謂的天子,就是“受命於天”來統治大地的獨尊者,可是,當它一旦失去這個名正言順的大義後,人們也就會毫不猶豫的離去。雖然這有時候是漫長的過程,東漢外戚宦官的鬥爭百餘年,把劉氏王朝的人心喪盡,即便是諸葛亮這樣的千古一相,也挽救不回命運。“蒼天已死、黃天當立”,並不是胡謅出來的口號。

西方古典時代的城邦政治雖然萌芽了“民主”,但這比較偏寡頭政治,不是今天我們所認知的那一種。但就階級上來說,即便是統治的貴族也不可能完全忽視平民的訴求,早期羅馬的崛起,依靠的就是彼此之間利益上的妥協。吾人可以在堪稱“堅苦卓絕”的漢尼拔戰爭裡,看到羅馬,甚至是整個義大利半島上上下下齊心合力抗敵,依靠的就是這樣的一種公共精神。

羅馬國家大於一切。

這種精神雖然在共和末年開始衰退腐化,但人們還是嚮往著不肯放手,以至於當Caesar想要把國家化為己有時,遭到了刺殺,逼的Augustus必須要演出一場精彩的好戲,假裝自己只是“守護者”,利用家父長制的觀念成為“元首”來掩飾其專制。(實際上在這種社會中,一家之主本來就獨裁)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政治上的鬥爭逐漸把剩餘的公共精神吞噬,寡頭貴族不再(不能)關心政治,人民覺得一切都跟自己沒有關係,逃避兵役,在橫徵暴斂中被壓得喘不過氣來,三世紀以後的帝國就是這付面貌。君士坦丁企圖利用基督教來重整帝國,想要重新打造羅馬國家的中心思想,但是他沒料到神學的爭議卻反而造成更多的裂痕跟不寬容,加速了四分五裂。

 

鎮長認為,一個國家的滅亡可以有千萬種理由,但必然有一個主要的因素,那就是公共精神的喪失,政權合法性受到挑戰。

 

雖然說今天民主社會合法性上的挑戰比較沒那麼強大,但是當人民開始對於公共事物漠不關心,就是危機的開始了。今天的台灣,雖然上層政治一團糟,公民吵鬧歸吵鬧,至少還沒有到“哀莫大於心死”的地步,是還算值得安慰。更何況“跌到谷底才可以高高彈起”。有些時候我還算樂觀點....吧!

 

但“愛國”這兩個字,在我當兵的時候就忘記怎麼寫了。X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鎮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