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的作者Arnold J.Toynbee,相信也不用太過介紹,就算很少人真的啃過那厚厚的《歷史研究》一書,至少也該聽聞過這位知名學者。《希臘精神》是北京商務的新書目《二十世紀人文譯叢》中的開路先鋒,接下來還會有幾本陸續問世。
本書書名的英文是 Hellenism,湯恩比花了不少筆墨解釋,在英文領域中雖然 Greece 較 Hellas廣為人知,但後一組詞在意義上卻更加廣泛。大概就像是“中國”在現代政治語境中跟古代文獻裡面是不該被等同一樣。在作者想描述的意思中,“希臘精神”是一種生活的方式,它包含著“人是萬物的尺度”這樣的人文思想跟以城邦為主的社會政治型態;而這樣的一種精神,它是如何成長、輝煌跟走向衰敗,則是本書的主題。
湯恩比無意在本書中純粹的向讀者展示一段通史,他基於讀者已經對希臘史有所了解的情況下去做陳述。他認為希臘人最不平凡之處就是其“對人類自身的崇拜”,並透過城邦這個政治型態把個人從早期社會的家族中解放出來。然而,作者同樣惋惜的是,希臘人卻不能順應同時出現的經濟環境,打造出一個和平的環地中海共同體。他們走火入魔的讓城邦綁架了公民,而彼此之間的對立撕裂了傷痕,導致和平成為了一種奢望。伯羅奔尼撒戰爭就像兩次大戰之於帝國歐洲那樣,摧毀了一個舊世界。馬其頓人把希臘文明帶向了東方,羅馬人完成了多城邦的聯盟帝國,但在那之前,希臘精神早已經受到了損害。不過,希臘精神的遺產仍然存在,最重要的部分莫過於影響了猶太教使之誕生了基督教這個支派,而伊斯蘭教也間接中出現,在遠東也形成了大乘佛教這樣一個不同的宗派,總的來說,現在左右人類精神的重要宗教,多少都有其影子。
在書的最後,湯恩比略帶警示的語氣指出,儘管希臘精神在文藝復興之後復活,同時,過往在科學、藝術等各方面的成就也都陸續為後人所超越,但同時,那種對於城邦的過分崇拜(民族主義)也隨之重新出現。這種“惡靈”曾經導致城邦間的對立,使人類彼此難以和平共處的元兇,必須加以警惕,破除。本書初寫於1914,完成於1959,看過兩次大戰,湯恩比顯然寫下這段話時應該是無限感慨吧。
本書的譯者喬戈是哲學系出身,在後記中自稱尚有不足跟錯漏之處,這個雖然是照慣例寫的,但筆者認為倒不是謙虛詞。雖然湯恩比的書的確是不好翻譯,大師寫文章太過心所欲了。不過,我還是有一兩點納悶之處。首先,在湯恩比提到漢尼拔對羅馬的三場勝利中,其中一場是西元前216年的“迦南”之戰。看到這邊,不知道是否大家有跟我一樣的疑惑,顯然這應該是指“坎尼之戰”(Cannae),為什麼會變成“迦南”?查了一下後面的索引,原文是“Canaan”,查一下Wiki,這意思可差了十萬八千里。不知道是否為湯恩比筆誤?但譯者跟編輯對此知名戰役有此怪異之處都沒有疑問,顯然太過大意。同樣在提到漢尼拔最後被打敗的一段:“羅馬在非洲土地上與雷吉納相鄰的娜拉加拉(Naraggara)戰勝了....”,這顯然指的是札馬之戰(Zama),後來上Wiki查了一下,只能佩服湯恩比實在太會引經據典,或許也不該再多苛責譯者跟編輯吧。(但我還是認為這點功課沒做到有點可惜)
總而言之,本書做為一部史學大師的作品,是無負其聲名的,儘管翻譯不無瑕疵之處,但如果想要體驗一下湯恩比,又對於其其他大部頭著作有所畏懼,《希臘精神》是個不錯的選擇。
留言列表